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耀燦
運動員的運動成就離不開平日的刻苦訓練,而訓練效果是影響運動員水平發揮的重要因素。訓練效果一般表現為具體性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在短跑運動中,訓練強度是指運動員完成短跑運動的速度,而訓練量表示的是運動員每次訓練的運動距離以及運動時間。在中職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的強度和訓練量會直接影響到訓練效果,因此,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訓練課方案。本文分析了影響中職院校田徑訓練的因素,并就如何提高訓練效果進行田徑訓練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田徑運動作為一切體育運動的基礎,是中職院校體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田徑教學實踐調查發現,現多數的田徑運動教學采用的仍是高強度、高訓練量的傳統訓練方式,不僅讓學生身心俱疲,還壓抑了學生的自我潛力的發揮,因此,體育教師在田徑運動訓練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田徑運動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在達到良好訓練效果的同時,能夠進一步的激發學生的運動潛力。
一、影響中職院校田徑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的因素
(一)社會因素
田徑運動是學生打下良好運動條件的基礎,因此,學校的田徑訓練直接影響到了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水平的提高。但經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社會對于田徑運動訓練的重視度不高,宣傳力度差,關于田徑訓練方面的報道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的結果是,中職院校缺乏對于學生田徑運動訓練的專門性的管理制度和競賽制度,最終導致學校體育教師和學生忽視了田徑訓練的重要性,田徑訓練的效果得不到保障。田徑訓練管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提高田徑訓練的質量以及學生田徑運動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和社會都應當重視田徑訓練管理制度和競賽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響田徑運動訓練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持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參加比賽的人才進行田徑訓練,因此對于孩子的田徑訓練一直不關注不重視,長期以來,孩子也受到了家庭的影響,認為田徑訓練不重要,因此在訓練過程中不認真不投入,而對于只看重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的家庭而言,更是認為,田徑訓練是耽誤孩子學習時間的一個項目,并往往抱以反對的態度,這就嚴重阻礙了學校田徑訓練工作的進行和開展,更不利于挖掘優秀的田徑運動員。因此,各個家庭應當轉變自身對于田徑訓練的偏見,學生的德智體文應當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專注于發展學生的文化知識上面的掌握,良好的田徑訓練對于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在訓練過程中,學生通過運動釋放心理壓力和耐受力,因此,田徑訓練對于學生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家長應該對學校的田徑運動訓練給與支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到田徑訓練之中。
(三)體育教師因素
體育教師在學生的田徑運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田徑訓練的組織者,更是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啟蒙者和激發者。體育教師在田徑訓練的活動中擔任著總指揮官的職能,帶領學生進行田徑運動的訓練,掌握著學生每節課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設置。然而,中職院校的教師對于田徑運動訓練的意識較為模糊,對于田徑運動的結構和內容掌握不透徹,并且始終不善于接收新的訓練理念,長期的采用高強度、高訓練量的老式訓練方式,忽略了對學生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的實際狀況,更是不具有學生個體差異性的意識,因此,在制定訓練內容時無法科學合理的控制學生田徑運動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
二、中職院校田徑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優化訓練措施
(一)完善田徑訓練制度
田徑訓練要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就要講究規范化和科學化,體育教師要善于使田徑訓練管理制度適應中職院校的教育制度,尋找兩者的包含關系,將兩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時要善于調節田徑訓練和緊張的文化課程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訓練過程中要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訓練成績,教師要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根據學生的身體成長的規律以及各個班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安排訓練內容,注意掌握訓練強度和訓練量之間的關系,并制定出適合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訓練模型。
(二)確保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適度性
體育教師在制定田徑訓練內容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兩者密不可分,不能將兩者獨立開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制定,訓練內容要以科學的比例將兩者融合起來,才能保證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既能通過訓練提高田徑運動的能力和水平,又能在適度的訓練中感受到田徑運動帶來的樂趣,因此,體育教師把握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平衡性十分重要,比如,在高強度的、高負荷的訓練方式中,采取較低的訓練量加以平衡。同時,體育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專項訓練,通過專項訓練,發現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較為薄弱的板塊并進行強化練習,像學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方面,都應當通過專項訓練加以練習,保證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在得到提高后爆發出巨大的田徑運動潛力,從而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三)確保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結構性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特點調整訓練強度,通過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保證訓練強度的適度性,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訓練強度過大的話,容易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身體軟組織拉傷,給學生的身體造成傷害,過小的話,達不到訓練的預期效果,影響整個訓練計劃的進行,不僅浪費時間還讓學生對于田徑訓練感到厭煩。而我國著名體育教練孫海平對于田徑運動員劉翔的訓練模式采用的是先進行力量訓練,而后進行速度訓練,先從力量方面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體能素質,然后以此為基礎再進行力量訓練相對更加容易,該訓練模式很好的掌握了人體運動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順著這個關系進行訓練,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職院校的體育老師可以借鑒此種訓練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學習這種訓練思維,創造出適合自己學生的田徑運動訓練模式。
(四)確保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分類性
體育教師要充分的意識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學生除了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的差異不同以外,其興趣愛好、心理狀態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分類教學的方式,通過集中組合或班級組合法進行田徑訓練。集中組合法是教師先通過統一集合講解田徑運動的要領,然后根據學生個體體能等各方面的差異性進行分組訓練,而班級組合法是通過不同班級組成的體育訓練,先進行體育項目的分類,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針對男女生,教師可以根據其體能差異分別制定不同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女生體能比男生差,因此可以制定訓練量較大訓練強度較低的運動,而針對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訓練強度較低趣味性較強的訓練項目,在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運動愛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平衡性,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保證兩者所組成的訓練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高田徑訓練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者單位:茂名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