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民族風格已經成為現代流行服裝流程的風格之一,越來越多的服裝都有著中國民族風格的元素。但是我國本土品牌沒有對民族元素進行較好的運用,當前高校服裝設計應當集合民族風格、世界元素以及現代功能,提高現代服裝設計與民族風格的融合。
關鍵詞:民族文化素養;服裝設計;課程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世界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開始出現。這使得中國風的服裝也越來越受到了設計師的喜愛,從而使得現代服裝業表現出濃濃的中國風,越來越多的服裝和配飾都出現了中國民族的印記。
一、傳統民族文化和服裝現代功能地融合
在當前的服裝風格設計中,設計師應當體現出服裝的藝術性和實用性。民族風格的服裝與傳統民族服裝有著較大的區別,并不單單是對傳統民族服裝的生搬硬套,而是在服裝的整體體現出民族特性。所以設計師應當設計出滿足群眾日常需求,適用于各類社交場合和群體,符合出當代的審美要求。服裝設計領域中的民族風格與古典風格、前衛風格、運動風格有著較大差異,民族風格被稱之為中國風格,這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在服裝的面料、圖案和色彩上融入我國傳統的審美風格和文化風格。我國傳統文化分為以儒學為中心和流傳民間的民俗文化。以儒學為中心的文化主要是表現出精神底蘊,這些服裝的設計采用了隨心所欲的創意進行再次加工,有代表性的是少數民族的手工刺繡,將苗族、侗族這些手工刺繡工藝與現代服飾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使得服飾具有現代化的簡約和韻味。
二、民族文化素養在高校服裝設計課程中的培養
(一)高校服裝設計課程教育的重點是認同民族文化
認同民族文化是進行高校服裝設計課程的教育重點,這滿足當前我國高校服裝設計的教學目標。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通過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積極地參加到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快速地發展。民族文化不能擺脫文化的背景以及民俗文化。積極參加民族文化活動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是民間藝術傳承的方式,存在著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文化耳熟能詳,熟悉民族文化的背景,這使得民族文化的教育得以發揮優勢。教師可以通過在民族節假日的時候鼓勵學生呈現出不同的民族工藝作品,成立區域文化傳承社團,推動各個區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實現不同民族文化得以在同一空間下交流和碰撞。
(二)在高校服裝設計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民族文化素養的具體途徑
教師應當將民族藝術中的不可復制性融入教學課堂中,除了圖片和文字這些靜態的教學方式,還應當通過民族文化的錄音和錄像向群眾展示出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及民族文化知識,有針對性地結合課程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高校應當積極地與企業設立研究基地與重點實驗室,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分析民族文化與服裝設計的結合,提高服裝設計的水準。教師也應當合理的通過多媒體和新的教學方式比較不同區域的審美導向,分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和服裝結合的歷史,從而更好地把握服裝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服裝設計強調了設計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服裝應當通過設計功能的不斷優化實現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是在與對設計師的激發,設計師掌握了民族文化與服裝設計的關鍵點,能夠通過高校提高民族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從而使得設計師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當前我國高校正在組織傳統文化工藝人員參加培訓和學習,支持高校加強民族文化的發展,培養出現代文化藝術素養較高的服裝設計人員。
三、結語
經過多年的發展,設計師已經意識到如何更好地將中國元素融入本土品牌中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堆砌民族元素無法使得服裝行業快速的發展。教師應當結合民族文化素養,加強對學生的服裝設計,使得學生能夠理解中國風格是將傳統東方韻味與現代審美有機的結合,站在傳統藝術脈絡和中國精神智性的基礎上,設計出具有傳統韻味的現代化服飾。
參考文獻:
[1]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07.
[2]班守英.廣西民族美術資源在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學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3]李雅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廣西師范大學,2011.
[4]索興梅.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影響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雪婷(1987.11-),女,漢族,籍貫江蘇省南京市,教師,高校講師,碩士研究生,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