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君
【摘要】挪威民間音樂就像一條生命線始終貫穿著格里格的創作生涯。他風格的最終形成與他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著密不可分。溫和的家庭使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抒情性小品;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讓他的作品走向民族主義;通過求學之路他的作品確定了短小精悍的主要體裁,并逐漸加以完善和精細。最終他的作品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展,最終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并榮獲了小品大師這一稱號。
【關鍵詞】《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格里格;作品風格;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傳統文獻《晏子春秋》中寫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它們只是葉子相似,而果實味道卻不一樣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水土不一樣了。由此,可以看到環境對于植物和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的,一個人作品風格的形成與他自身所成長的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外界環境帶給一個人的影響可以從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本篇以《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為基點,敘述對格里格作品風格影響的各個方面。
一、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格里格作品風格的影響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Grieg)出生于卑爾根一個蘇格蘭的移民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卑爾根當地一個頗有造詣的鋼琴家。格里格六歲跟隨母親學習鋼琴,九歲開始嘗試作曲。如同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父母在生活中做出榜樣或者那些被視為榜樣的品質以獨特的方式影響了他。一方面天性活潑、風趣幽默的父親對宗教的無比虔誠使他養成了謙虛順從的性格。另一方面父母對藝術,尤其是對音樂的偏愛決定了他今后的發展。”父親的樂觀性格使他的作品給人一種活潑輕快、充滿朝氣的感覺。母親對鋼琴的造詣影響到格里格,使他對音樂有很強的的天賦。自幼的成長環境影響和暗示著格里格終將走上音樂的道路或者始終會和音樂有所牽連。
格里格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與家庭的溫和可親注定他將會成為一個溫和的人。但是溫和的性格往往會讓人斗志減退,會使人沉溺在溫柔鄉里安于現狀。是否可以認為這與格里格的作品大多都是抒情的鋼琴小品有聯系。
格里格所居住的這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幾乎影響和塑造了每一個挪威的藝術家。如書中“在挪威爭取獨立,成為自主國家的艱難歷程中,沒有一個挪威人愿意置身事外……”當時的挪威長期處于瑞典的壓迫下,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挪威的民族意識高漲。這種生活環境影響會格里格和其他挪威的藝術家們,藝術是感性的,面對這樣的環境藝術家們會有自己的方式進行斗爭與反抗。所以是否可以認為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格里格的愛國主義思潮高漲,骨子里自帶的民族使命感把他推向了民族主義音樂這一塊。
格里格父母的溫和性格以及幸福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使他的作品偏向于抒情小品這一體裁;挪威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他自身的民族使命感使他的作品偏向于民族主義風格。
二、萊比錫求學對格里格作品風格的影響
格里格十五歲時,在挪威小提琴家歐·布爾的推薦下去了德國的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這是當時歐洲最好的音樂培訓基地,當時知名的、甚至享有盛名的器樂家與作曲家們在這里教授理論知識與實踐課。他們很保守,但教學水平之高遠近聞名,并且老師對學生要求甚嚴。”學院派的教學向來都是以規格、嚴謹、知識技巧為關鍵詞、核心。學院的藝術背景、環境熏陶都是極好的。可以想象當時的萊比錫音樂學院教學方式一定是枯燥無味、保守嚴謹的。而格里格正值叛逆的年紀,此時的他更多的是去追求一種自由的、脫離學院化的、原生態的東西。與中規中矩的學院派顯然有著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年輕氣盛的格里格對教師的講課并不認真,遇到責備時態度傲慢,將責任都推給任課老師。再到后來學習配器的時間短以及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管弦樂序曲的作業。如此種種都導致了他在這些課程上不熟練,不能很好地掌握,暗示了他將在面臨大型音樂體裁上的尷尬。之后也可以看到,格里格的作品都是以小型體裁為主,大多是抒情性鋼琴小品,因此是否可以認為這都是與當時不認真的學習態度息息相關。
