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容
摘要:程寨袁氏祠堂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雖說在其發展過程中遭遇層層阻礙,但其仍能克服困難。如今被作為旅游景點的家祠,由于參觀人員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對其建筑物保護也存在一定隱患。因此,在社會經濟旅游熱潮的大背景下引進專業人員、完善管理機構、加大宣傳力度不失為傳播袁氏家族文化的路徑方式。
關鍵詞:歷史簡介;發展現狀;發展路徑
一、袁氏家祠修建歷程簡介
袁氏家祠位于習水縣程寨鄉羅漢寺村,距習水縣城約35公里。袁氏家祠位于羅漢寺是由于南宋理宗紹定六年,袁世明奉旨率領軍隊到貴州抗擊蒙軍并平定叛亂,當時叛變軍隊為南平軍,所以稱為平南。叛亂評定后袁世明及其軍隊“留鎮守土”,后因袁世明箭傷復發,死于武都城(今習水縣土城鎮),葬于羅漢寺,詔封“平南王”。
宋理宗寶祐六年(一二五八年),其孫袁忠修建祠堂于小合水;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年)秋季,第五代孫袁紹祖、袁紹鑒將祠堂重新修整一遍;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第七代孫袁珍率領族人將祠堂遷建于袁世明墓前;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日,習水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至今,袁氏家祠歷經六朝,幾經風霜。
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永寧宣慰司反叛,袁氏家祠被其用火燒盡。第二年,十代孫袁昱重新修建家祠并在路埡口置田土一百多 并讓十三代孫袁尚奎世代耕種供其祭祀所用。因此,每年清明節族長便會率領族人舉行祭祀儀式三天。
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年),賊匪霍亂袁氏家祠,并將家祠作為棲息地。后來,四川統領帶領部下清剿賊匪,于是,賊匪落荒而逃,但不幸的是賊匪將袁氏家祠一毀而空。同治八年,袁宗枋又重新修理家祠,并用沉香木塑造始祖金身。
一九四九年后,由于各種田土歸國家所有,袁氏宗祠被劃歸于程寨公社糧站,后來作為小學教學場所。然而,家祠內菩薩、神位等皆被“破四舊”“文革”時一毀而空,唯獨只有世明始祖排位被其后人冒險藏匿保護,至今仍存于世,但其金身在改革開放初期便被焚燒。
一九九四年六月,東皇區財政想拍賣袁氏家祠,但由于袁氏族人強烈阻止,計劃未能實施。二〇〇八年,由于袁氏家祠年久失修,導致其主體部分被雪凝破壞坍塌。袁氏族人便依據相關法律程序申請維修袁氏家祠。申請得到相關部門的批復后,袁氏家祠于二〇〇九年清明節動工,歷經一年多的修復工作,于二〇一〇年六月竣工。
二、袁氏家祠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路徑探析
(一)袁氏家祠布局簡介
袁氏家祠新祠占地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八百多平方米。袁氏家祠用木料、竹子、水泥、鋼筋、石灰、黃沙等材料建筑而成。新祠始終堅持原地址不變、原材料不變、原規格不變、原風格不變的建筑原則。建筑選材除了保留原有雕刻部分以外,其余建筑木材皆從俄羅斯進口優種木材。
進入袁氏宗祠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座標有對聯的牌坊,牌坊是木質結構。牌坊前方有一對石獅,其形態逼真,炯炯有神。牌坊正面對聯內容為:“楷模衣冠懸明鏡、庇佑昌黎是泰山。”;“修祠修譜修祖陵、積德積善積族魂。”;橫批為:“中華正氣”。背面內容為:“雄師浩蕩銘記一二三五、祠宇輝煌勿忘二零一六。”;“一脈源流綿澤世、滿門孝義著庭芳。”橫批為:“百世流芳”。
袁氏家祠主體建筑為一四合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對聯,內容為:“宋理宗施政謀略安邦治國、平南王留鎮守土撫民濟世。”袁氏家祠第一個展廳陳列著貴州省文物局、各級政府對于該祠堂的相關設計批復公文以及袁氏代表名人的碑文。此外,祠堂內佇立著四塊石碑,碑文內容為重修袁氏家祠捐資名單及金額。
祠堂內部院壩矗立著一棵迄今652年的紫薇樹,現如今已被人們稱為“紫薇神樹”,被人們作為神明的象征,紫薇樹以它那屈曲蒼勁的枝條敘述著歷史的變遷。紫薇樹主干分為四支,象征著袁世明膝下四個兒子及其后世支脈無盡綿延。原本袁氏家祠內左右兩邊皆種有古樹,但由于許多年前一次清明祭祖活動時,一小孩貪玩將其中一棵古樹焚毀。袁氏家祠后院左右兩邊布置有四個展廳,其中左邊兩個展廳陳列著袁氏名人功績錄、左邊兩個展廳陳列著袁氏活動照片、祠堂修建工作相關辦法。此外,祠堂后院還供奉著袁世明的金身。
平南王袁世明陵園在袁氏家祠后上方,換言之,二者為一個整體。該陵園正前方有一對昂首挺胸的石獅,大門為一石制牌坊,牌坊上面有兩副對聯,對聯內容分別為:其一,“厚德載福裔孫發祥萬代昌,留鎮德垂后裔恰似星辰耀神州。”橫批:“日月同輝”。其二,“平南功高蓋世日月輝華夏,忠孝傳家世代興隆千秋盛。”橫批:“赤心報國”。從對聯內容可知袁世明的偉大功績以及袁氏后人對其的敬仰之情。
陵園由宋故大將軍袁公諱貴賢威猛合墓、大宋正殿將軍袁公諱世德墓、大宋平南王始祖袁世明墓組成。每座墓的墓碑正面對其墓主人及其生平做一個比較簡單的介紹,其余三面碑文內容皆為修建祠堂捐資名單及金額且三座墓在位置排列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
