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加馬斯克組曲是德彪西最受歡迎的鋼琴作品之一。它經常在獨奏會上演出,并在古典音樂中繼續流行著,本文研究的重點是介紹德彪西創作組曲的歷史并對貝加馬斯克組曲進行簡要的分析,并探索激發靈感的藝術品和詩歌。以及詩歌,藝術品和音樂作品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德彪西;前奏曲;音樂鑒賞
一、德彪西簡介
克勞德·德彪西,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受推崇的作曲家之一,被視為音樂印象派的奠基人。他于1862年在一個法國的貧困家庭出生,但是11歲便顯露鋼琴天賦的他被送往巴黎音樂學院,并且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嘗試很奇怪,不同于傳統。他專注于聲音本身,從他自己的角度更多的音樂創作思想,不受限于傳統規范。他的音樂深受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一些象征主義詩人的影響,比如象征主義詩人斯特芬·馬拉美,從而創作中使用音樂意象。在德彪西的貝加馬斯克組曲中,和弦被視為單獨的一部分,而不是進行配合,他的音樂經常表現出整體的基調音階和八音階音階。這些新穎創作思想的使德彪西的音樂得以探索感官聲音和結構的新世界。德彪西也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影響,可以在不過度關注細節的情況下捕捉音樂作品本身所想表達的本質情感。就像印象派畫家一樣,他們不太關心對特定對象的細節描繪或者現實的描繪。相反,他們專注于光線,陰影和微妙色彩的描繪。以類似的方式,德彪西探索音色,紋理和和聲語言的微妙對比,以描繪“自然的美”。
二、貝加馬斯克組曲特點分析
《前奏曲》為組曲的開始,這個組曲的開篇處,就已經使用了多種的風格。比如開始,就標注了“tempo rubato”,擁有強烈的動態對比效果,并且標注“tempo rubato”來表現即興表演的感覺。在12節,在高音部運用了五聲音階來進行和弦紋理的描寫。并且在接下來的演奏中,經常會運用到這種創新和聲技術包括一些平行運動音階以及“教會調式”。
第二曲為《小步舞曲》,受到了巴洛克舞蹈和阿拉貝斯克舞姿的影響,德彪西在這一曲中,用阿拉貝克斯舞姿的風格定為主題風格。在前幾段中,運用了大量的跳音,裝飾音來修飾旋律,使得主旋律擁有了非常活潑的氣氛。相比之下,中間的部分則通過使用很長的連音,使得旋律綿長來營造神秘的氣氛。德彪西在主旋律中使用短音符,產生斷斷續續的動態感,但是中間部分,使用較長的音符和旋律以及長踏板音符來做抒情的感受,在低音中營造出舒緩的感覺。
第三曲為《月光曲》,顧名思義,是帶有詩意的一曲,并且與另外三個樂章以舞蹈為標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學者評價“德彪西這個樂章與其他樂章放在一起同時創作,說明了德彪西的鋼琴音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有冒險精神”。這個樂章是三段體完結部。與另外三個樂章相比,《月光曲》的音調結構主要是基于和聲。在A部分,沒有明顯的音調變化,但是到了B部分,音調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第四曲為《巴瑟比舞曲》德彪西以傳統的巴洛克舞蹈為準則,來描述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與十七世紀巴洛克舞蹈演奏相比,德彪西節奏緩慢,但是依舊生動活潑,來緩和《月光曲》帶來的悲傷,形成鮮明對比。
三、詩歌、藝術、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德彪西作品的靈感來自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作品“Clair de Lune”,法國象征派詩歌著名詩人之一,在法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個詩歌描寫了一個神秘的幻想,描繪了夢中,鳥兒和蒙面的歌手在月光下悲傷的歌唱。德彪西遵循了魏爾倫的幻想,創造了類似的氣。魏爾倫在“平靜的月光下,悲傷而美麗”。德彪西利用緩慢的節奏,以及相對簡單的整體和聲,將這種感覺完美地表達了出來。在該詩的最后一節,寫下 “ Au Cale clair de lune de Watteau”,翻譯成中文是“在華多平靜的月光下”。
魏爾倫為德彪西確立了一種氣氛的基調,隱含在印象派畫家華多的畫中。 魏爾倫與華多的作品也微妙表達了在創作中他們愛情的象征。根據人們的的說法,印象派從廣義上表達了愛情的魅力,體現在理想世界中,風景如畫的花園中,年輕人在樹林中和噴泉旁閑逛。偉大的法國畫家華多的靈感對德彪西具有重要意義。在貝加馬斯克組曲的第一版中,第三部分的標題為“ Promenade Sentimentale”,其靈感來自保爾·魏爾倫早期的另一首詩“ Promenade Sentimentale”。表達了對于法國畫家華多對于夜景的靈感,從而表達了孤獨與神秘。
四、總結
在貝加馬斯克組曲中,德彪西利用繪畫與詩歌的靈感,將巴洛克風格的舞蹈音樂融入了他自己的音樂創作風格中。在整個組曲中,使用了多種風格,第三樂章《月光曲》與其他三個樂章的舞蹈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即有創新又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能夠挑戰多個風格和聲調。《月光曲》理所應當為西方古典音樂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貝加馬斯克組曲是德彪西早期風格的杰出代表作,是當今鋼琴界不可磨滅的樂章。
作者簡介:田果,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