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
摘要:作為西方新聞史上的一個特殊的現象,黃色新聞對我國的新聞業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web2.0的到來,黃色新聞在新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存空間,體現出了新的特征。本文以咪蒙事件為例,探究黃色新聞在自媒體時代的特征與成因,并對其防范措施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黃色新聞;自媒體;網絡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媒體平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們每天都處在各種平臺上的信息的傳播和轟炸之中,被迫接收各種碎片化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吸引讀者注意,為了經濟效益,自媒體內容出現了虛假內容、抄襲、標題黨等現象,這些現象都可以說是當前網絡時代中黃色新聞的表現。
一、自媒體時代的黃色新聞現象
咪蒙團隊下的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在2019年初推送了一篇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一推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文中運用小說的寫作手法、煽情化的語言以雙線敘事的方式對比了作者“我”和悲劇主人公“周有澤”不同的人生走向,描述了“周有澤”這樣一個原生家庭條件不佳的市理科狀元,在畢業后通過辛苦工作來扶持家庭,最終患癌癥去世的故事,傳達了“寒門難出貴子”“努力無用”等消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寒門”“狀元”“死亡”這幾個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以及“喪文化”風靡的情況下,這篇文章迅速在朋友圈擴散,閱讀量達到10萬以上。不少讀者表示認同故事的內容,但也有不少人對故事情節表示質疑,認為該文存在諸多疑點,內容疑似虛構。在發布十幾個小時后,這篇文也顯示“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發布賬號亦被禁言60天。針對外界質疑,1月30日下午,咪蒙在個人朋友圈發布公告,回應稱該文為非虛構寫作,細節做了模糊化處理,但故事的內容是絕對真實的。然而,關于這篇文章的討論還在延續。不少人認為她打著非虛構寫作的幌子,發布虛假內容,故意用寒門、狀元、英年早逝等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來制造熱點,販賣焦慮。在此前,咪蒙的數篇文章也曾引發爭議,她的特點就是使用煽情的語言,挑動人們心中負面的情緒,從而引發爭論。由此可見,在自媒體時代,網絡黃色新聞如果不加以管制,會對新聞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影響社會風氣,不利于社會穩定。
在流量的利益驅動驅動下,為了讓閱讀量達到“10萬+”,傳統紙媒中的黃色新聞變化成了網絡時代的黃色新聞,網絡時代的“黃色新聞”以更加淺顯、直接、易于傳播的方式復制著“黃色新聞”的套路,炮制出了網絡時代的“黃色新聞2.0”。
二、自媒體時代黃色新聞新特征
自媒體時代的黃色新聞主要表現為煽動性的新聞標題、獵奇或極端的觀點內容、以盈利為目的等,與“黃色新聞”時期黃色報刊的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基于互聯網本身的互動性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一)煽動性的新聞標題
在《紐約新聞報》中,常用愛情、犯罪、暴力等相關字眼寫在標題里來吸引讀者,同樣咪蒙公眾號與其旗下公眾號的標題也擅長用煽動性的手法將爭議推向最高點,比如“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我差點不動聲色地死去”“我可能會死在前女友手上”等標題不斷沖擊著讀者的神經,也不斷刷新著讀者接受的“上限”。
(二)獵奇的觀點內容
歷史上的黃色新聞在內容和觀點上體現出獵奇化的傾向,《紐約世界報》總編輯柯克里爾就追求“血腥的頭條”,用犯罪、暴力或荒誕的內容吸引讀者眼球。
以“二更食堂”為代表的自媒體內容生產也表現出了獵奇化傾向。在“空姐深夜搭順風車遇害”一案中,二更食堂發布了《托你們的福,那個殺害空姐的司機,正躺在家里數錢》一文,先用與大眾觀點不同的獵奇標題吸引讀者眼球,又在文章中故意描寫奸殺細節,措辭夸張、色情,引發了大量爭論和聲討,最終被查封。
(三)盈利模式更豐富
與“黃色新聞”時期相比,自媒體的商業化運作已經成了流水線,自媒體時代盈利方式也自成一套體系,比以往更加豐富。目前的自媒體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內容打賞、廣告、平臺服務、商品售賣四種方式進行盈利。但不少自媒體內容生產者借自媒體平臺的新型盈利模式散發不利于社會的價值觀,成為謠言、黃色新聞的“溫床”。
(四)迎合讀者感性訴求,引發傳播擴散
以往的黃色新聞會以有人情味的寫作風格,對下層民眾表達虛假的同情來迎合讀者的感性訴求。《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也以“非虛構寫作”為虛假內容盾牌,通過煽情敘事激發讀者共鳴,同時互聯網的互動性讓讀者能進行即時交流,將文章進一步擴散。感性的煽動往往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通過算法推薦、讀者的自發傳播,網絡時代炮制“黃色新聞”已經成為流水化作業。
三、自媒體時代黃色新聞產生原因
自媒體時代黃色新聞的產生與黃色新聞的產生原因相似,追根究底還是受到了金錢和功利主義的驅使,同時還受到當下娛樂風氣和監管平臺不嚴格的影響。
