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濤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精神層面的需要,要求我國政府不斷滿足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新時代的大數據背景下,群眾文化智慧服務需要得到不斷構建,用積極向上、健康開朗的群眾文化引領社會風氣,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時,也用更加智慧的服務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大數據下的群眾文化智慧服務構建路徑,要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基礎,發揮好地方文化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同時使文化服務朝著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智慧服務;構建路徑;數字化
地方文化館作為我國政府設立的群眾文化公益性事業單位,各地方的基層文化館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主體作用。群眾文化智慧服務構建路徑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基礎,以地方文化館為探索中心,明確文化館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整合文化資源的建設作用,不斷利用文化館引導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指明未來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數字化,不斷探尋更多有關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構建路徑,以此來不斷滿足群眾,特別是特殊群眾的文化權益和文化需求,同時弘揚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借此提高市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拓寬市民的文化視野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審美情趣。
一、不斷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落實地方政府發展群眾文化的公共責任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主體,因此公共文化在實際上就是群眾文化。群眾文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以來已初步形成了以鄉村鎮、市區街道為構成的群眾文化網格脈絡。盡管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十分迅速,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發展不充分、資源分配不公等種種因素,群眾文化的整體運行和服務質量都有很大問題。為了加快推進我國群眾文化建設,號召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為人民服務為原則,始終發展和堅定不移的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的基本文化權益,重點關心特殊群眾應當享有的文化權利。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要求,不斷完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均等化、資源共享、高效運營、服務優良、結構合理。積極倡導優質的群眾文化,為人民提供必須、高效的文化服務,統籌構建各種文化服務機制,加強建設地方文化隊伍,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城市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各種文化待遇和文化服務,尤其要保障社會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不斷完善和發展群眾文化新道路。
地方各級政府要充分落實發展群眾文化的公共責任,正確認識到當前在文化建設上的許多問題,嚴謹杜絕重經濟、輕文化的錯誤認識。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發揚十九大精神,嚴禁出現“雷聲大、雨點小”,“上面熱、下面冷”的文化發展現象。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發展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性,高度認識發展群眾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道路上的作用,用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發展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責任。
二、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構建路徑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館的主體作用
地方文化館是我國基層文化事業單位,身上肩負著組織發展弘揚地方文化、整合文化資源、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責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加強群眾文化智慧服務建設,當務之急是要充分發揮地方文化館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強建設文化館,利用文化館解決群眾文化發展道路上面臨的新問題,擺脫文化發展困境,增強群眾文化活力,解決文化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更加貼近群眾,滿足各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證群眾文化在需求和供給上的平衡。
(一)積極開展組織各項群眾文化活動
以中山市文化館為例,中山市文化館在2019年為了積極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舉辦了以“文化關愛 筑夢中山”為主題的三進活動,積極打造了以關愛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品牌項目。在開展文化活動時,中山市文化館堅持以人為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民為工作導向,連接了當地的工會、社區、教育部門和殘聯部門,開展了以“菜單式”和“訂單式”為服務標準的定制文化活動,滿足特殊群體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實現了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文化活動以采購服務的方式,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符合資格的中標單位進行文藝演出,分別來到工業園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殘障人士服務點以及各社區等開展文化演出,基本實現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在一共舉辦的34場公共文化服務演出活動中,內容類型多種多樣,涉及歌舞、小品、魔、樂曲、曲藝等。群眾對文化活動十分滿意,其中有10場演出收獲了滿分的評價。
(二)整合了地方文化活動資源
地方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需要有大量人力與物力資源進行配合,才可以確保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基層文化館作為地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單位,可以充分整合當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排除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基層文化活動開展奠定基礎,更好保證群眾受到滿意文化服務,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從而更好地實現群眾文化智慧服務。同時文化館還可以在文化活動開展結束后,總結文化開展經驗。調查群眾對文化活動開展的滿意度,從而更好地舉辦下一次的群眾文化活動。文化館作為一個面向群眾的文化主辦單位,要充分策劃群眾文化活動,保證文化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安全可操作,堅持每一項都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并通過后續的文化活動調查反饋意見,加強對接下來的文化活動指導。安排好文化活動場所使用的道具和設施,在活動的工作人員安排上,努力做到合理分配,不浪費各種資源。堅持用文化活動傳遞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好故事,繼承中華民族精神。
三、用好大數據,重視推動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數字化
信息時代,大數據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文化傳遞方式,推動了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發展。因此大數據下的群眾文化智慧服務構建路徑,要創新方式,建立文化服務平臺,用大數據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個性化,積極發揮文化服務平臺在文化服務建設中的作用。挖掘數據背后,尋找更加適合群眾、更加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增強群眾文化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把中華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創新地域特色,重點利用傳統民俗節日,例如端午、七夕、重陽、中秋等開展廣場舞、文藝演出、經典朗誦會等文藝活動。利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平臺,加大對群眾文化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文化覆蓋面。建立基層文化活動信息數據庫,把各種文化活動和文化信息統一整理后錄入后臺,方便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和文化信息進行搜索。群眾文化智慧服務的數字化,一方面提高了文化宣傳范圍,降低了文化宣傳難度,打破了文化活動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館、社區文化中心、博物館等各種文化場所還可以用先進的技術,例如vr、投影、全息等增加群眾文化的現場參與度,活躍文化活動氛圍。
四、結語
群眾文化智慧服務在大數據下,文化工作者轉變了服務理念,利用數據轉變服務方式,同時讓文化活動朝著更加接地氣、更具有社會性的方向轉變。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法,在內容和形式上改變傳統文化的單一性,解決傳統文化活動給人們帶來的審美疲勞。未來群眾文化智慧服務將朝著多元化、現代化、均等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用智慧的服務方式滿足人民群眾的多種文化需求,讓群眾文化符合時代背景,讓群眾文化智慧服務擁有更多可能的構建路徑。
參考文獻:
[1]梁偉峰.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路徑[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24):246-247.
[2]李慶華,楊俊杰.大數據時代的民俗文化數字化構建方法與路徑探討[J].藝術科技,2019(13):68.
[3]劉慶光.試論群眾文化建設在構建社會主義中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6):118.
[4]田執雨.淺談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徑[J].文化月刊,2017(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