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水鳳 王小朵
[摘 ? ? ? ? ? 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還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一脈傳承。因此,中國教育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美育課程,更應該融合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不僅可以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能養成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教學經驗,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職美育課程研究作初步分析,以此希望為廣大教師帶來一些啟發與思考。
[關 ? ?鍵 ? 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職美育課程;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10-02
美育從字面上來講是以美為研究對象而展開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美學是從哲學延伸出來的分支學科,不同的哲學家對美有不同的認知和定義。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柏拉圖認為“美根源于永恒的理式”,其主張從精神世界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則主張從物質世界探討美的本質,其認為藝術是一種模仿學說。各個思想家關于美的概念爭論了很長時間。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從本質上闡述美,筆者認為只要符合客觀世界的真理即是美的。舉例來講:有的人認為只要一個人具備高顏值,那么這個人就是美的,實際上這種審美方式有失偏頗,其只能流于膚淺的外表。因此,教導學生站在理性的角度感受美、鑒賞美、思考美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應該積極踐行的教學活動。
一、中職美育課程現狀
(一)缺少美的內涵
部分教師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講解美育課程,其僅以教材、課本為主要的教學工具,課堂上簡單為學生展示圖片、文字、音樂等文本,課下讓學生以課后習題為作業,這樣不僅讓學生陷入一種被動、消極的學習狀態,還無法讓他們深入理解什么是美,更無法讓其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問題。
(二)沒有貼近生活
部分教師只讓學生學習高深莫測的美學哲理,脫離他們的實際生活,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學得一塌糊涂、無法近距離感受到身邊的真善美,長此以往,更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為學生照本宣科念一些哲學概念、抽象原理、晦澀規律,不能與客觀世界靈活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死記硬背美學歷史知識;不會啟發性地指導學生觀摩美學作品等,這樣只會讓他們對美育課程產生厭惡心理。
(三)無法踐行善的理念
美育課程的首要作用就在于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助人為樂的幸福感,而這就要求教師要秉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但是,部分教師不僅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教學,同時還無法將美育課程全面貫徹、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在課下不能及時地欣賞美,也就不能從中領悟到善的價值所在,更不會時刻踐行善的理念。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折射
提起傳統文化,有的人首先反應就是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這種想法是狹隘的、偏見的。其實,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豐富多彩、海納百川,而且還充滿了富有生機的鮮活生命力,如春節、京劇、國畫、書法等一直延續在中華大地上。究其背后的原因:(1)中華傳統文化代表了人類永恒存在的價值理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2)中華傳統文化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同時它也在不斷摒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元素,可以做到傳承與改變;(3)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歸根、家園,是中國人的血肉之軀。因此,中職美育課程應該有效地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以此培養更多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
(一)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中華傳統文化中將友善、仁愛、禮儀、正直等人格品質納入核心的價值體系,兩者不僅相輔相成,同時還相互促進、相互作用。
(二)構建以人為本的情感訴求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孔子儒家學說、老子道家學說、韓非子法家學說等思想為基本原則,其中孔子實行廉政愛民的治國之道,講究以人的本性為根本立場;而老子提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思辨;韓非子則主張以法為手段。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本在于構建以人為本的情感訴求、哲學理念、理性需求等。
(三)實行倫理道德的自我約束
中華傳統文化對倫理道德的自我約束是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礎之上,并不是以嚴苛性的懲罰措施強制人們進行自我約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是指無為而治的自我監督和管理體系,是人們發自內心地遵守秩序、規章、總則,并從中感受到快樂感、力量感、踏實感。
由此可見,如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入中職美育課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而且還可以滋養他們用愛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的美育課程意義
美育課程應該有效地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樣不僅可以起到矯正、規范、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還能加強他們的德風建設。
(一)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遺留下來的瑰寶,集中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與精神面貌,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大力弘揚和繼承。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如果他們忘記了祖宗的規訓、寶典、警示,那么就會找不到發展的方向,且會迷失自我。
筆者在開設美育課程時,會引入《論語》《唐宋古詩詞》《道德經》等信息,并為學生進行全面解讀、評析,而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以此讓其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從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
