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 有重點地選擇了2008年以來的相關國內文獻,結合我國農藥施用的現實狀況,從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區的施藥行為兩個視角進行了簡要評論,剖析影響不同作物、不同區域農戶安全生產的因素,旨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規范農戶生產行為開拓新視野。
關鍵詞 作物;施藥行為;不同地區;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48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49
1 農戶農藥施用行為現狀
引發農產品安全風險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農業生產者在農藥施用過程中的行為偏差和操作不當。國內部分地區農戶施用高毒農藥甚至禁用農藥的現象普遍存在,并且在施藥過程中沒有采取安全防護措施,購買農藥時農戶更關注農藥價格及成效[1-8]。與婁博杰等[9]對中國東部6個省調查結論一致。近年來,農戶盲目施藥行為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2 不同作物上的農戶施藥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2.1 糧食作物
人們日常消費的農產品中,農藥殘留均會降低其品質,國內學者對比較重要的糧食作物用藥行為開展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和小麥這兩大主要糧食上。在對水稻安全生產的研究中,通過分析影響稻農安全生產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種植戶的年齡、文化水平、外出務工人數、農藥價格、稻谷出售價格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顯著影響稻農的施藥行為。對于小麥,姜慧慧[10]根據分層抽取和隨機抽取原則對河南小麥種植戶進行調查,農戶特征、農戶對安全農產品認知程度以及經濟利益的刺激這些因素對安全生產小麥存在一定影響。相比于經濟作物,農藥價格和效果會影響糧食作物的安全施藥行為。1)以市場為銷售目的農戶十分關注農藥治理蟲害的效果,農戶的短視性特征決定了其對農藥品質優劣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藥治蟲效果是否立竿見影。
2)農藥價格穩定將有助于農戶選擇安全的綠色農藥,因而農藥的藥效和價格是推廣安全農藥的落腳點[11]。
2.2 經濟作物
2.2.1 蔬菜
對于蔬菜類作物來說,農藥的不合理施用是影響我國蔬菜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蔬菜類作物具有病蟲害發病率高、生長周期短的特點,因此帶來的農藥污染最為嚴重[12]。很多學者對不同品種蔬菜安全施藥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耕地面積和主要收入、農戶年齡、種菜年限、家庭勞動力和政府技術培訓、文化程度和種植規模、是否加入合作社和農產品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例和種植方式對農戶的施藥行為有顯著影響。同時,李世杰認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這一因素對其安全生產具有正向影響,可能由于海南反季節瓜菜以出島銷售為主、收入所占比重大,在農戶生產經營中比較重要[13]。部分學者對影響安全生產程度的因素進行了排序,農戶對農藥技術和知識的需要程度大于農戶對農殘危害人體健康的認知、組織或機構的管理、綠色防控技術的采用等因素,大于接受質量安全檢測的頻次、施藥者的性別[14]。通過歸納相關文獻,并對比于其他經濟作物發現,商品化程度、種植方式會影響蔬菜安全生產。由于種植方式越簡單(例如露天種植),越有可能采用違規施用農藥的行為,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追求農業生產的農產品的商品化率實現收益最大化。
2.2.2 瓜果
學者對瓜果產區的研究相對居多,對于主要優勢蘋果產區的陜西省,王永強發現種植戶的年齡、家庭人口數、種植面積及年限、農藥配比知識認知均不同程度影響種植戶安全施藥行為,其中種植戶的個人特征對果農用藥行為影響作用最大,這表明農戶的認知決定農藥施用的規范程度[15]。相比于其他經濟作物,除了其他共同因素以外,購買渠道、農產品價值及認證會影響瓜果施藥行為。1)通過采納經銷商的建議并根據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的這種渠道,種植戶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購買農藥時會購買多種生長調節劑。選擇政府指定網點或農資專賣店購買渠道,大多來源于規模種植,可以準確把握施藥次數、施藥量和間隔期,安全生產行為平均可達73%[16]。2)當瓜果通過安全認證,且銷售價格越高時,種植戶更傾向于安全的種植行為[17]。
3 不同地區的農戶施藥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氣候條件是影響農戶生產安全農產品一個間接因素,相對于北方城市,我國南方城市采用高毒或禁用農藥的現象更明顯。不同的地區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種植結構和習慣、病蟲害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農戶的施藥行為呈現顯著異質性。在病蟲害方面,黃季焜等研究了河南省、河北省、山東省的抗蟲棉種植戶,結果表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因此農藥施用量在三個地區間的差別很大,河南省和山東省農藥施用量都明顯少于河北省[18]。
熱帶地區的害蟲多于溫帶地區,所以不同區域間出現不同程度病蟲害,施藥強度和頻次差異也有明顯差異,施藥規范方面參差不齊。在農藥認知方面,麻麗平通過山東、河南、甘肅、陜西4省蘋果種植戶調研數據的統計分析,發現不同區域種植戶農藥認知程度存在差異,且農戶的施藥行為、認知程度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層次相一致,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戶安全認知程度高于其他地區[19]。眾多學者研究表明農戶認知是農戶安全生產的內在動因[20-23],而農業技術培訓能夠提高農戶認知水平與安全意識,進而配藥、施藥過程更規范[24-25]。
4 研究展望
