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是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種時代傳承的體現,具有穩定的實踐性特征。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一直有序開展,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保護措施開始投入使用。不過對于某些類型的非遺來說,例如音樂類型的作品,使用數字化技術所能體現出的特征和效果比較有限,為了提升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考慮圍繞音樂類非遺作品的數字化應用展開針對性研究,并結合相關技術方案的實踐,制定合理的展示對策,為后續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參考。
【關鍵詞】音樂類非遺;數字化展示;應用探討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面對規模不斷加大的非遺項目,急需對其活態傳承進行研究,也需要保障其在原生態環境下的傳播。現有的展示空間比較有限,在進行音樂類非遺展示的同時還需要對其價值信息進行篩選,從而保障項目本體內容的完整性。例如豫劇、昆曲等,除了本體內容之外還需要考慮到區域地理位置和風俗習慣層面的內容,這些在數字化技術下可以得到有效展示,顯然也是展覽館無法做到的層面。
一、音樂類非遺的數字化展示價值
21世紀以來各地區也新建了非遺主題性相關的展覽,旨在宣傳地區特色。但是現有的非遺展覽多依附于大型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展陳空間往往成為主要的展示平臺,具有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而最好的展示效果就是讓展示的內容成為一種代表性的符號,然后將這些符號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生活語境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數字時代的來臨,使得非遺展示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可供參考的展示數據與標準開始增加。音樂類的非遺項目本身具有活態性的特征,需要從類型、特性和場景方面展開針對性研究。數字技術所提供的互動性展示方案也給非遺傳承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展示行為也具有可參與性,能夠讓觀眾積極地參與其中。實際上,只有切身體會才能了解到文化的價值,才能了解到其審美價值與藝術認知信息。數字化展示的優勢和價值也體現得非常顯著。
展示是為了將內容全面地進行還原,讓項目能夠長期持久地進行保護和傳承。音樂類非遺項目通過演示的方式來突出其中的精神內涵,音樂的價值也在于表演的藝術性與傳承性。例如京劇藝術,作為戲曲音樂的組成部分,所看到的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故事情節中出現的矛盾關系,而是從藝術性的表演過程中了解藝術特征,并從情感激發的環節獲取藝術層面的享受,將三者進行密切聯系,從而形成情感氛圍,更加理解項目本身的特征,主動積極地了解非遺項目的價值和藝術精神。而數字化展示的最大價值在于對這些內容的保護作用。音樂類非遺項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特別是以口頭表演作為主要方式的內容,可能無法適應社會變革,最終要走向衰亡。
二、現階段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展示現狀
(一)主題與內容層面的偏差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了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也開展了非遺項目的展示工作。對于音樂類非遺而言,陳列地點也多選擇集中于博物館、展覽館之內,包括一些演出內容等。但這些設計比較程式化,缺乏對主題的深層次研究,使得非遺項目本身具備的特征無法被真實地進行還原。靜態展示的方式也讓作品缺乏全面全是,項目內容的活態性無法有效體現。即便是一些音樂劇項目,也多以時間性和階段性的演出為主,對于項目本身而言并不完整,項目的內涵無法合理地體現出來[1]。對于觀眾而言,他們并不需要片段式的信息,而是如何從信息當中提煉出重點的核心內涵。無論如何,展示空間的設計方案是為展覽內容所服務的,將內容最大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因而在進行不同類型地域表演類項目內容時,也需要考慮如何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主題層面的內容。但是主題與內容層面的偏差問題卻成為了現階段音樂類非遺項目展示過程中的主要問題[2]。
(二)缺乏特色展示內容
不同特色性的文化在共同體的基礎之上會保留著其個性特征,但隨著商業活動的開發,某些地方特色文化也會被流行文化、大眾文化所“同質化”。對于當代社會而言,社會環境的原生態氣息與地域文化之間顯然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偏差。換言之,音樂中所包含的人文特色并不能通過演出的方式進行展示。從這個角度來說,立足于商業開發的音樂類非遺項目的文化地位也會隨之下降。對此,不僅要關注項目本身的活態性,還需要考慮到觀眾層面的主動參與意識,以此為基礎體現出展示的價值,明確內容需求。
(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問題
現代社會互動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雖然給非遺產品的展示提供了關鍵的載體,但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許多非遺的展示更像是一種虛擬化的體驗和數字化的感官,并沒有表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人文特色、文化價值等。以音樂作品而言,包括口頭演唱、肢體表演等多種方式,這些方式的選擇都取決于表演者或藝術家的創作,在現代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的現代音樂活動當中,現行的數字技術可能會影響到非遺的體驗過程,失去本身的藝術精神性特征。對此,應充分考慮到項目保存的具體要求,注重項目本身的真實性與傳承性基本原則。
三、音樂類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展示方案分析
