片靜


[摘要] 目的 探討質量控制管理應用于血液標本檢驗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行血液體檢者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并將所有體檢者的血液樣本采集2份,其中,給予質量控制干預非溶血樣本為觀察組,不規范血液采集的溶血樣本為對照組,將兩組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肝功能檢測指標AST及A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谷氨酰轉移酶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乙肝4 h的陽性檢出率、丙肝疾病4 h的陽性檢出率、梅毒疾病6 h的陽性檢出率及艾滋病2 h陽性檢出率均比0 h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血液檢驗體檢者質量控制管理,能有效保證血液檢測的準確性,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血液標本;質量控制;檢驗;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a)-0156-02
在臨床上,血液樣本檢驗能有效輔助疾病判定和診斷,其檢驗結果將會對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起到關鍵的作用。作為臨床檢驗項目中,最基本且其他檢驗方式無法代替的檢驗項目,是較為常見的血液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近幾年,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進步,各種現代化儀器被應用到血液檢測當中,進一步提高了血液檢測的準確性,但由于在檢驗過程中環節較多,會導致血液樣本的檢驗質量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對血液樣本的檢驗質量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該文為進一步探討質量控制管理應用于血液標本檢驗的效果,2017年12月—2018年12月間選取在該院行血液檢測的90例體檢者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行血液體檢者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②資料不全者;③認知障礙者。并將所有體檢者的血液樣本采集兩份,給予質量控制干預非溶血樣本為觀察組,不規范血液采集的溶血樣本為對照組,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齡20~55歲,平均(37.12±6.2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1.2.1 質量控制方法? 血液采集前,對將要受檢者進行嚴格的飲食、運動、藥物等控制,并對采集部位、時間進行嚴格控制,若遇到長期使用皮質腎上腺素或者發生水腫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根據具體情況抽取合適的血液量。采集時確保血液能正常自然流出,避免相關皮膚或采集炎癥損害皮膚。醫務人員應當保證注射器、消毒液、止血帶等合理應用,血液樣本應放在干燥、衛生的容器內,重視檢驗設備的清洗、消毒工作,避免血液樣本受到污染。對于檢驗完畢的血液樣本,檢驗人員應該進行二次復核,若有異常情況,應該及時告知該患者的醫師,如有必要可進行再次血液檢驗。
1.2.2 檢測方法? 入選患者均行肘靜脈的方式采血,并采集兩份,一份為給予質量控制后的規范取血的非溶血標本,另一份為不規范采血,直接將血液注入檢測管得到溶血性標本,并將兩組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1.3? 觀察評價標準
將兩組的AST、ALT、r-谷氨酰轉移酶、乙肝4 h的陽性檢出率、丙肝疾病4 h的陽性檢出率、梅毒疾病6 h的陽性檢出率及艾滋病2 h陽性檢出率等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液體檢者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ALP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肝功能檢測指標AST及A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谷氨酰轉移酶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檢驗者不同時間血液相關疾病陽性檢出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乙肝4 h的陽性檢出率、丙肝疾病4 h的陽性檢出率、梅毒疾病6 h的陽性檢出率及艾滋病2 h陽性檢出率均比0 h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血液檢驗數據成為臨床診斷重要的輔助手段,其檢驗的準確性對檢驗者疾病的診斷及后續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精密、準確、經濟、高效率為臨床血液標本檢驗的質量控制目標,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新型血液檢驗方法,能進一步提高檢測結果精準度,促使血液檢驗樣本檢驗的準確率進一步提高。但在檢驗的過程中,由于患者自身因素或者是操作人員的不規范操作等均有可能導致其血液標本的檢測受到影響,從而使疾病的診斷治療工作出現誤差,甚至影響患者后續的最佳治療時機,因此,規范化的血液標本采集、送檢等一系列操作,能使血液標本的檢驗質量有效提升。
在該文的研究中,對入選患者分別采集兩份血液標本,并分為行溶血組和非溶血組,兩組血液體檢者生化指標比較,ALP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肝功能檢測指標AST及ALT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谷氨酰轉移酶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血液采集方式是否規范將會對血液檢驗結果造成直接的影響,其采血必須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受檢者可能由于在月經期間自己內分泌增多或處于緊張狀態還會對檢驗經過造成一定影響,這時相關檢測人員應安撫受檢者情緒,最大化降低由于受檢者自身因素對血液檢驗標本造成的誤差。同時,兩組檢驗者不同時間血液相關疾病陽性檢出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乙肝4 h的陽性檢出率為1.11%、丙肝疾病4 h的陽性檢出率為0.00%、梅毒疾病6 h的陽性檢出率為0.00%及艾滋病2 h陽性檢出率為0.00%均比0 h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延長,觀察組的血液樣本中,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陽性檢出率均顯著降低,其存放時間需要嚴格控制,一般情況下,血液樣本需要在2 h之內完成檢驗,超過時間后,其檢測準確率將無法保證。
綜上所述,在血液標本全稱中給予有效的質量控制管理,規范采血過程中的各項操作,有利于提高檢測的精確度和檢測的質量,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韓英男.探討加強采集血液標本工作提高臨床檢驗質量[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7):67-68.
[2]? 欒功一.血液樣本檢驗全程中質量控制管理措施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5,2(12):2271-2272.
[3]? 劉建新,蘇磊,袁衛英,等.血液凝固分析儀檢測原理和質量控制管理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2,13(5):53-55.
[4]? 周昌娥,李新華.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2):305-306.
[5]? 傅吉春,邱付蘭.臨床血液學檢驗的質量控制面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中外醫療,2014,33(6):194-195.
[6]? 趙麗萍.條形碼技術在血液透析器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療設備,2013,21(7):70-72.
[7]? 鄧日富.采供血機構關鍵物料質量控制管理存在問題的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2,33(6中旬刊):527.
[8]? 向環英,馬增煌,李季,等.血液學室間質量評價、室間比對檢驗結果探討黃石地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血液學檢驗結果的互認[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6):2003-2004.
[9]? 周蘭.血站血液檢驗的室間質量控制和管理初探[J].中國醫藥指南,2013,29(13):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