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穎
摘要: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定義向來是音樂美學中常討論的問題之一。這其中既有從音樂活動中的主客體同構來討論的,也有緊緊圍繞音樂本體討論的,甚至更有音樂“別無其他內容”的觀點。而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也對音樂表演、音樂創作乃至音樂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只有通過對音樂內容三層次進行細致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建立其與音樂表演過程的關系,進而為音樂表演提供的理論思路和實踐方法。
關鍵詞:音樂內容;三層次;音樂表演
“音樂內容”一詞其實是相對于音樂形式而言的,它既包含感性的成分,也包含理性的因素。美學觀點中,對于音樂內容三層次的劃分雖不盡相同,但大致方向皆可分為感官、感性和理性三層面。其中,音樂內容三層次與音樂表演的過程的層次是有一定的對應關系的,其對演奏者的演奏意識——應關注作品的哪些部分的設計,不能忽視哪些部分的作用,演奏實踐——應如何從音樂材料中發現閃光點,并借助演奏使之發光發亮等多方面都具有借鑒意義。雖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至少為我們今后的音樂表演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學習的方向。本文就是出于此目的,欲對音樂內容的三層次及其與音樂表演的關系進行淺析,討論其對音樂表演的啟示。
一、感官體驗
音樂內容的第一層次——感官體驗。欣賞者通過聽覺獲取對音樂作品最初、最基本的印象。通常情況下,欣賞者較為容易體驗到的是音樂的基本情緒、風格體系與精神氣質這三方面內容。而演奏者作為創作者與欣賞者的中介,則更需要將以上內容準確傳達出來。因此,音樂內容第一層次對于音樂表演的啟示即為:
(一)準確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緒。欣賞者通過音響能接收、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基本情緒,這是一種最直接的感受,是欣賞者的一種直覺狀態。很大程度上,這種直覺的產生由音樂材料所決定——速度的快與慢、材料組成方式的疏與密;由演奏處理所影響——音色的“亮”與“暗”、氣息的長與短等等。這也啟發著演奏者在對于音樂材料的處理上,要合理妥當,不可為了炫技、表演而丟失演奏的本質,本末倒置。
(二)準確把握作品的風格體系。很多老師經常會說,“你彈的音符都沒錯,但就是‘味兒不對。”這所提到的“味”其實就是指風格。音樂風格與其他的藝術特性事實上是不能畫等號的,它反而更能展現出一個時代、民族以及音樂家自身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情操。音樂風格的形成往往與時代、政治、地域、審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就像我們聽到鋼琴改編曲《水上吟》不會誤認為是巴洛克時期的作品,聽到《瀏陽河》不會誤認為是歐洲作品一樣。各個地區、各個時代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風格體系,體現了文化、藝術的多樣性,而這也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尊重作品風格的差異,透過細節來把握作品,對其有著準確的定位。并通過鋼琴技法的研究和作品文獻的學習,加深對音樂風格體系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實現更好的演奏。
(三)準確把握作品的精神氣質。音樂作品的精神氣質與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有關。“對于音樂內涵的體驗不僅是從音樂本身,而且還要從音樂之外的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去加以追尋”。同樣地,音樂作品所富含的精神氣質要求演奏者要對其進行細致的分析、對比,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情懷中去探尋。
二、感性審美
音樂內容的第二層次——情感內容。“鑒賞者的心理活動也不像審美直覺階段那樣處于相對被動的直覺狀態,而是各種心理因素處于積極主動的聯覺狀態。”被演奏的音樂作品進入欣賞者耳朵之后,隨著樂音運動轉化為心理運動的過程,欣賞者也由最初的純感官體驗漸漸轉為感性體驗和審美,通過欣賞者自發的聯想、聯覺,從而感知到音樂中的情感內容。情感相對于情緒而言,它更為持久,更為內在、深層,且較為穩定。那演奏者應如何處理這些情感內容呢?本段從以下兩個角度來闡述。
(一)深刻感受作品本身蘊含的情感。任一音樂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或多或少的情感因素。為了讓欣賞者能與之“共情”,演奏者無疑是搭建了二者間的橋梁。而能讓欣賞者對作品的情感有較為準確把握的前提則是演奏者自身首先對作品的情感有著深刻的認識。不管是作品背景了解、樂譜研讀還是作曲家傳記閱讀等方式,其對于演奏者對作品的情感把握都是有幫助的。
(二)演奏者合理的情感二度創作。“從根本上否定了實證主義和哲學歷史學派的主客體二分法,強調理解活動絕不僅僅是人的意識針對客觀事物的某種反映,而應當被視為人的存在方式以及被理解物存在的前提。”音樂作品的詮釋其實是需要主客體共同參與的,它為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提供了情感交流、共鳴的一種方式。除了作品本身承載的情感之外,演奏者更可以合理地對作品進行情感的二度創作。同樣的作品,不同的演奏者基于其自身的理解和領悟來演奏,所產生的效果及其對欣賞者的觸動程度都是不一樣的。而如何讓欣賞者從演奏的聲音中聆聽到演奏者想要傳遞的情感,并產生聯想、感悟,進而形成自身的情感狀態和心理活動,這是需要演奏者關注和研究的。