在我國氣候環境逐漸變暖、耕地減少、人口剛性增加的大環境下,研究農戶安全生產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1)研究農戶農藥施用行為影響因素的文獻諸多,缺乏將關鍵影響因素從中分離出來并加以進一步深化對比分析。學者們大多是針對于某一地區調查數據,鮮有文章基于經濟發展水平、氣候環境、生產區地域性等這些方面,對國內不同地區高毒農藥施用、施用次數以及頻率進行對比分析,這一缺陷是未來研究的努力方向。2)在農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產生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而現有的研究鮮有將農戶的施藥行為按施藥前中后以及生長階段進行深入考察。農藥作為農業生產重要要素仍將長期扮演不可或缺角色。
參考文獻:
[1] 卜元卿,孔源,智勇,等.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及其防控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16(2):19-25.
[2] 任重,薛興利.糧農無公害農藥使用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609戶種糧戶的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7):31-36.
[3] 王未,黃從建,張滿成,等.我國區域性水體農藥污染現狀研究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3,39(5):5-9.
[4] 陽檢.農藥施用行為與農戶特征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0.
[5] 童霞,高申榮,吳林海.農戶對農藥殘留的認知與農藥施用行為研究——基于江蘇、浙江473個農戶的調研[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79-85,111-112.
[6] 楊和連,張建偉,孫麗,等.新鄉市菜農農藥施用行為調查[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86-89.
[7] 白志剛.河南豫北地區菜農的施藥行為調查分析[J].長江蔬菜,2012(8):71-73.
[8] 朱淀,孔霞,顧建平.農戶過量施用農藥的非理性均衡:來自中國蘇南地區農戶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4(8):17-29,41.
[9] 婁博杰,宋敏,張慶文.農戶高毒農藥施用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以東部六省調研數據為例[J].農村經濟,2014(7):108-112.
[10] 姜慧慧.河南小麥農戶安全生產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11] 羅巒,周俊杰.農戶安全施藥行為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安仁縣600戶水稻種植戶的調查[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145-150.
[12] 賈雪莉,董海榮,戚麗麗,等.蔬菜種植戶農藥使用行為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11,31(3):81-85.
[13] 李世杰,朱雪蘭,洪瀟偉,等.農戶認知、農藥補貼與農戶安全農產品生產用藥意愿——基于對海南省冬季瓜菜種植農戶的問卷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3(5):55-69,97.
[14] 秦詩樂.設施蔬菜種植戶施藥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7.
[15] 王永強.蘋果種植農戶使用農藥行為及其控制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6] 張旭升,李青.果農施肥用藥認知與安全生產行為的關系分析——基于庫爾勒香梨種植戶的調查[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7,29(3):62-70.
[17] 唐城.基于質量安全的柑橘種植戶生產行為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0.
[18] 黃季焜,齊亮,陳瑞劍.技術信息知識、風險偏好與農民施用農藥[J].管理世界,2008(5):71-76.
[19] 麻麗平,霍學喜.農戶農藥認知與農藥施用行為調查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5):65-71,76.
[20] 毛飛,孔祥智.農戶安全農藥選配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陜西5個蘋果主產縣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1(5):4-12.
[21] 江激宇,柯木飛,張士云,等.農戶蔬菜質量安全控制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藁城市151份農戶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2(5):35-42.
[22] 李紅梅,傅新紅,吳秀敏.農戶安全施用農藥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對四川省廣漢市214戶農戶的調查與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5):99-104.
[23] 劉靜.柑橘種植戶農藥施用親環境行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24] 趙建欣,張忠根.農戶安全蔬菜供給決策機制實證分析——基于河北省定州市、山東省壽光市和浙江省臨海市菜農的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09(5):31-38.
[25] 李秀義,官志強.農藥安全施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福建安溪茶農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3(6):84-9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