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翔宇
摘要: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訴求也產生了新的實質性變化,對傳統的初始性審美給予轉變與革新。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這項民間工藝藝術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亦然逐漸與新的工藝審美標準相左且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為此筆者將中國漆藝技法與傳統“泥泥狗”泥塑元素進行提煉、融合、新生賦予其新的表現形式。在尊重“泥泥狗”泥塑藝術的本身造型、線條裝飾之美的基礎上,以黑、黃、紅等相間的色彩為切入點,分析大漆工藝技法與“泥泥狗”圖式設計相結合的方法與途徑,為民間藝術創新帶來新的可能性。
關鍵詞:“泥泥狗”泥塑藝術;漆藝;紋飾;茶洗;創新
淮陽民間工藝美術“泥泥狗”泥塑藝術是一項在原始圖騰文的保護和傳承。
化下產生且具有東方特色審美意義的泥塑藝術,“泥泥狗”又稱“陵狗”或“靈狗”。河南省淮陽太昊陵每年農歷二月舉辦“人祖廟會”,與廟會相伴而生的泥塑藝術玩具“泥泥狗”,其物質材質是泥土摶捏而成,遇水則開裂不易保存。天然大漆則有“涂料之王”美稱,且具有耐熱耐潮等優質特點,傳統漆器“平、光、亮”特點更是襯托出器的精美大器。為此筆者提取“泥泥狗”的傳統紋飾品與漆藝技法相融合依附于生活用品之上,做出對淮陽民間泥塑藝術“泥泥狗”適應當代審美需求的新變。
一、淮陽“泥泥狗”的造型寓意
“泥泥狗”泥塑藝術整體藝術造型穩中求動,方圓結合,直來直去、斬釘截鐵。其色彩采用中華民族的“五色觀”,以黑色作基調,再飾以紅、青、黃、白,統稱“五色”,視覺沖擊力絢爛而求備。“泥泥狗”種類豐富,造型多變,主要有“人頭狗”“人面猴”“人面魚”“雙頭燕”等造型。其中“人頭狗” 《山海經·北山經》載:“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 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 ,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人面猴”或“人祖猴”。“人面猴”下腹部的紋飾是被刻意夸大的女陰器官,這顯然是對母系氏族的崇拜也是女性具有強大的繁衍能力的一種象征。“人面魚”,“泥泥狗”泥塑造型中“人面魚”即人面魚身或猴面魚身,魚素來有著極好的寓意同時魚的繁殖力極強,是繁衍多子的象征。
淮陽泥泥狗色彩豐富艷麗其抽象的生殖符號紋樣更是豐富多變,紋飾種類極為豐富,歸納為主要的紋飾類型有,類繩紋、三角紋、葉紋、花卉紋、太陽紋、蹄印紋、葫蘆紋,更是有楚國漆器中格子形、回字紋等等。
二、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與漆藝文化的滲入
中國作為世界最早發現并發明和使用漆的國家。跨湖橋遺址出8000年前的“漆弓”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將人類使用期的時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先民們已經有意識地在木碗上髤涂朱漆,以達到實用的目的。戰國時期,漆器以美觀、耐用、防腐防水等獨具的優點而驚艷世人,魏晉時期盛行夾纻造像,唐代技藝超凡的金銀平脫、宋代的戧金及螺鈿鑲嵌等以及今日當代藝術家們研發出千百種的漆藝技法出現成為漆藝藝術語言的逐步自我完善和豐富。
漆藝藝術和“泥泥狗”泥塑藝術同時代表著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積淀,歷史進程,所以將漆藝與“泥泥狗”泥塑藝術文化相融合、滲入。筆者經對當地旅游業的考察后做出深入研究,嘗試將“泥泥狗”泥塑藝術和漆藝技法相互滲透、融合做出系列文創產品--《漆藝“泥泥狗”茶道用品》。實現漆藝術語言在和“泥泥狗”泥塑藝術的共生中準確的把握其泥塑藝術的基本造型原則和審美特征。根據不同的產品造型,使用不同的漆藝技法和“泥泥狗”的抽象生殖紋飾元素加以提煉和裝飾以增加兩者之間的融合度,從而實現對“泥泥狗”泥塑藝術這一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突破和新生。
三、“泥泥狗”泥塑藝術在漆藝中的多元性創新
