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暉
【摘要】隨著國家的日益強大,我國教育水平獲得顯著的提升,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使得高等教育逐漸獲得普及,高校教育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獲得廣泛的關注。小提琴作為高校音樂系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大學生的關注,對于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同樣不可忽視。為此,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小提琴的教學現狀展開深入探析,并就教學的優化措施加以討論,希望能夠對高校小提琴教學效果的提升帶來積極影響。
【關鍵詞】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作為高校器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高校中逐漸彰顯出重要性地位,教學活動的開展受到廣泛的重視,但是與此同時,對于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不能夠忽視。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于音樂類人才的實際需求,提升小提琴教學效果成為高校教育事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項問題,對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措施,也是本文需要重點探討的一項內容。
一、高校小提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個人素養的學習情況發展不夠均衡
高校小提琴教學效果的提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素養方面,學生學習水平發展不夠均衡,對于知識的接收水平也相對較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一定的學習困難。小提琴作為樂器,在學習階段會出現諸多的困難,學生面對學習中不能攻克的難題,極易喪失學習興趣,造成學習效果低下[1]。由于學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在對樂理知識等相關內容的接收方面也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高校在進行小提琴教學中往往未能結合學生成長階段的實際特征,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特殊性,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高,課堂教學效率較為低下。
(二)教學模式較為守舊缺乏創新性
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長期的實踐當中,教學模式較為守舊,缺乏創新性,教師只是單一的對學生進行教學,課堂教學較為呆板,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教師往往會將大部分的教學精力投放在學生演奏技巧以及方式的訓練方面,而漸漸忽視了小提琴演奏的本質內涵,甚至不會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音樂審美,導致學生進行小提琴的單一演奏,而忽視情感的傳遞以及流露[2]。小提琴演奏如果缺乏情感,則就會導致整個演奏缺少精神內涵,未能夠將小提琴演奏本身的價值體現出來。
(三)高校小提琴教學教材內容較為單一
高校開展音樂教學,其中小提琴演奏教學活動的開展借助教材完成,通常使用小提琴教學中的考等級書籍以及國外音樂學校的教材。如果在高校小提琴教學中僅僅應用考級書展開教學,未能夠結合學生成長階段的實際需要,教材的選用以及教學內容的搭配與小提琴考級所應當學習的內容存在顯著的差距,甚至會導致教學技術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在傳統的教學實踐當中,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使用單一的教材,練習的曲目通常包括音階,練習曲目,協奏曲目,鳴奏曲目等。目前,在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之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教材編寫,教材的使用缺少合理性,導致學生逐漸對小提琴學習喪失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高校小提琴教學優化措施
(一)高校小提琴教學中非技術性因素的實際應用
在高校小提琴教學的實際過程當中,大多數的教師都比較重視技術性因素,而漸漸忽視了非技術性因素的客觀影響。高校小提琴教師對于學生教學活動的開展只是圍繞基礎技術性知識內容,不注重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創造力的培養,這也是降低學習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3]。為此,想要在根本上提升高校小提琴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能夠注重非技術性因素在小提琴教學中的客觀影響,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表達,小提琴演奏中應當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演奏的同時應當能夠了解作曲者的相關信息,加深學生對于小提琴樂曲的認知,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夠使得學生將更多的個人情感融入進行小提琴的演奏中,以此從根本上提升學習效果。
(二)拓寬高校小提琴教學模式的廣度
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廣大教師能夠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結合現階段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當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傳統的高校小提琴教學通常是教師一人展開授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甚理想,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開展小范圍的小組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獲得提升,此外,也可以通過小組之間的比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增強學習效果[4]。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啟發,對學生予以一定鼓勵,注重學生想象力的提升,需要在使得學生掌握基礎性的小提琴知識的同時,不斷豐富小提琴的學習內容,展開多元性綜合化的教學,建立和完善高校小提琴教學體系,并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化以及精煉,在提升學生左手技法,體現教學價值。
(三)合理進行高校小提琴教學教材的選擇
高校想要在根本上提升小提琴教學效果,需要能夠重視起教材的選擇,順應教學體制改革的實際需要,使得高校小提琴教材能夠具有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基于高校學生小提琴演奏的實際效果,把握學生學習的基礎,在教材的選擇方面應當注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使學生進行小提琴演奏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也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出更為優秀的高校小提琴人才[5]。高校小提琴教材的選擇不僅需要注重學生學習基礎的提升,同時需要滿足學生多樣性發展的實際需要,借助教材內容的學習,逐漸突破被動性的枯燥練習模式,促進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提升的雙重發展,使得教材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實現高校小提琴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結語
高校小提琴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為音樂專業中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學已經展現出突出性的效果,但是對于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同樣不可忽視。要求高校小提琴教師能夠立足于學生現階段成長的實際特征,轉變教學模式,注重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悅,涂嘉慧.音樂專業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學的中國化改革與實踐——以星海音樂學院管弦系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2):130-135.
[2]陳恩笑.科學使用教材 提高小提琴教學效率——以小提琴教材《克萊采爾練習曲》為例[J].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8(1):14-16.
[3]湯帥.淺談在校外小提琴初級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3):456.
[4]汪淼.板胡移植小提琴曲現象的分析與教學探索——以《吉普賽之歌》為例[J].藝術評鑒,2018(9):23,26-28.
[5]陳鴻鐸.和聲學創新教學模式的最早嘗試——重溫陳洪的《對位化和聲學》[J].人民音樂,2018(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