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曉霞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中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職業教育正面臨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生源銳減的多重考驗,將校企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模式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將直接影響到中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一、校企合作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教育部、人社部《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強調: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要遵行校企結合,貼近社會和職業原則,要發揮校企各自的優勢,所建校園文化要體現行業、企業文化的特征,要積極推進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引進和融合優秀企業文化。
將具有企業特色的職業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內容融入到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團隊合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職前素質教育與訓練,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職業意識,實現校園文化企業化,縮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距離,進而讓學生入職后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
二、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
中職學校的校園文化既要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和時代精神,又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的特點,但必須堅持下列三條原則:
(一)貼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
以就業為導向,不僅體現在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實訓設施、評價標準等方面,而且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貼近市場辦學也是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
(二)貼近崗位,突出實踐性和職業性的原則。
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已逐漸成為中職學校校園文化的鮮明標志。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突出職業素養的提升,是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職業教育辦出特色、真正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市場的必然要求。
(三)貼近企業,校企文化滲透的原則。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職業學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已經逐步形成了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術交流與物資交流四大平臺,校園文化也呈現出與企業文化相互滲透、彼此交融的新趨勢。中職學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滲透更是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重視。
三、校企合作下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
中職校園文化體系從外延形態看,大約包括專業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
(一)專業文化圍繞市場需求性。
專業文化是指培養什么樣人,怎樣培養人的規范化文化。專業文化建設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藍圖。中職學校無論是辦學方向、專業設置,還是學生就業,都要以市場為導向,用市場來調節校企之間的供給平衡。因而中職學校才培養方案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模塊化教材為主要內容,通過校企合作,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獲得必須的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培養職業素養等。
(二)物質文化凸顯中職性。
中職學校的物質文化是學校各種實體的總和,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和載體,它是一種直觀文化,展現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水平和風格品位,是影響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物質環境。包括校舍布局和規劃、基礎建設的風格、教學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環境衛生、綠化、美化的程度,以及師生員工生活、學習、工作保證設施等。
為凸顯中職特色,校園景觀設計要增強人文藝術氛圍,另外實踐性教學設施的建設要放在首要位置。校園內的景觀文化可集中反映建校以來對學校有貢獻的名人、優秀校友、優秀企業家。讓學生通過這些包含豐富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來陶冶、凈化心靈,根植責任與服務的企業理念。為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教學環境需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于生產于一身,使專業教室具有多種功能,進而打造中職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三)精神文化追求育人性。
校園精神文化具體體現在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學校核心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觀念形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深層次的結構要素,能夠具體地反映一個學校的本質、特點、辦學質量效益和特殊風格。校園精神文化決定著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廣大的師生員工文明行為的起搏器,是文化管理期望達到的理想境界。 中職學校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技能意識、效益意識等的培養,根據市場和地方企業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專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校訓思想,增強師生校企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引導師生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業而努力。同時也可以通過積極組織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激勵功能。
(四)制度文化體現時代性。
中職的制度文化是針對校園文化環境下的個體建立起的一套必須共同遵守的制度和標準,包括職教相關的法律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體制、機構設置、工作程序和人員的崗位責任等。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內涵,也要緊貼時代,體現校企共同育人的理念,制定方針要與國家精神相符,與社會實際情況相適應,與時俱進。針對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實習實訓場地要張貼安全操作規范要求,做到用制度規范行為,用行為提高實踐能力。
(五)行為文化貫穿企業性。
行為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的各種行為活動和習慣表現。學校所有的活動過程都是師生員工行為表現的平臺,所有的行為都是師生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理想信念等精神世界內在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表現在各種“規范”中,指的是校風、教風、學風、工作作風的執行和落實。學校要圍繞“高技能”、“高素質”開展一系列職業實踐活動,舉辦一些“技能大比武”、“崗位大練兵”等具有企業特色的,能促進學生技能水平提升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增強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道德責任感。
四、校企合作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
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貼近學生自身發展情況,立足培養目標。中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內在邏輯具有相通性和一貫性。人才是它們的重要載體和紐帶。中職學校培養的人才要走向市場,進入企業,方可實現自身價值,是人才的培養機構,而企業是人才的檢驗單位和使用單位,人才價值成為校企雙方關注的焦點和文化上的共同聯結點。因此培育優秀的工匠,是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同目標。具體實施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規模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學科建設等統籌兼顧,形成軟硬件相結合的學校發展規劃。通過校企合作,制定校企文化建設的具體發展目標和可行措施。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把學校的實習實訓場所包裝成企業的“車間”。按照企業的生產場景和流程布置實習室,并在實習室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使學生踏進實習場地就仿佛置身于企業生產車間。把學生包裝企業工人,身穿統一的工作服,佩帶工具包,憑胸卡進入實習室,培養學生的企業意識和職業習慣。校園環境及班級文化的布置上也要體現企業文化特色。教室、樓梯走廊的墻上張貼相關企業的優秀標語或本地知名企業家的寄語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強職業感。
(三)學生管理上引入企業的5S管理模式。企業對員工的管理偏重于規范和約束,而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則偏重于教育和引導,所以要做到學生和企業文化的零距離過渡就必須在校就接受和適應企業的制度文化。班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單元,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全面推行“5S”模式——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提高素養。
(四)堅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全方位開展健康向上的中職校園文化活動。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以校企合作為載體,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基礎平臺,引進企業文化元素,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
由此可見,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不斷完善和深化。只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汲取和融入優秀的企業文化及管理方法,才能構建充滿活力、具備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特色的中職校園文化。(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周莊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