(二)培養愛國情懷、共筑中國夢
美育課程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還在于讓他們認識到立國之根本,作為共產主義接班人,更要從心出發,及時改正自己的問題,從而為中國的深化改革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而這就需要教師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的文化,所以,大力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教育的一項重大舉措,不僅激發出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時還為共筑中國夢打造了扎實的基礎。
筆者在講解美育課程時,為學生引進了中華文明發展史,即從上古時代的女媧造人到21世紀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并穿插生動、形象、直觀的歷史人物故事,一一為他們娓娓道來,以此將其帶入傳統文化的學習情境中,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實現自我理想、社會理想
中華傳統文化將強大的激情注入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并培養他們敢于擔當、勇于進取的責任心,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理想,進而實現共同的社會理想。
教師應該將美育課程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在課堂上為他們展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知識,同時還應該在課下讓其認識到我國千百年來的文化遺產。筆者會鼓勵學生觀看具有人文氣息、并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電視節目,如國家寶藏、百家講壇、中華好詩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這些文物類、講述類、紀實類的作品,不僅可以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同時還能讓他們學習歷史知識。
四、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課程策略
通過筆者對上文的闡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縫銜接到美育課程中,其不僅是教師必須要完善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且還是學生應該認真貫徹落實的重要途徑。
(一)一體化教學體現“仁”
中職學校不僅要建設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還要加強他們的職業技能。因此,美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還要讓他們欣賞美的價值所在,并將自己的認識靈活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學校可以實施教師、教材一體化的教學策略,并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導入自己的教學中。首先,教師不僅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還要樹立品德方面的榜樣;其次,教材不僅要有專門性、針對性、指導性的美育課程文本,而且還要在其他各個學科中引入傳統文化知識。
筆者會時刻督促自己、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并以身作則,同時利用業余時間為自己充電學習;與此同時,筆者會結合自己的教學目標,并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當然,形式不只限于課本,而是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多媒體資源。如筆者曾經為學生播放了《一個人的課堂》部分片段,影片傳達了一位人民教師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感人精神,通過豐富、活潑的視聽畫面,不僅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強烈地感召他們向片中教師學習中華傳統美德。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表現“禮”
禮貌、禮讓、禮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教師應該將其貫徹到學生的家庭、學習、娛樂等方面,并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有目的性地引導他們學習美育課程。
筆者采取兩手抓的方法,即一方面在講解美育理論知識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入具有趣味性、生活氣息的實例;另一方面采取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處處知禮、守禮、懂禮,以此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在講解美術學科時,筆者會將國畫、書法、山水畫等帶有中國意蘊、并貼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引入課堂中。但是,筆者并不會直接為他們講述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辯論、討論,并且不會隨意干擾他們的想法,隨后讓學生集思廣益、踴躍舉手發言,而筆者再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說明,并有針對性地引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這樣既可以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個性自由,同時還能讓其學會如何與人友善地相處。
(三)理論結合實踐呈現“義”
如果教師只將美育課程的視角局限在課堂上,那么就會發生泛泛而談、紙上談兵的現象,不僅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還會培養他們懶散的學習態度。
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與美育知識有關的講堂、培訓、演講等,或者課下組織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與美育內容有關的實踐活動,并力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筆者會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博物館、歷史館、展覽館等設施場所感受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并對他們進行美的教育活動,從而讓其深切體會到中國的地大物博;筆者還會讓學生以孝道為主題,力所能及地幫助父母完成家務,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
以上就是筆者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職美育課程研究所作總結。當然,由于筆者自身能力有限,文中尚存欠缺之處,還望廣大同仁朋友提出寶貴的意見,以此督促筆者修正教學中不足的地方,從而為高質量的美育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翟景平.中職美育課程設計探究[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2(3).
[2]劉琳.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背景下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6.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