(二)袁氏家祠所存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雖說袁氏家祠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其歷經滄桑仍有如今的風貌已實屬不易,但就目前袁氏家祠現狀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由于袁氏家祠所處地理位置位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對袁氏家祠保護方面缺乏相應的防護措施。就目前狀況而言,袁氏家祠主體部分所用木料由于飽受風霜雨雪的摧殘,已出現建筑材料腐爛的情形。此外,由于缺乏相應的防蟲技術,不能很好地預防害蟲對家祠的毀害,導致家祠建筑主體部分被蟲子蝕很多蟲眼,時間越積越久便會導致家祠主體結構坍塌。
其次,袁氏家祠在管理方面缺乏專業人才。袁氏家祠目前管理人員為袁氏家族第二十四世。此人學歷有限,缺乏相應的管理技術。走進袁氏家祠你便會發現,袁氏家祠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袁氏家祠管理人將家祠鑰匙放在家祠附近的一戶人家,不論何人來訪家祠都能隨意拿到家祠鑰匙自行進入家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家祠保護不利,因為在不了解來訪人背景的情況下,不知其個人素質如何便讓其進入家祠。第二,家祠內部并沒有安裝監控器之類的儀器,若家祠內部結構被損壞便無從查起。第三,由于蟲會毀壞家祠建筑材料,管理人員在不了解建筑材料習性的情況下便任意使用農藥消滅害蟲,這也對家祠主體建筑有一定的毀壞作用。
最后,袁氏家祠缺乏展陳設計專業人才。縱觀整個袁氏家祠,從其布局而言存在一定的混亂。主要表現在家祠內部每個展廳主題表現不明確,甚至相鄰的兩個展廳出現內容相仿的題材以及出現許多閑置不用器物。例如,整個家祠在展廳布置時雖說安裝燈光以便于游客觀賞,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導致很多設備空閑不用,久而久之便成為廢物等。此外,袁氏家祠也缺乏相關的講解人員,導致很多到訪者對其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袁氏家祠發展路徑探析
祠堂作為各家族認祖歸宗的心靈歸屬地,大大小小的祠堂其實就是每個家族傳播家族文化,增強家族認同的橋梁與紐帶。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并不清楚自己來自何方,在家族中所處位置如何以及自己應在家族發展中扮演何種角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祠堂作為人們心靈的歸屬地應該以怎樣的角色留存于世間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袁氏家祠在生存發展的六百多年間,其經歷著風霜雨雪的摧殘,承受著人心的考驗。袁氏家祠若想繼續保持自己獨特的地位,獨有的傲骨,那么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進一步的發展:
引進專業人員。由于袁氏家祠缺乏相關的專業人員,所以家祠布局、管理等方面或許差強人意。若相關負責人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主要引進展陳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和講解人員不僅可以改善目前袁氏家祠所處的境況,同時也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加大宣傳力度。雖說袁氏家祠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但附近村民仍未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地村民心中并沒有將其重視起來,只是認為家祠內部設計有點好看而已。此外,附近很多袁姓族人并未走進袁氏家祠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傳播自己家族的文化。所以,袁氏家祠在一定程度上僅僅作為一個擺設而已,缺乏溫度,缺乏人情味,僅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物而已。所以,袁氏家祠負責人應加大宣傳力度,主動擔當家族責任,讓家族文化發揚光大。
完善管理機構。由于缺乏相應的管理機構,袁氏家祠管理方面難免會出現混亂。所以,政府方面應有所作為,為袁氏家祠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實現制度化管理。
三、結語
家祠,是血緣聚落里最高等級的公共建筑,是一個家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表征。每個家族以家祠為載體,向世人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與成就,發揚傳播自己的家族文化,增強家族認同。袁氏家祠若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積極走出去,引進相關的專業人才,拓寬宣傳教育的渠道,完善管理機構。袁氏家祠不僅可以發揚傳播袁氏家族文化,增強袁氏家族認同感,同時也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宗祠,離我們很近也很陌生,但卻很珍貴,其里面的歷史、文化和智慧。足夠讓我們花一輩子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