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里奧拉舞曲組曲》又稱“阿根廷鄉村舞曲組曲”,由阿根廷作曲家吉納斯特拉創作于1946年,全曲共由五首舞曲和終曲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首,很弱的小柔板(Adagietto pianissimo);第二首,鄉村風味的快板(Allegro Rustico);第三首,如歌的小快板(Allegretto Cantabile);第四首,平靜而富于詩意的(Calmo e Poetico);第五首,諧謔曲(Scherzando);第六首,終曲,精力充沛的急板(Presto ed Energicoc)。本文將從民族性特征、節奏特點、演奏詮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民族;節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58 【文獻標識碼】A
《克里奧拉舞曲組曲》,又稱“阿根廷鄉村舞曲組曲”,由阿根廷作曲家吉納斯特拉創作于1946年,他被譽為“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三位作曲家之一”,這套組曲是獻給魯道夫·費爾古斯尼,共由五首舞曲和終曲六個部分組成,有兩個版本。首版為手寫稿,并未出版,在正式出版前,作曲家把進入終曲前再現的第一部分刪除,成為第二版本,第一首,很弱的小柔板(Adagietto pianissimo);第二首,鄉村風味的快板(Allegro Rustico);第三首,如歌的小快板(Allegretto Cantabile);第四首,平靜而富于詩意的(Calmo e Poetico);第五首,諧謔曲(Scherzando);第六首,終曲,精力充沛的急板(Presto ed Energicoc)。在作品中吉納斯特拉運用于了傳統的舞曲,例如zambra、Malambo、Chamame,又用這些傳統語言來表達新的音樂形象,展示出來自己的風格特征與創作特點。
一、《克里奧拉舞曲組曲》
第一首,很弱的小柔板(Adagietto pianissimo)
這首作品為6/8拍,優美而富有特點,運用了zambra舞蹈,這種舞蹈的舞步非常的舒緩,19 世紀盛行于阿根廷北部,據說是起源于北非的摩爾人在慶典中所跳舞蹈,多數為6/8拍,也有3/4拍,它的速度一般在介于慢板(adagio)與中板(moderato)之間,但在這首作品中速度更為緩慢,標記為46,是一首很弱的小柔板,以此表達安靜、浪漫、柔和的特點。在作品中吉納斯特拉運用了獨特的疊置音使得樂曲充滿了現代的氣息,有著獨特美感的色彩。本段可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樂段為第一至第十二小節,第二樂段為十三至二十二小節,第三樂段為二十三小節至三十三小節。每一個樂段內的音樂主題素材都有略微變化,左手低聲部形成搖曳的特點。
在彈奏時要注意手指的慢觸鍵,盡量將聲音彈奏得柔和優美,當剛進入樂曲的弱奏不好控制時,可以踩弱音踏板輔助。右手有較多的疊置和弦,下鍵要整齊且柔美,樂句流暢富有悠遠的旋律,樂段中基本為四個小節為一組的小樂句,但也有從弱起開始的樂句,需演奏者注意樂句的劃分,彈奏要聽起來既要平穩悠長又要有樂句層次。樂曲中主要的音符類型為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在6/8拍的節奏里,八分音符為一拍,四分音符為兩拍,在小節中,有很多四分音符出現在最后,這時需要注意的是時值要保證夠,手指不能過于倉促抬起尋找后面的音。還需要注意不能僅依靠延音踏板將旋律保持連貫,更需要通過手指彈奏的連貫圓潤將音樂延續進行,樂曲最后右手增三度上行分解和弦與左手減三度上行分解和弦共同引向這首樂曲的最后一個小字四組的d音-虛幻縹緲,漸漸消失在空氣中。
第二首,鄉村風味的快板(Allegro Rustico)
這首樂曲從第一個音開始,就能立刻感受到如暴風雨般席卷而來的打擊樂效果,運用了Malambo馬蘭波舞曲節奏,塑造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馬蘭波舞曲是一種起源于阿根廷中、東部大草原地帶的舞曲,常用的伴奏樂器為吉他和鼓。馬蘭波舞與踢踏舞有點類似,經常出現的動作是用靴子的底部摩擦地面,以及用靴子的后跟敲擊地面,馬蘭波舞曲的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就是速度快、節奏復雜,它通常以相當快速的 6/8 拍形式出現,通過八分音符地不斷重復進行來體現。作品的前六個小節為動機素材a樂句,運用了右手sol、la、si、dol、re、mi所組成的塊狀音型,彈奏時需要注意力量的集中與下鍵的整齊,左手的低聲部多采用純四度與純五度為素材。第七小節新的節奏型出現,也就是連續的切分音,左手是典型的馬蘭波節奏型,彈奏時需要注意拍點所帶來的音樂律動,左手觸鍵要有彈性,避免生硬的彈奏方式。第七小節到第十二小節為新的素材b,第十三小節又回到了a樂句素材,經過六小節又出現新的動機c樂句,這個樂句也是典型的馬蘭波節奏型,在短暫演奏后又到了a的素材,左手比起之前有較大的改變,樂曲最后左右手在ff的力度進行中推向最后一個sff音。
