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麗
摘要:在現代社會,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于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但是這也給了高校聲樂教學新的發展壓力,聲樂專業多種演唱方式的教學更是對學生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以促使教學效果達到良好,本文便對多種演唱方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以爭取推動高校的聲樂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高等院校;聲樂教學;多種演唱方式;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在當今人們越發重視學生才藝等綜合素質培養的時代背景中,人們會逐漸發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聲樂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暴露了出來,對優秀藝術人才等的培養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在科學技術和教育觀念都有了較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中,高校的聲樂教學專業就必須要隨著時代的潮流優化教學方式和改革傳統的聲樂專業教學模式,并對其間存在的現狀問題加以解決和改善,提高該專業多種演唱方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為社會培育出優秀的高素養的專業藝術人才。多種演唱方式教學是需要教師做好教學準備的,要積極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符合當今教育觀念的教學模式。
一、現階段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般情況下,高校聲樂教學會將美聲與民族唱法分開進行教學,并且隨著教育的發展這兩者的演唱方式和教育發展方向等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樣發展下去就會使得聲樂教學的內容相互分離,呈現出一種教學單一化的發展情形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這種狹隘化的教學內容還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感覺學習非常的枯燥乏味,繼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還會讓學生在學習之中受到學習內容和學習范圍的影響而缺乏創新活力和減弱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無疑會讓學生的學習毫無積極性可言,甚至會因為教學內容的單一和狹隘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涉及的知識等都形成一種呆板固化的情況。
在現階段的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仍然有許多高校沿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沒有認識到傳統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化不利于培養學生和提高教學有效性,而且這些問題并不是只有個別高校會有的,而是普遍存在于國內的高校聲樂教學之中,影響極大,單一化的教學方式與個性化發展的學生之間存在著的矛盾與沖突無疑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情況,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方式會對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情況造成不良的影響,讓學生們在學習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進而產生厭煩倦怠的想法。分層次教學方式的缺乏會導致教學過程中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們得不到差異化的對待,進而導致教學中不能夠培養出拔尖的學生,也不能照顧到水平較低的學生造成教學的效率十分低下。
傳統的高校聲樂教學方法一般缺乏了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和教師都不能對彼此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一般情況下,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活動很容易逐漸養成教師主導和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逐漸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并讓學生認識不到自身的主體地位,一味聽從教師的指導會讓學生在學習之中喪失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學習的想法,進而導致學生只能被動聽從指令和要求,機械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必然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和熱情,而且對于音樂的學習能力和探討思維等都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相應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多種演唱風格的種類探討
其一,美聲唱法作為聲樂演唱的風格之一,又被人們稱為歐美傳統唱法,在演唱方法上則分為豎唱法和橫唱法兩種方法,它源自17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并在19世紀中期應用了美聲這一術語,對于演唱者的聲音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演唱者想要唱出美聲唱法的美感,其聲音就必須要有集中點,而且在演唱過程中還需要演唱者的口鼻胸腹以及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的自然的狀態,協調呼吸以保障演唱者在演唱期間的氣息得到足夠的支持并,產生腔體共鳴呈現出美聲的獨特美感,對于美聲的唱法進行分析的話,豎唱法是指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需要追求氣息的上下聯同,而橫唱者則是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追求氣息左右的寬度,即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能夠良好控制聲音的位置和寬度。
其二,民族唱法作為中國民族唱法是我國民族音樂的一種獨特的唱法,也是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樣貌的展示,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民族人民根據民族自身的文化以及民族內部的歌唱方式形成的多樣的唱法,由于各民族的歌唱文化的不同以及文化精神方面的差異,所產生的唱法也各有不同,綜合起來稱為民族唱法,而民族唱法總的來說主要是分為戲曲,說唱,民間歌曲和民間新唱四種唱法充分地體現了我國民族的文化特色與民族精神。在現代各種流行樂曲盛行的時代中,民樂以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的展示依然深受人們喜愛。
