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畫的創作主要構成成分有:“意識”與“無意識”,其兩者不斷的轉化、交融與作用,在繪畫中兩者缺一不可,但是又沒有較為明顯的分界線。“無意識”狀態對繪畫的創作有較為顯著的作用與影響。基于此,本文將主要探究“無意識”狀態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希望能夠對繪畫教學與創作有用。
關鍵詞:“無意識”狀態;繪畫創作;循變;探討
弗洛伊德有著名的精神分析的理論,其將人具有的精神意識可以分成:意識、無意識以及前意識。其中的無意識就是指在一般的狀況之下,不會深入到意識的層面之上,例如,人內心中被壓制的沒有意識到的強大欲望、恐懼以及秘密想法等。“無意識”對“意識”來講,還可以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也就是人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之下產生的心理各項活動。“無意識”狀態對繪畫創作有較為關鍵的作用,下面將詳細的進行探究:
一、“無意識”建立在“意識”之上
藝術本就源于生活,但是需要高于生活,這句話就明確的指出:繪畫創作本是在“意識”之上產生的[1]。繪畫創作中包含的真情實感、生活經歷等,都是“意識”累積的結果,作為繪畫家感悟到的事情真諦、對生活的認知以及人生認知,作為一股方向感十足、力量感十足地從朦朧的轉變為清晰的過程,其中會時刻地穿插著“無意識”。人體的基因中本就帶有“無意識”的復雜性遺傳的信息。在人們生活中,會不斷地接受著大量的數據信息,這些的數據信息會被腦神經存儲下來,沉入“無意識”儲存的區域中。繪畫創作者的靈感來源經常會體現出許多的“意識”狀態,其中頗多的客觀事實。但是在對繪畫進行創作的時候,其中的“無意識”有無可取代、特殊的作用,不但能夠將繪畫師的創作欲望以及拓展空間有效的激發出來,還可以提升作品浮游的感染力與內涵,其中的偶然肌理以及敗筆等甚至都能夠體現出創作的“無意識”, 促使觀賞者在對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候,可以欣賞其中富有的“無意識”之美。弗洛伊德主張:“無意識”并不是單純的是沒有“意識”,只是旁人難以察覺到,只有繪畫創作者自身才能夠辨別出。在“無意識”中,能夠彰顯出繪畫師素質以及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不能夠直接向觀賞者闡述的情感,被壓抑的欲望、秘密、恐懼以及想法等。在正常的狀況之下,“無意識”不可能轉變為“意識”,只是運用變形的態度將其進行掩蓋,其中就將目的、技巧以及主觀意念拋棄[2]。但是,在一定的時期間,道德標準就不會改變,其中,繪畫創作的作品一般都表現出 “無意識”,包含著與作品不符合的欲望、愿望等隱藏的內容。 例如,繪畫創作者可以根據特定的哲學問題,即興的創作出針對性的畫作,這時其就會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無意識的創作,從而有效的鍛煉其繪畫的技巧將無意識的概念與場景表達出來。
二、“無意識”創作是在“意識”的積累作用下所引發
繪畫作品的關鍵就是來自繪畫師的真情實感,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可以讓人體會到真情實感,還可以促使人能夠尋求到真正的自身以及自身的情感取向與價值取向,有獨一無二的表達模式,來對自身的情感進行充分的抒發,不是運用智慧思維的模式以及理性的思維模式。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人生經歷都會有所不同,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階段會直接影響到個人的情感,促使繪畫家可以在“無意識”中進行“意識”創造。繪畫藝術不像是宗教以及哲學具有真理與邏輯性,繪畫創作就是極具生命體征的繪畫家心靈的承載體。若是人的心靈遭受到碰撞,其就可以運用繪畫創作的模式將自身的精神狀態展示出來,在這樣的作品之中,就會尋找到無意識的痕跡。繪畫藝術具有的價值體系內,繪畫創作不但有自身具有的獨特性質,更能夠將自身真實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將自身感情的一面融入繪畫創作中。繪畫創作就是將任何人的交往當作是媒介,運用自身的表現當作橋梁,通過心靈上的交融來進行溝通,促使人們能夠回歸到永恒的、自然的境界之中。繪畫一直延續至今,其中具有的思想成就以及技術成就已然大幅度的超過了其他類別的學科,每個繪畫創作的作品之后都會有人們智慧的結晶。繪畫是藝術文化的創作,主要的價值就是能夠直擊人的心靈,繪畫者從創作出的作品是真實存在的,而后觀賞人員在視覺的作用之下,將感官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之中,而后在心靈中引發碰撞,形成共鳴。例如,繪畫創作者需要在有意識的基礎之上,累積各種繪畫的技巧與各種類型的繪畫特征,從而在潤物無聲提升自身的無意識創作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繪畫創作者需要不斷的探究“無意識”狀態在繪畫創作中的循變,大膽運用藝術的方式,將自身解放,促使藝術具有的內涵與豐富的模式被釋放出來,促使心理以及創作的思維能夠真正地受到啟迪。目前時代的繪畫藝術創作需要在原本的藝術創作理念基礎之上,對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感,生動的通過繪畫創作的模式進行體現,在生活中感知藝術,促使能夠在“無意識”狀態之下,創作出趨于完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包嵐.無意識性創作在作品中的作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2]杜超.意識和無意識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4(02):39-41.
作者簡介:楊慶梅,重慶市開州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