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黨的女兒》中的主角田玉梅是一個勇敢堅定,為革命奉獻出生命的女英雄。本文僅從《萬里春色滿家園》這一選段分析如何在唱與表中塑造田玉梅的女英雄形象。
關鍵詞:《萬里春色滿家園》;女英雄;形象;塑造
歌劇《黨的女兒》講述了戰爭時期,刑場上女共產黨員田玉梅在老支書的掩護下死里逃生,玉梅沒有因敵人的屠殺而退縮,她擦干身上的血跡,下定決心與敵人斗爭到底。玉梅找到馬家輝報告老支書曾說黨內有叛徒,卻不料叛徒就是馬家輝,自己險遭暗算。馬家輝與白鬼子設計妄圖一舉消滅游擊隊,玉梅因此再度深入虎穴,揭穿了馬家輝丑惡的嘴臉。玉梅和桂英狹遇馬家輝斗智斗勇,最終除掉了叛徒。最后,玉梅為了掩護游擊隊員被白鬼子抓住,她視死如歸懷著對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慷慨赴義,《萬里春色滿家園》正是在這個壯烈的情節中演唱的。
一、玉梅女英雄形象的成因
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女性作為弱勢群體通常依附男性,而玉梅卻跳出較安全的圈子,第一,玉梅具有主動投身于戰爭的自覺意識,深刻認識到沒有國家安定就沒有個人幸福。第二,玉梅面對白鬼子、叛徒絲毫不膽怯,十分勇銳且善于變通,終揭穿馬家輝的叛徒嘴臉。第三、敵人殘忍的連幼小的女兒也不放過時,盡管萬般痛苦不舍仍不屈服,堅信共產主義必勝,有普通人無法企及的崇高思想。最后臨刑時,她抱著必死之心,臨危不懼,只有無限的期盼家園能夠萬里春色的赤誠,盡顯女英雄氣概。
二、演唱技巧對女英雄形象的塑造
“《萬里春色滿家園》是就義前演唱的一首板腔體詠嘆調,行腔多變,又有復雜的節奏變化,給演唱者提出了較高要求。”[1]作品前奏簡短但剛健、有力,特別是第一句開始前的休止一定要清晰,內心的情感不僅不能減弱且更加積蓄,要此處無聲勝有聲。第一個“我走”干脆、快捷、有力,音色要略寬厚,表現玉梅必死的決心,第二個“我走”的“我”和“走”的聲母稍微收緊到韻母音高上揚時管道拉開,聲灌于頂,“不猶豫”要唱的迫切,內心翻滾涌動,直到“不悲嘆”時往回吸住,特別是“嘆”字要真的嘆在心里,用腰腹接住。唱“孩子啊”時,語氣無比疼愛,直到“身邊”聲音再次充滿張力表現渴望保護女兒。朗誦般演唱“我們清清白白的來”,在“堂堂正正”時運用戲曲的腦后摘音表現出玉梅高尚的品質。上板后“六個告別”一定要讓觀眾感受到區別,“條條綠水”要柔和流暢,“座座青山”要剛硬舒展,“生我養我的土地”要親切深情,特別是“地”要憋一下,營造一種由遠及近的感覺,“茅屋頂上的炊煙”要口語化、自然,“羅明哥”要萬般不舍無奈,“眾鄉親”要深沉含蓄。“下秧田”加強呼吸的支持,表現農家女數十年忙碌形成的力量。“虎狼吼”聲音立住且收的干凈,“風風雨雨”充分利用頭腔共鳴形成明亮堅毅的音色表現玉梅的勇敢無畏。演唱三個“孩子啊,你抬頭看”需要情緒遞進,愈發激動興奮,內心充滿希望,已忘記個人的生死安危,堅定地相信下一代必定能在光明的世界茁壯成長,陰霾終會過去,家鄉一定會重現新天。最后重現“我走,我走,不猶豫,不悲嘆”,但內心的革命熱情更充沛,因此音色更加厚重、音量加大且更具韌性。“我乘春風去”到“九天之上”要帶著沉醉于革命理想的幸福之心,牢牢掛住哼鳴的位置,如同獨白一般,但頓挫分明、強弱有致。“笑看這萬里春色滿家園”中“看”的聲母與韻母的過渡一定要有強大的爆發力,突出下頓的感覺,唱“家”字是牙關拉開,后咽壁挺緊,靠氣息控制由弱到強的感覺,“園”始終保持激昂、高亢,使全曲在最高漲的情緒下終止。
三、舞臺表演對女英雄形象的塑造
“舞臺上的形態動作不同于日常生活動作,歌劇中的形態動作更是如此,它通常在音樂和情節發展中進行,更講究形體美。在塑造人物時分寸要拿捏得當,讓劇中人物生動化、真實化。”[2]首先整體裝扮要貼近角色,頭發利落盤起,妝容素凈,服裝用極具時代感的碎花上衣和素色褲子配深色傳統布鞋,簡單樸素。第一部分導板,面部表情要坦然從容,展現玉梅視死如歸的氣魄,而看到女兒時表情又呈愧疚、不忍,兩種表情要讓觀眾能一目了然。“六個告別”需要豐富的眼神變化來傳情達意,先是深情地看著身邊的水,接著開闊視野“定睛”遠處的山,繼而頷首垂眼家鄉熱土,抬起眼簾深情望向炊煙,想起杳無音信的羅明哥眼神又滿是呼之欲出的思念,最后永別家鄉親人們又無畏無悔。三次“孩子”的演唱要身體挺拔,上身微前傾,下頜稍抬,動作幅度大且有力,表現玉梅內心的熱切期盼。最后雙腿支撐整體形成昂揚飽滿的挺立之感,視野寬闊眼神中富含信念感,動作大氣,將無畏犧牲與信念堅定的女英雄形象再次以動態畫面的形式定格。
參考文獻:
[1]孫宏娟.傳統與當代的碰撞更顯民族風格——論歌劇《黨的女兒》中彭麗媛塑造田玉梅形象的民族性追求[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2):203-206.
[2]丁倩文.試論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的藝術形象及角色塑造[D].上海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梁睿智(1995-),女,河南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