其三,起源于19世紀末美國的藍調音樂的民族唱法,已經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化有了更新更多樣的發展與變化,而在歐美通俗唱法的音樂的發展演變之中搖滾和鄉村等各種音樂風格的出現更是壯大了該唱法,并讓人們對該唱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推動該唱法有了更廣泛的傳播。而從音樂的結構方面進行分析的話,基本上除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外的所有唱法都可以歸咎為通俗唱法,成為演唱者抒情達意的寄托方式。而且通俗唱法相比于其他唱法而言更是立足于生活,立足于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說話,通過嘆氣似的低音和手滑似的中音,以及遠處喊人似的高音來充分地將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演唱技巧表現出來,引起人們的共鳴。
三、提高高校聲樂演唱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首先,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有落后的一面,但是教師也不能完全摒棄而應該將傳統教學方法中有益的方面留存下來,并與新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相結合,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等都有所提高,傳統的學唱方法一般都是由教師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學生需要觀察和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對歌曲的分析思路,以及相關的風格曲調等知識,有一定的初步了解,然后,學生要根據教師的演唱示范來對原創的方法和技巧等進行學習,并通過學習教師的技巧上的應用強化自身的不足之處,之后學生便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唱來練習學唱,在對學唱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不斷地糾正和改進以完成對該歌曲的學習。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少不了教師的指引和教導,而且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唱錯的地方以及有些學生的不良的演唱習慣等做好糾錯。比如,學生在學習通俗唱法時必須要保持著下巴放松不壓喉嚨的狀態,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做到這樣并不容易,需要教師進行行為指導和心理引導等讓學生逐漸掌握技巧,讓學生放下心中的壓力后放松口腔肌肉進而掌握技巧,幫助學生正常的順利的學習通俗唱法。
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修行在個人的道理,而不能過度依賴老師導致自身的學習探究能力過于薄弱,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音樂水平之后,就需要學生做好自主探索學習,爭取找到適合自己練習聲樂演唱的方法技巧等,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聲樂演唱習慣,并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探索能力,對學生未來的音樂上的成就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如果能夠積極地進行自主探索也助于學生認清自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但是教師也要認識到學生會受到自身學習水平的限制而很可能不能獨立地良好地完成探究學習,所以,教師要將自主探究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選取適合的角度并把握好學生所學曲目的教學難度設計。比如,通俗唱法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聲音和感情的融合是有著較高的要求的,但是,學生往往會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而難以做到聲情并茂和以聲傳情,導致演唱的效果并不怎么準確,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便需要在課堂教學之中融入自主探究法,通過對教學難度的掌握和對學生水平的認識來讓學生進行適度的自主探究學習,然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演唱提高歌曲的感染力,并且讓學生在知曉歌曲蘊含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歌唱技巧上的探究和分析,以爭取演唱的效果更好,更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重視合作探究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學生在合作中獲取更多有益的知識和學習更多的方法技巧,相比于自主探究方法而言,合作探究法的應用的難度是更高的,并且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此方法的應用可以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達到取長補短和協同進步的效果。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高位置和深呼吸這一演唱技巧時,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法的應用來增強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唱歌時,經常會因為水平不夠或技巧等方面的缺乏而使用嗓子唱歌,不會用氣,導致唱歌時容易疲勞或氣息不足,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分組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合作練習,以互聽互唱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相互指導和相互監督來增強該技巧的學習的有效性,并通過相互間的交流來加強對這一演唱技巧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幫助學生能夠盡快地掌握用氣息去唱歌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專業在各個高校中有了更好的發展前景,且教學成果等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但這同樣也是對我國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挑戰,并對高校聲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等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所以,教師要做好課堂設計,根據學生的演唱水平以及課堂講授知識的難度的掌握來設置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池浩東.構建高校聲樂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4):11.
[2]金晨.構建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評《聲樂教學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8(04):4.
[3]鄭媛媛.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9(11):350-351.
[4]趙遠征.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教學模式構建[J].當代音樂,2018(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