三、自主求學過程中對格里格作品風格的影響
離開萊比錫音樂學院回到家鄉卑爾根時,格里格十八歲。這時的他思想開始趨于成熟,也開始冷靜地思考和構造自己未來的藍圖。格里格自身的強烈愛國主義以及挪威西部的憂郁天性使他有些迷茫。他覺得這些是最好的,是他最想表達的,但是他還不知道如何把他們結合起來。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找到適合的或者屬于他自己的風格。
之后格里格靠著父親的貸款前往哥本哈根求學,在這里接觸到了北方民間音樂,這是他之前聞所未聞的一種新型音樂。他很敬仰當時的丹麥籍音樂前輩哈特曼和加德,“從他們以丹麥民間旋律為主題素材基礎的實踐中悟出很多”。但是加德等人對他作品的直接影響卻不是很大。而在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中,大多數人都已經注意到這種民族民間特有的風格曲調,意識到這是一個大的藝術瑰寶,這樣的藝術氛圍對格里格在北方民族音樂這一塊的學習無疑是很有幫助的。‘但使格里格困惱的是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總會受到了德奧傳統音樂的影響和”斯堪底亞維納樂派的局限”。
格里格與諾德拉克的結識對于格里格的影響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諾德拉克喚醒了他對挪威的祖國意識,并啟發他對這個方向進行思考,諾德拉克關于發展挪威民族音樂的藝術主張,對格里格今后的藝術道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之后格里格慢慢摸索并走上了一條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格里格式”音樂道路。通過深入學習挪威的民族音樂,經常到民間音樂豐富的山區采集民歌,聆聽民間藝人的演奏或演唱,并從中獲得自己創作上的靈感。通過不斷的研究學習,逐步丟棄過去對德國浪漫派的效仿和它們對他的影響。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盡管在探索的道路中格里格的作品質量忽高忽低,但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過渡期,就像黎明前的黑夜,光明總會來臨。通過又一次的自主求學之路,格里格作品的北方民族音樂屬性在不斷地探索之中完善。
四、夫妻關系對格里格風格的影響
格里格與自己表妹尼娜的婚姻之路也是十分坎坷。‘格里格家族的婚姻均門當戶對且遵循傳統,始終保持在大資產階級的富人圈里,格里格和尼娜的婚姻無不遭到雙方親友的反對。他們的結婚儀式格里格的親人無一到場,在格里格給父親的家書中也只是通知了將要結婚這一結果。彼此很少有聯系,直到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降生,這種氛圍才慢慢好轉起來。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場鬧劇或多或少會在兩個年輕人心里留下嫌隙的種子。
后來女兒亞歷山德拉的死,以及尼娜的一次流產讓他們決定不再懷孕,但當時的他們正值三十出頭的年紀,尼娜與格里格哥哥的曖昧關系以及格里格總是不能抵擋住別的女人的誘惑,都使他們的關系降到了冰點。加上格里格父母的逝世,格里格的作品大都是消極悲觀心境的體現。如由歌曲《北國農夫》的十四首變奏組成的《G小調敘事曲》,該曲的創作本意是想寫一首關于祖國壯麗景色的贊歌,但實際上它的曲調聽起來卻十分抑郁消極。這種表面寫頌歌實際寫自己內心自傳式獨白的《敘事曲》是否從一開始的音樂表現方式就注定了它的欺騙性。
格里格與妻子尼娜的關系經歷了分居到重歸于好的階段,雖然他們的和好充滿了妥協性(格里格需要尼娜演唱自己的作品,而尼娜需要通過演唱格里格作品而維持生計),他們就像是天生要為彼此存在的。這是妥協性也是必然性。但在目前的資料來看,至少在他們的冷戰時期,格里格的作品大多都是憂郁悲傷的。
五、結語
格里格的一生幾乎都在致力于發展挪威本國的民間音樂,從起初的《幽默小品》(作品6號)到最終的《四首圣經贊美詩》(作品74號),挪威民間音樂就像一條生命線始終貫穿著格里格的創作生涯。他的抒情音樂作品包含北歐特有的清冷氣息,被后來的評論家稱之為“北方的肖邦”。
他風格的最終形成與他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溫和的家庭使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抒情性小品;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讓他的作品走向民族主義;通過求學之路他的作品確定了短小精悍的主要體裁,并逐漸加以完善和精細。夫妻關系雖然有過短暫的影響,但也為我們認識不一樣的格里格做出了參考。隨著作品的不斷推廣擴大,作品風格的不斷發展完善,他成為了挪威的民族之星,并盡自己所能將挪威民間音樂推向世界,通過短小體裁的鋼琴小品,獲得了世界范圍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德)漢斯佩特·克萊曼.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廖乃雄.格里格:挪威民族的音樂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6).
[3]廖叔同.西方音樂一千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