第三首,如歌的小快板(Allegretto Cantabile)
在動感十足的第二首結束以后,第三段形成了鮮明地對比,樂曲柔和又充滿憂傷,旋律自然、優美、平靜,在本段吉納斯特拉采用11/8(6/8+5/8)的復合拍,沒有再使用傳統的固定節奏模式,使音樂聽起來更加飄忽搖擺,若隱若現。樂曲彈奏的時候注意上聲部的旋律線條,右手1指需要控制音響,使音響弱化,要突出5指的旋律線條,彈奏連貫而柔美,平緩而流動。第五小節的第七拍開始,左手也出現了旋律音,1指的旋律聲部需要突出,這時左右手同時需要控制各自兩個聲部的旋律線條,這種左右手同時需要控制聲部的交織的彈奏持續了三個小節,在演奏時除了注意橫向的樂曲旋律,還需要主要縱向的和聲音響效果,兩者共同配合,才能彈奏出旋律的層次感與和聲的厚重感。第十小節右手出現新的音樂素材,但依然保留本段的譜曲方式和演奏特點,氣息悠長,情緒較之前略微激動。第十四小節樂曲又回到了主題,樂曲在柔和、漸慢中結束。
第四首,平靜而富于詩意的(Calmo e Poetico)
這首比起第三首更加的平靜、空靈,依然采用了zambra舞蹈的節奏型,但更緩慢,低至40的速度,營造出平靜而富有詩意的樂曲,這段樂曲旋律集中在高音區,空曠縹緲,聽起來較為神秘,作曲家在開始處提示演奏者“due pedali”,可以在一開始就加上延音踏板,但需要淺踩以及換得干凈,讓樂曲保持清晰透亮的音響效果,樂句規整四個小節為一句,彈奏的時候注意劃分樂句,而左手的彈奏要控制音量。第二樂段是第九小節到第十七小節,第三樂段為第十八小節到結束。樂曲在ppp的極弱音中結束。
第五首,諧謔曲(Scherzando)
這段采用了Chamame恰馬梅舞曲,這是一種來自阿根廷東北部的民間舞蹈,通常情況下是吉他、鋼琴、手風琴和鼓做為伴奏。這段樂曲作者標scherzando,是一首諧謔曲,熱情奔放,一開始作曲家就標注了3/4 拍對6/8拍的節奏,在樂曲中間又穿插了7/8拍和5/8拍,節奏運用復雜多變。這首樂曲中A為第一至十三小節,其中第一至四小節為一個音樂素材,第五至第八小節為第二個音樂素材,第九小節至第十三小節為第三個音樂素材。本段要彈得干脆利落,一開始為mf中強的標記,把力度稍微穩住一些,避免開始彈得過強,表達后面樂句的漸強和強時缺乏層次感,緊接著通過力度的漸強將樂曲逐漸推向第十三小節的ff。第十四小節開始為B段,是從第十四小節開始至五十四小節,這段在6/8拍、3/4拍、5/8拍、7/8拍之間轉換進行,彈奏時需要注意節奏的轉換以及節奏的強弱規律,整體還需要彈奏得果斷有力,C段從五十五小節至六十八小節,動機以各種形式出現,有八度彈奏的,有單音表現的,有出現在高音區、有中音區、有低音區,最后以左右手同音上行推向尾聲樂段。
第六首,終曲,精力充沛的急板(Presto ed Energicoc)
終曲顯得更為熱烈,像是一個華彩樂段,粗獷熱烈,節奏多變,使用了3/8、5/8、3/4、6/8、7/8、2/4、8/8、2/8、1/4共九種節拍。A段為第一小節至第二十八小節,左右手以八度音型為主。根據樂曲標記還需要區分旋律音和需要弱化的音,比如第二小節中la、la、sol為主要旋律音。在第五首進入第六首時需要注意中間不能停頓過久,要嚴格按照節奏節拍彈奏,從第五首最后一小節的la、dol、re、mi直接接入第五首第一小節,B段二十九小節以8/8開始,在這里演奏時注意左手節奏拍點的突出,這樣能夠進一步加強節拍的律動感,右手在本小節的重音中為第一拍、第四拍與第五拍。第五十六小節樂曲又回到了A'段的主題,較于A段,力度加強到了fff,樂曲最后甚至標記到了sfff、fffff這些非常強的標記,輝煌圓滿的結束整首(套)作品。
二、結語
吉納斯特拉作為享有盛名的阿根廷當代作曲家,在這首《克里奧拉舞曲組曲》中運用很多具有民族性的元素,我們能夠感受到每一首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有的柔美、有的熱烈、有的帶有憂郁的特點、有的舞蹈性十足,除了作品各具特色外,還通過傳統語言來表達新的音樂形象,例如zambra、Malambo、Chamame等舞蹈節奏的運用。也有現代技法的使用,例如第六首終曲,節拍在3/8、5/8、3/4、6/8、7/8、2/4、8/8 、2/8、1/4中穿插進行,展示出復雜多變的節拍;有高度疊置和弦、音塊的運用,豐富了音樂的立體感;有八度平行音程、各種疊置的平行和弦運用,使音樂充滿了現代特點,是二十世紀音樂創作的大膽創新和嘗試。
參考文獻
[1]于蘇賢.世紀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1.
[2]向穎.阿根廷民間舞曲風格在吉納斯特拉早期鋼琴作品中的詮釋——以<克里奧拉舞曲組曲>》為例[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8(2).
作者簡介:熊瀟瀅(1987—),女,河南信陽人,信陽農林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