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秉元
【關鍵詞】 建構主義;教師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07—01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農村學校教師經過了一系列培訓和學習,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很多教師還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教學當中,還是習慣于傳統的知識擁有者的角色,較少研究學生心理,也不研究教育理論前沿問題,教學中較少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農村學校并不少見。筆者認為,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可以促使教師去思考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從而轉變教師角色,即從傳統的知識擁有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建構主義理論是在皮亞杰的認識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角色是指導者,強調教師的指導地位而不是知識擁有者和傳播者的地位,認為好的教學就是“給予學習者更好的機會去構建”。教師在教學中是“向導”的作用,給予學生科學、恰當、因人而異的指導,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向學生“輸送”,而是與學生在互動中由學生自主構建的。傳統教學觀重視教師的“教”,學生被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等待灌輸知識的容器,不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如,對學生出現的錯誤,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不足或學生的缺陷,而建構主義教學觀把它當成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讓學生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找到正確的答案,從而學會學習。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并不是個體化的認識行為,他們必然要與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以及社會發生關聯,知識是與這些關聯性因素的互動中逐漸構建而成,而不是把知識作為一個抽象整體由教學“傳遞”給學生的。教學活動與人的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人是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生活和學習的,周圍的文化習俗、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學習活動必然與這些因素產生相互影響。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內容領域中存在的“繁、難、偏、舊”以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不良傾向,要求根據所學課程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系。與傳統教學理論相對應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建構教學目標、策略體系、教學程序、師生活動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傳統教學模式實際上是一種“教的模式”。
在教學中,教學程序是由教師設定的,傳統教學觀念不但以教師為主體,還強調了這種教學方式的合理性;建構主義教學觀則強調知識的動態性、不確定性,把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強調教學應該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實際為依據,所教的知識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學生的學習也是在動態的學習中不斷地與自己的生活相適應,把知識作為一種能力而不是客觀的對象,更加強調對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采用交互式、參與式、合作式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一系列教學活動中自主獲得知識。
三、教學角色的轉變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同時也強調教學的動態性和社會適應性。這就使得教師角色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社會發展、學生實際不斷變化和調整。這是符合實際的,歷史地看,教師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角色,在信息不發達時代,個體很難獲得知識資源,教師是主要的知識擁有者角色。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任何個體可以輕松地通過書籍、互聯網、手機等智能媒體獲得任何想要的知識資源。教師角色同樣也應該進行轉變,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在獲取知識資源的渠道上教師已不具有任何的優勢。因此,面對新形勢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身份,做學生學習的引路者,做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導師,更多地給予學生長遠的發展規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是新時代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特征的角色新定位,即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帶領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不是作為課本知識的傳授者,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向學生灌輸生硬的知識,或逼迫學生搞題海戰,以提高分數和升學率為目標。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