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日前,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我國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會議首提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一指導性思想的重大變化,體現了下一步我國提升大城市治理水平、大力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的新思路。
長期以來,在資本流動、規模效應、集聚效應等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斷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集中,我國城市發展不平衡現象凸顯,并呈現出“大城市病”與中小城市人口流出并存的局面。以往,國家主要從“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增長”和“大力向中小城市分流產業與人口”兩個方面,來努力解決這一不平衡問題。
此次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則提出了一個新思路——聚焦大城市自身“挖潛”,提高其區域經濟與人口承載能力。輿論普遍認為,這一更加符合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新思路,將為我國治理“大城市病”、升級城市和城市群建設打開新局面。
事實上,中國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的經濟與人口承載能力的確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世界上經濟和人口承載力最強的城市之一——日本東京為例,2015年其市區每平方公里承載人口達到14300余人,每平方公里名義GDP超過5億美元。2018年,我國人口承載能力最強的深圳每平方公里只有5300余人。可以說,深挖大城市承載力潛能,是中國打造若干全球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首先必須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各類發展要素合理流動、高效聚集。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促進人才、資本、創新、產業要素更加自由地向中心城市聚集。同時,在其他地區要嚴守耕地紅線、生態紅線、領土主權紅線,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還要不斷加強城市公共服務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水平。要按照適度超前、適度超配原則,著眼于整個城市群乃至大區域的公共服務需求,大力建設中心城市、超特大城市的現代交通、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體育公共設施,全面、有序優化城市居民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的各項機制與規程,打破城市公共服務供給中的戶籍壁壘、學籍壁壘和社保壁壘,讓高質量、普惠化的公共服務點亮人民的美好生活。
大力提高城市和城市群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關鍵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加快各類創新技術在超特大城市治理與建設領域大規模應用。承載經濟和人口需求的提升,必然會給城市治理的技術基礎與技術能力帶來全新的考驗。要突破承載力升級的閾值和瓶頸,就必須著力發展和全面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網絡、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無人自動控制等技術,面向未來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要以創新驅動突破當前中國大城市發展中遇到的種種“難關”,讓美好的未來盡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