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產品在當地的旅游產品設計中,大抵都是作為當地高校美術學院師生寫生、創作的契機之源,但是將“泥泥狗”泥塑藝術與漆藝結合研究尚未涉及。淮陽“泥泥狗”的質地是用膠泥(類同黃土高原的黏土)摶捏、燒制而成,以黑色為基調,通體染黑作底色,然后用大紅、酞菁藍、白、粉綠、藍五色點畫出由生殖器夸張、抽象演變而形成的圖案。這與漢代時期的漆器的色彩不謀而合,有著共同之處。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是,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制作工藝粗獷奔放彰顯原始審美的追求和生命性的表達;漆藝藝術則是程序煩瑣復雜,工藝流程極為考究、嚴謹,傳統漆器工藝追求“平、光、亮”的效果,與“泥泥狗”泥塑藝術的制作形成鮮明對比。因此,筆者提出將兩門藝術相互滲透融合,對“泥泥狗”泥塑藝術進行多元性文化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人類的精神層面亦追求更高的審美需求,因而當下藝術品、文創產品及生活商品除了要滿足人們基本的實用需求外, 還應考慮到人們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在5G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傳統的手工藝技術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威脅,例如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的易裂易碎,不易長久保存等弊端更是面臨數字化的取代,喪失傳統手工藝固有的工藝與特色。比之“泥泥狗”泥塑藝術的不易長存,我國傳統漆藝則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且歷久彌新。因此,在對淮陽“泥泥狗”漆制藝術研究中筆者將“泥泥狗”紋飾元素與漆藝“描金”“變涂”等技法的融合共生。
(一)造型之變。筆者嘗試打破“泥泥狗”泥塑藝術的常規三維造型,改為二維平面造型進行修飾于器物之上形成新的視覺審美。在器物的紋飾多元性創新選擇中泥塑的寫實性紋樣造型由“生肖”“魚”“人面獸身”等轉為符合當下大眾審美需求標準的簡潔、婉約的茶洗、茶罐造型。
(二)紋飾之變。“泥泥狗”泥塑藝術的紋飾造型粗獷質樸,色彩濃艷強烈散發著原始的質樸的審美性,與之當下的審美需求和使用價值不相匹配。紋飾造型由原來的粗獷簡略變為精致細膩的筆法,對泥塑藝術的寫實性表達轉為紋飾的抽象表達。
(三)技法之變。淮陽“泥泥狗”泥塑的基本技法直接采用設色平涂,色彩薄厚尚不均勻。筆者在制作漆藝“泥泥狗”茶洗系列過程中運用漆藝“描金”“變涂”等技法,反復髹涂色漆、打磨、推光。與傳統“泥泥狗”泥塑藝術相比更為精工細膩,器形的造型審美更為符合當下社會的審美和實用需求。
四、結語
淮陽“泥泥狗”泥塑藝術和傳統漆藝承載著華夏民族生產生活、禮儀觀念的 深厚底蘊,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價值取向的精神追求,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漆藝技法和“泥泥狗”地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新生再運用到當下社會文化多元性發展中,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帶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2]喬十光.漆藝[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3]李永清.當代漆畫工藝與繪畫性統一的應對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14,35(12):145.
[4]支林.開拓現代漆藝術表現語言的新空間[J].裝飾,2004(10):22.
[5]王琥.漆藝概要[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
[6]謝一帆.淺析淮陽泥泥狗的藝術特征及發展傳承[J].參花月刊,2015(1):136-137.
[7]焦斌.河南民間工藝設計的區域特色[J].大舞臺,2012(07):261-262.
[8]李奎.陳楚風韻:陳楚文化特色與形態[M].現代出版社,2014.
[9]周瑞乾.泥泥狗色彩藝術淺析[J].華人時刊(下旬刊),2014(11):293.
[10]黃進,賀為民,張靜.民間藝術欣賞[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西漢)劉歆.山海經:文白[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2]張英明,徐慶銘.梟陽國考[J].南方文物,2001(02):25-31+5.
[13]張荷心.遠古時代圖騰文化的活化石——談河南淮陽泥泥狗藝術[C]//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年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