(一)盲目追求流量變現,缺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首先,自媒體數量的不斷增長讓行業內的競爭日益激烈。這一行業主要的kpi就是用戶的增長,用戶能帶來流量,有了流量就有經濟收入,為了實現從用戶到金錢的流量變現,一部分自媒體屈從于部分用戶的低級審美和低級趣味,盲目追求閱讀量,進行低俗化的內容生產。其次,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內部缺少“把關人”,內部的審查機制并沒有被建立起來。并且由于自媒體行業準入門檻較低,相關的采編人員沒有相應的教育背景,缺乏新聞專業素養,缺乏專業能力,也缺乏對事實的深入調查。所以許多事件的報道中,我們能發現自媒體總能站在第一線去發聲,但往往發布的信息卻會被反轉。自媒體的及時性、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媒體速度的不足,但很多自媒體為了追求時效,不去認真核實信息,只為了及時跟進熱點盲目發聲,這也污染了網絡傳播環境,讓自媒體平臺變成了造謠傳謠的渠道。
(二)網民的娛樂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主義之風盛行,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后,人們會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滿足,追求娛樂,追求精神上的刺激性。為了迎合人們的娛樂需要,自媒體會使用相應的內容來刺激網民感官,迎合群眾,這種情況往往會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隨著娛樂化風氣的盛行,以及自媒體信息的碎片化,讓網民難以集中注意力,越來越不愿與去思考事實真相,缺乏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容易跟風、隨大流,陷入集體無意識,動搖社會的穩定。
(三)網絡監管審查機制的缺失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產品的開發日新月異,我國網民數量也日漸增多,這導致我國的網絡環境中也會不斷出現新的現象和問題,然而由于我國的網絡信息安全治理以及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建立不夠細節和規范化,也確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沒有有效的預防措施,往往只是事后處罰,要求整改或者刪除,而此時內容已經擴散,形成了一定的傳播效應。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壯大,也孕育了眾多的自媒體和UGC,對黃色新聞的傳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像微信、抖音等平臺也缺乏相應的審核機制,加劇了黃色新聞的泛濫。
四、防范措施
(一)自媒體加強內容監管、審核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受眾需求的變化也為自媒體的定位帶來困難和壓力,但這并不能成為其為了吸引眼球而散播謊言、夸大事實的借口。自媒體在進行內容創作時,既要追求內容的新穎性,更要注重內容中傳遞的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不為吸引流量編造虛假內容,在內容安全的基礎上追求經濟效益。可以增加“自把關”的機制,建立完備的內容審查制度。
(二)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加強技術審核管控
哈貝馬斯曾提及:“科學技術的合理性本身就是控制的合理性,技術上獲得自由和從技術予以控制,從來是身影關系”,網絡成型于技術,也能被技術所管控,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技術手段實施對網絡媒體的管控。一方面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可以完善相關用戶舉報機制,鼓勵用戶合理舉報。另一方通過日漸成熟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使內容的審查更加便捷,同時算法推薦也能夠讓有價值的信息被凸顯,謠言被限制,例如我們可以將官方消息聲明置頂于相關消息的微博評論中,而被證明為謠言的自媒體信息添加標簽并限制轉發等等。
(三)媒體需要榜樣和自律
媒體的發展需要榜樣和帶頭人,對不良風氣的抵制也需要。在美國抵制黃色新聞的風潮中,也出現了幾位代表人物,比如阿道夫·奧克斯、瑪麗·艾迪夫人等。阿道夫·奧克斯認為報紙要用簡明的方式、慎重禮貌的語言來提供新聞;重視新聞的及時性;要不偏不倚做到公正,不受黨派利益驅使等等。有了這一批報紙做出的榜樣,也是黃色新聞潮成功被抵制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解決我國自媒體黃色新聞泛濫的現象中,我們也需要樹立典型榜樣,引領行業風氣。同時要提高自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素養,不為“蹭熱點”而發聲,要對事實進行核實,避免造謠傳謠。
(四)加強網絡法制建設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網絡監管機制與媒體運作機制處于相對滯后狀態,沒能形成完備的法律監管體系。因此,我國的法制建設要與時俱進,及時完善相應制度,同時相關部門要主動出擊,開展專項治理,及時抽查,做到有效防范。
參考文獻:
[1]周麗君.自媒體時代網絡黃色新聞泛濫的反思與防范——以“二更食堂”關停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3):59-60.
[2]陳力丹.美國“黃色新聞”潮的中國啟示[J].新聞前哨,2010(10):29-30.
[3]翟晨肖.淺析我國互聯網環境下黃色新聞泛濫的原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7,8(9):93.
[4]徐嫣,莊彥.淺析互聯網時代下黃色新聞的危害與救贖[J].新聞傳播,2017(7):37-38+40.
[5]曹斯文.淺談黃色新聞的負面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