(一)常規展示媒介的應用
基于對音樂非遺項目本身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其要素展示的方式。換言之,就是這些元素已經開始具有展示品的性質,并且可以通過數字化展示方案來進行管理,其本質作用都是在于對項目內容的呈現,并通過視頻等技術手段來播放文件,將其作為展品而展出。無論使用哪種媒介工具,傳播的行為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只有當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獲取了有用的信息,并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時才有其意義。所以在現有的非遺項目展示過程中,需要篩選合理的媒介,并從中獲取關鍵信息后再展開傳播。這些媒介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可以通過圖片、文字、模型、數據等多種方式,實現真實場景和虛擬技術之間的結合,體現出其傳統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對于音樂作品來說,可以通過影像資料來對項目內容進行視覺化說明,保障信息的完整性[3]。
對于一些傳統舞蹈、戲劇音樂等以形為主的表演類非遺項目來說,需要通過動態內容和實時變化來將其作為展示的內容。例如G20峰會中的《天鵝湖》,就通過光影模擬的方式來讓表演者與虛擬投影之間形成了有效互動,最終營造出了舞臺情節,體現出了音樂和戲劇本身的特征。諸如此類的多媒體投影技術可以讓音樂非遺項目的表現內容更加豐富,并且以動態變化的方式來體現出音樂與表演之間的聯系。這種全息影像形式實現了藝術和技術之間的完美融合,對于一些即將失傳的音樂作品來說也是一種文化的保護,可以充分體現出音樂非遺項目的“活態性”特征。
(二)音樂非遺項目中的情感定位
情節性的空間布局之下,可以以人作為主要載體,對整個事件的產生進行概述,一方面可以將展品內容與展館空間之間形成對應關系,另一方面也能讓觀眾在氛圍和情感中接受信息。以現階段的獨立戰士空間來說,音樂作品的本身特征可以在單獨的空間內得到體現,獨立空間內可以通過虛擬演出,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更換場景,或是利用復合展示空間來提升展示內容的有效性。就如同音樂作品的展示技術一般,如體感控制技術,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原始數據信息,系統虛擬化的形象和現實的人的動作可以保持一致,通過動作識別程序完成對虛擬形象肢體動作的串聯。由此可以看出,體感操作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加良好的體驗和設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體感交互技術的大眾化發展,其精準度得到了充分保障。數字化的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知識資產,能夠滿足現階段體驗者的需求,具有創新應用的體驗,也是數字資源發揮知識資產價值的主要因素[4]。
(三)互動模式的構建
操作互動模式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輔以計算機程序的處理方案來進行的多維互動體驗設計。不同于傳統的游戲互動模式,是通過智能化的體驗讓觀眾通過紅外線感應進行感知,當情節發生變化時,計算機在現實空間內也會給予參與者相同的感官刺激。例如音樂的音調變化、聲音起伏等,這種互動模式下也能讓參與者充分沉浸在互動當中,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與表達技巧,同時提升對于音樂的興趣,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信息來進行分析,發揮情感的促進作用[5]。另一方面,這種身臨其境的模式之下,音樂非遺項目的本體要素可以進行提煉,其展示方式和途徑可以發生轉變,更好地體現出非遺項目數字化的特色。
四、結語
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使得不同地區對于非遺保護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但針對其項目繁多的特征,在它存在的形態上也應該基于多樣性的方式來對其展開整體保護。音樂類非遺作品本身的定位特殊,需要充分發掘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展示價值、展示特色、展示模式,按照項目的本體特征,對其要素進行提煉后,探究這種活態性顯著的非遺項目在不同情況下的活態展示,讓其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始終能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宋春婷.音樂類非遺數字化展示的應用研究——以梅村二胡為例[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5(8):173-174.
[2]滕騰.“音樂資源的數字化”與“數字化的音樂資源”——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數據庫建設工作引發的思考[J].音樂傳播,2015(3):50-54.
[3]宋春婷,趙戈.體感交互技術在音樂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開發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9):186-187.
[4]單亞莉.數字環境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以西安鼓樂數據庫建設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4, 36(9):27-30.
[5]胡亮.傳統古村落非遺項目數字化展示、傳播應用示范——以杭集“船村”古村落中民間傳統技藝與戲曲音樂品種為例[J].藝術評鑒,2016(5):184-186.
作者簡介:王艷(1982—),女,漢族,江蘇姜堰,揚州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學的研究。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民俗類非遺項目數字化展示及傳播應用示范—以蘇中地區戲曲音樂、民間技藝為例(項目批準號:2018SJA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