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喬娜
摘要:隨著時代文化和精神的不斷發展與深入,音樂教育中的音樂素養培養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追求。學前教育專業是培育幼師的主要領域,樂理與視唱課程作為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音樂學習的有效載體。該課程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未來幼師在教學中的音樂水平,關乎幼兒音樂素養發展。為了堅實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教學基礎,本文通過借鑒幼兒園音樂游戲這一教學模式,將寓教于樂思想貫穿始終,探究最新教學策略,培養學生音樂記憶、音樂聽辨能力。
關鍵詞:學前教育;樂理視唱;游戲化
樂理與視唱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中一門音樂基礎課程,伴隨著近年來教學改革中對高效課堂的追求,對教育教學智慧的呈現、對學生主體作用的引導,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實用,無法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如何更好地與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銜接,成為教師重點思考的問題。鑒于幼兒園教學特點來看,引入音樂游戲理念,將教學游戲化,不僅可以體現學生主體,還能夠增加樂理內容的趣味性,選取大量兒童歌曲,并在教學中引入多元化游戲,通過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激情,進而自覺的完成學習目標。由此可見,對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教學游戲化探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一、樂理與視唱課程游戲化教學的理論支持
(一)寓教于樂的傳統教學理論
寓教于樂強調了“教”與“樂”的關系,“教”指教學,“樂”指娛樂。“寓教于樂”一詞源自古羅馬時期偉大詩人——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在他看來,詩歌首先要讓聽者喜歡,符合眾望,然后具備教育和娛樂功效,讓讀者娛樂的同時感受到教育的熏陶。我國教育學家孔子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音樂和審美教育功能的觀點。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寓教于樂是古今中外都在提倡的一種教學理念,強調音樂教學中對美的感知、認知、體驗與創造,從而升華至道德,影響人的品行。
(二)西方哲學中的游戲理論
游戲又可以叫“play”,包括音樂演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們對音樂的渴望是為了游戲。而在近代哲學家康德的著作中,也提及音樂與游戲相融合,用游戲闡述藝術活動的審美。席勒作為“游戲說”的哲學家,發生在康德之后,在他的美學觀點中,追求藝術的自然性,強調在自由狀態下自由活動,這一點與游戲的本質相契合。除此之外,其他哲學家,像歌德、斯賓塞等都將審美與游戲相關聯,正是由于不同哲學家對“游戲說”的不同見解,提升了美學內涵。
(三)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理論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中,開始將學科基本結構作為教學中心,提倡發現學習。課堂主體變化、學習動機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游戲以游戲者的體驗過程為核心,在音樂教學中,游戲者以感知音樂為主,進行材料的理解,同時鞏固知識、總結經驗、相互評價。在現代教學論中,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個體,是具有豐富內心世界的獨立的人。
二、樂理與視唱課程與幼兒音樂游戲的教學分析
幼兒是指年齡在3-6歲的兒童,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主要借助游戲渠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感知生命的快樂和生存的美好,不斷獲得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幼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能專門集中注意力,需要用游戲的方式將幼兒帶入音樂境界,可以說游戲滲透能夠實現“玩中學,學中玩”,促進幼兒智育、德育和體育多元化發展。
這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以游戲為介質傳遞音樂美育,將音樂知識、技能、情感體驗與游戲交融,促進其音樂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力發展成為未來就業所必需掌握地技能。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從幼兒的生活里取材,從幼兒喜聞樂見的游戲中找敏感點,以最純真、最自然的方式通過唱唱、跳跳、動動、玩玩來親身體驗,感受音樂的流動、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跳躍、音色的變化、速度的統一與變化。為此,在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聽課程中實施游戲化教學,不僅能夠實現教學目標,還可以提升未來幼師的教學水平。
三、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游戲化教學策略
(一)引入聲勢游戲
由于幼兒認知水平有限,對教師語言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難度,為此,在幼兒園游戲化教學中,經常會涉及肢體類游戲,運用捻指、拍手、拍腿、跺腳等表現形式表達情感,調動幼兒參與積極性。為此,在學前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游戲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聲勢游戲,以身體、嗓音為樂器,通過自己的身體作為打擊樂器進行感官體驗,感受音樂的知識的學習過程。以樂理節奏節拍章節中《有趣的拍子》教學課例為例,教學目標為:運用游戲掌握學習常見拍子的種類,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聲勢游戲,根據不同拍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聲勢動作設計,來幫助學生理解拍子的結構特點以及強弱規律。例: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對單拍子,只有強拍和弱拍,只用拍手和拍腿兩種聲勢就可以拍子的結構和強弱規律:四二拍子具有一強一弱的特點,可以用拍手表示強拍、拍腿表示弱拍;四四三拍的強弱關系是一強兩弱,用拍手表示強拍,拍兩次腿表示兩個弱拍即可。四四拍為復拍子,是強、弱、次強、弱的結構,除了有一個強拍以外,出現了一個次強拍,這是就需要在拍手和拍腿的基礎上,加入一種新的聲勢動作跺腳來表示。當然在這個聲勢游戲同樣可以運用到視唱練耳的教學中去,結合聲勢動作進行節奏、視唱的練習,這種多感官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
(二)引入語言游戲
將語言引入音樂教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偉大貢獻。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語言中的語音、語調、語速、語氣、語詞、語句與音樂構成中的要素如音高、長短、音量、音色、速度、樂句都是相同的。運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游戲進行音樂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親切的,沒有任何負擔的。通過語言朗誦游戲幫助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元素,最后提取其包含的音的長短、強弱等音樂元素,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例在節奏游戲《小老鼠上燈臺》,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從最初的最基本的包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節奏型開始,依次發展到二分音符、全音符,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各種切分節奏、休止符等節奏的學習中,都可以用這首童謠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節奏教學融入語言游戲中,進行不同梯度的設計,讓學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拍一拍、說一說、玩一玩中,循序漸進地自然而有效地進行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游戲的創編,將節奏型進行組合再創作并進行展示,這是培養學生對已有經驗的運用能力和創造力、音樂表現力的有效途徑。
(三)引入生活游戲
幼兒游戲活動中,選材大都來自生活,如何尋找生活與音樂之間結合的突破口,是未來幼兒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能。為此,在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教學中,可以引入生活類游戲,以玩樂的游戲法讓音樂劇貼近生活,把神秘的音樂符號變成了游戲式的生活語言。以《我和杯子做游戲》為例,運用杯子這一生活用品做教具進行教學實踐,針對不同層次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例如:在記譜法中的認識音符這一教學目標時,準備四個四個杯子,每一個杯子代表一個四分音符為一拍,那么在一個杯子里放不同數量的筆,就代表一拍里包括幾個音,有兩支筆表示將四分音符分為兩部分就是兩個八分音符,一支筆橫放在兩個杯子上,表示這個音是兩個四分音符的時值為二分音符,以此類推,在進行理論學習之前,使學生有一個視覺上的認識,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各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系,進而提升到抽象的音樂符號的認知。又如《杯子傳遞游戲》中,教師可根據不同拍子的特點設計不同傳遞杯子的方法,幫助學生來感受和學習各種拍子等等,這種游戲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呂海蓮.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的游戲化教學探究[J].北方音樂,2015,35(20):77+79.
[2]邵美崎.樂理與視唱練耳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教法的開展路徑初探[J].才智,2018(25):83.
[3]孫梅娟,龔方圓,羅紹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視唱練耳能力培養探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2):130-134.
[4]劉斐.學前教育專業視唱練耳課程游戲化教學初探[J].當代音樂,2017(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