三、 理性審美
音樂內容的第三層次為理性審美。欣賞者在感性審美的基礎上,加入了理性分析、研究的成分,通過審美地再創造活動,藝術的審美才進一步上升至理性層面,如音樂的視覺形象、戲劇故事、思想哲理。不得不提的是,音樂材料是促使欣賞者進行理性審美的條件之一。這也提示演奏者應從音樂材料入手進行探究。
(一)講究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音樂主題或音調的演奏
無論音樂的形態如何,演奏者在演奏具有象征性的音樂主題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音調(如廣東音樂《旱天雷》、江蘇民歌《茉莉花》等)時,都應有意識地將其突出、強調,使其在多重聲部、多種旋律之中“亮”出來,清晰地傳達給欣賞者,給欣賞者提供有關情節發展的暗示。這也就形成了創作者、演奏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就如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鋼琴組曲中,“漫步”主題貫穿于全曲,雖然形式不盡相同,但每次主題音調一出現,就會給予欣賞者一種即將轉入新主題畫作欣賞的暗示。因此,這類主題音調的作用不容忽視。雖然創作者已經以樂譜的形式呈現出其精心的設計,但如何將這些“心思”的效果充分發揮出來,則更需要演奏者的巧妙處理。因此,演奏者對于主題音調的演奏應更講究,而不能只是刻板的、不加思考的將樂譜上的音符輸出。
(二)關注強對比和沖突部分的演奏設計
強對比和沖突之處往往是作品的高潮。創作者通過旋律、節拍節奏、調式調性等多方面的對比、沖突、矛盾來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和戲劇性。因此,演奏者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創作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并在遵循創作者意圖和作品本身的前提下,針對這些強對比、沖突部分做好演奏設計。除了作品已創作好的對比部分(如旋律、調式調性的安排)之外,演奏者還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處理來拓寬作品的戲劇性幅度:
一是速度處理。“速度變化在音樂戲劇性表達中是至關重要的。速度的改變是與人物命運及情感的發展緊密相連的。”音樂發展至高潮處,音樂情緒不斷推進,氣氛愈發濃厚之時,演奏者的演奏速度應隨音樂情緒做適當的漸快、漸慢處理。做速度的調節一方面可以強化該部分的音樂表現力,彰顯其與故事劇情、人物情感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更是豐富了作品的對比性、戲劇性。
二是力度處理。強對比和沖突的出現既有爆發式的、激烈的,也有異常寂靜的、平緩的,這其實也為演奏者提供了關于力度的暗示。演奏者大可通過力度的合理調節,拓寬音樂的表現層次,增加作品整體聽覺上的空間感、立體感。
(三)細化情緒渲染、氣氛烘托部分的音樂處理
在音樂作品中,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刻畫、情緒的渲染和氛圍的烘托,除了通過規整的音樂片段體現之外,更離不開音樂中碎片化、零散化的音樂組成部分的幫助。這些細碎的音樂材料一些來自作品主要音樂材料,通過不斷的分裂、縮減、擴充、補充等形式演變而成,一些則是與之對比的新的音樂材料,其一定程度上都具備情緒渲染、氣氛烘托的作用。這同樣為演奏者提供了演奏指南。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加以關注:
一是關注和聲。觀察和聲功能、和聲節奏,是否通過離調、轉調體現音樂色彩變化,是否通過和聲節奏的縮短、拉長作過渡處理等等。二是關注旋律。情緒情感的表達能借助旋律的行進方式得以呈現。旋律的級進、跳進所帶來的情緒不同,而與之相對應的音樂氛圍也會不同。三是關注踏板。踏板的恰當使用會給作品錦上添花。在氛圍緊張、情緒激烈的部分使用右踏板,通過音時值的延長,音響效果的混合,作品的整體情緒和氛圍都會得到更好地烘托;在氛圍寂靜、情緒平緩的部分可巧妙使用左踏板,拓寬強弱的對比幅度,透過微妙的音色變化感知作品氛圍和情緒的轉化。
因此,演奏者在演奏類似部分時,更應細心處理,認識其在音樂作品中的功能與作用,并通過演奏將其充分地發揮出來。
四、結語
音樂內容的三個層次其實并不是完全分割的,它只是我們感知、審美音樂的先后順序和深淺程度。多數情況下,它們仍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相輔相成的。它為我們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表演提供了方向,給演奏者帶來了演奏意識、演奏實踐的啟示。希望自己在今后的音樂表演中,也能從這三個層次出發,提高藝術學習能力和表現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任超平.審美語境中的音樂鑒賞——音樂內容三層次與審美過程三層次的對應關系淺析[J].電影文學,2008(2):119-120.
[3]邢維凱.關注聽眾—現代釋義學與接受美學帶給音樂美學的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2):17-19.
[4]鄭雅麗.論格拉納多斯鋼琴作品《愛與死:敘事曲》的戲劇性沖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