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創作中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底蘊。所以,在演唱過程中,通過研究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文化內涵,然后利用音樂與音域、音調等,并結合演唱者自身個性,才能更好地把民族聲樂中的情感表達出來。
關鍵詞:民族聲樂;情感表達;個性體現
一、引言
民族聲樂是在繼承并發揚傳統演唱藝術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歐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藝術。作為聲樂演唱者,既要了解我國民族的地域特色、民族風俗、文化內涵等,還要有深厚的樂理知識結合自身條件和個性,將兩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民族聲樂在我國繼續傳承下去。
二、民族聲樂是情感的表達
從《詩經》到《漢樂府詩歌》通過演唱的方式表達情感自古便是勞動人民的傳統,它們在人民中產生,又在人民中傳唱,更是人民表達自己情感的重要渠道,它的每一個音符都深深打上了人民情感的烙印,無論是演唱者還是聽眾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一)民族聲樂情感表達作用
演唱者首先要對所演唱作品進行深入了解,比如所屬民族的民俗、民風,以及作品的演繹過程中獨特的發音、音調,也就是要注意自己的發音吐詞吐字。自古以來我國就格外強調吐字技巧,演唱者在作品演繹中,要結合民族聲樂的個性,掌握抑、揚、頓、挫等吐字技巧,并且靈活應用于表演中,進而體現作品特色與個性,了解文字的聲韻以確保作品的正確,這是通過作品演繹調動聽眾情緒的前提。其次,要把作品中的情感傳遞出來,深入了解作品所表達的感情,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進步,感情永遠有其共性,只有把聲樂中的感情理解到位了,才能結合民族特色把其中的魅力表現出來。民族聲樂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通過演繹其中所蘊含的感情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我國優秀民族聲樂作品。
(二)民族聲樂情感表達方式
民族聲樂是演唱者在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對作品的二次創作,把其中情感傳達出來。事實上,民族聲樂在演唱過程中具有很強烈的張力,通過音域轉化,可以把這種張力表現出來,在音域切換中,抒發出不同情感。其次結合舞臺效果,最大程度還原其中傳遞出的意義,尤其是民俗神話的表現可以借助舞美、特效給觀眾打造出一個契合的視聽環境。另一方面,要了解聽眾需求,無論是聲樂的演繹還是舞臺設計,緊跟時代審美變化,吸取西方音樂中先進部分與民族文化相結合,同時也體現我國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拉近民族文化與我們距離的同時,提高觀眾的觀賞度和參與度。
三、民族聲樂在演唱中的個性體現
民族聲樂的演繹既有作品本身的個性,也要有演唱者的個性,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演唱者應該有一千種“味道”。為了呈現出自己的個性,演唱者需要做到:
(一)分析歌曲風格
民族聲樂與流行樂有著明顯不同,它有著獨具魅力的個性風格,這就需要演唱者對曲風進行深入探析,并且能根據作品風格進行演唱,這是一個基本的大方向。也就是觀眾即使不了解這首曲目,不是通過舞美、民族服飾判斷曲風而是通過聲樂的演唱得以知曉。因此,演唱者需要分析歌曲風格,在演唱中靈活運用各種技巧展示曲目的特色與個性,更好地進行情感表達。
(二)理解歌詞意義
民族聲樂以歌詞和旋律為載體進行情感表達,對歌詞的正確理解直接決定著歌曲的演繹方向。民族聲樂中很大一部分表達的是愛情,在勞動中年輕男女產生愛戀,但很難說出口傾訴衷腸,于是用唱歌的方式,比如陜北民歌、壯族民歌。還有一些民歌中歌詞露骨,能真正理解其中感情,才能演繹出其中的觸動人心靈的東西,比如《面對面睡覺還想你》,只有真正理解了歌詞,才能明白其中幽怨中的執著,凄惶中的真情,坦蕩中赤誠,粗獷中的悲愴,肝腸寸斷中的蒼涼,這就是千百年來人類久唱不衰的愛情。理解歌詞所表達的感情在歌曲演繹中占據了關鍵地位,同時,演唱者根據作品內容所要傳達的情感利用不同的演繹方式對作品進行升級更改,根據時代的發展,將現代元素與我國民俗、民風相結合,讓觀眾在欣賞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中國近年的發展,感受時代變幻的信息,在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作品中,了解時代新氣象。
四、小結
民族聲樂中融入著人民的集體智慧,更是凸顯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作為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不僅要與時俱進,積極吸收時代的前沿資源,重視民族藝術為國家、為人民帶來的積極作用,同時與時代接軌,把西方優秀與中國傳統聲樂相結合,更好的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用時尚、現代的方式,拉近民族聲樂與年輕人的距離,更好的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演唱者要根據自己對作品的判斷、理解,結合自身特色,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特色,借助作品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并把聽眾帶入其中,得到情感的碰撞與釋放。
參考文獻:
[1]孔怡然.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個性體現[J].北方音樂,2018,38(20):37.
[2]李宜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和個性體現[J].北方音樂,2018,38(12):29.
作者簡介:薛榮鑫,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