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松
摘要:我國的德育內容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相關方面,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乎于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德育涉及的內容有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自覺紀律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高中是青少年思想意識形態形成的重要階段,音樂學科中所涵蓋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體現著音樂的道德功能作用,“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與教育思想和我國教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有機部分。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德育;觀念
一、前言
較之于初中、小學而言,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發生了較大改變,巨大的升學壓力之下,課業負擔也非常繁重,德育與應用能力培養的時間大打折扣,這樣的形勢之下,滲透式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利用滲透式的教育方式,很多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在課程中穿插與介紹,不用專門課堂就可以在熏陶教育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的。音樂教育本身就具備道德導向作用,在音樂課中滲透德育內容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與引導是非常有效的。本文旨在介紹德育的相關內涵以及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并對相關實現途徑進行闡述,以此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音樂學科的德育價值。
二、德育的相關內涵
(一)德育的概念、性質及功能
一般而言,廣義的德育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群眾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社區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等都屬于德育范疇。而狹義的教育是專指學校教育,是受教育者有計劃和目的的培養受教育者品性道德的活動。其性質由社會經濟條件決定,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與民族性、繼承性,是社會教育共有的現象,并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在學校進行德育教育具有社會性功能、教育性功能以及個體性功能。
(二)德育的過程
德育的過程是受教育者根據道德形成規范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使受教育者逐漸形成與完善道德意識形態與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會促成受教育者道德情感、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產生,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一體化會在道德教育的影響下逐漸契合與統一。所以說,德育過程本身就是在生產道德主體或是造就道德主體的過程。
綜合而言,構成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需要“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知”指的是認知,學生對是非對錯、好壞善惡一定的認識與評價能力是高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基礎;“情”是指情緒與情感,是指學生在面對是非對錯、好壞善惡時產生的喜厭、愛憎等內心體驗,這是學生道德形成的內部動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道德行為;“意”指的是意志,作為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是人們為達成相關品性行為而付出努力的過程;“行”指的是行動、行為,是在實踐中體現的外部行為,也是衡量思想品德的重要標志。一般以始于“知”,終于“行”,但由于社會活動以及影響德育的因素的復雜性,實施德育的具體過程可以具有多種開端。
三、音樂教育之德育功能
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方式,我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發言中明確說明了美育的意義以及我國教育的工作方向,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的規定,保證藝術類必修課程6個學分。音樂課程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必修課,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感,促使學生獲得相關音樂知識與技能等顯性功能,還具有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創造能力、判斷性思維等眾多隱形功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音樂熏陶中感受藝術美,提升自身品德修養。從這一方面來說,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是音樂學科本身具有的優勢,能夠深入人心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感官,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產生影響。總的來說,音樂教育之德育動能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第一,在提升學生藝術感受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到的情感。音樂學習本身就是感受藝術美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與發現,并勇于表達和發揚藝術美。對于大多數而言,音樂藝術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藝術美很多時候是文字都難以描述的,而藝術感覺不僅依托于學生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更重要的是在后天的藝術環境中進行激發與培養。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思維最為敏捷的時期,是多種思維培養的黃金時期,所接受的美學熏陶、藝術點播都將對其終身產生重要價值。尤其是在面臨繁重的文化學科任務時,音樂教育就像是封閉環境下所打開的一扇小窗,小窗中所透進來的清新空氣能夠洗滌人的心靈、清醒人的頭腦,并給人積極向上、勇往向前的動力,是廣大高中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之余的一劑能量補充劑。只有持續不斷的感悟美、欣賞美,才能在表達美、發揚美、創造美的時候保持自信,音樂中所表現的真善美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也是高中學習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根基。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學生在聆聽、欣賞和表現音樂時,對于作品中的內涵會產生一定的共情反應,以此逐漸鍛煉學生的共情能力,高效提升學生對于生活情感的感知能力。
第二,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題,很多具有愛國精神的音樂流傳下來都成了經久不衰的經典,通過音樂教育能夠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促使學生形成保衛祖國、維護祖國和平統一以及利益的堅強意志。高中音樂教材是經過眾多專家精心整理研發的,學習體裁、內容等薈萃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愛國歌曲以及歌頌時代的流行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旋律優美,歌詞朗朗上口,而且滲透著或是強烈或是深沉的愛情情懷與時代精神。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與傳唱這些作品時,其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會或多或少深入學生的內心。高中音樂中這一類型的題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優秀的傳統民歌或是經典流行歌曲,例如《小河淌水》《茉莉花》《我的未來不是夢》《嘎達梅林》《相約九八》等,這些歌曲或是表達了我國少數民族對生活的熱愛,或是傳遞了我國人民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精神,又或是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與信念,讓學生微笑面對生活,敢于追求夢想,能夠對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與觀念產生重要意義,深得高中學子的喜愛。第二方面,收錄了許多歌頌祖國和社會生活的名作。例如《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誰不說俺家鄉好》等,這些曲目大多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作品,主要講述一些歷史發展事件,描述生活場景,歌頌領導人與偉人,在學習這些歌曲的過程中,學生能相關歷史事件以及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也能深刻感受到我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以及祖祖輩輩為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鮮血與努力,通過學習這些作品,我們更感美好生活的來之不及,對于未來生活,大家都要珍惜。
三、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一)深度分析音樂教材中的學習內容
高中音樂教材中傳遞的都是正能量的內容,高中音樂教師應該基于教材深度分析作品內涵,讓學生明白為何這些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引導學生探索旋律中的音樂美與歌詞中的文學美,帶領學生深入作品,細細品鑒其中的韻味與身后的文化情感。例如,在學習聲樂作品《我和我的祖國》時,教師可以首先播放我國不同地區自然分光、大好河山、名勝古跡與美好生活的圖片剪輯,每一個鏡頭下都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印象,最終匯集成了我國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繼而結合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幾個大事件,例如“非典”事件、汶川大地震、涼山火災等,促發學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言語教導學生要好好保護和愛護環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減少災難的發生,或是在災難來臨之時,能夠更好地抵抗災難;然后播放北京奧運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實驗六號02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最后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屠坳坳獲得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讓學生感受到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達,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在后面歌曲學習的階段基于歌詞內容提升學生的民族意識,深切感受我和我的祖國之間的“一刻也不能分離”。
(二)借助歌曲中的榜樣力量科學滲透德育功能
學生都具有可塑性和向師性等特點,實際教學中,教師是滲透德育最直接的資源,因此,在備課、上課以及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教師都應該重視自身帶給學生的導向與示范作用,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設,在教學中選擇一些情感豐富的、高品質的教學內容,例如《天亮了》《感動中國》《掌聲響起來》等,并在課堂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引導學生自己在課余深度挖掘作品創作背景與深層次的內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學會感動、學會大愛、學會自我成就。
(三)布置課外音樂活動任務,將音樂中的德育功能滲透到生活之中
課外音樂活動任務是課內音樂德育功能展開的補充,例如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之后,讓學生在課外自行選擇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與習俗進行調查研究及整理相關資料,這一活動也可以幾個同學共同合作完成,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同時,學生需要在書本上或是網上查詢相關資料,還需要根據情況適當進行走訪調查,以此深入了解地方文化與民族特色,提升溝通技巧、解決問題、探究知識的能力。
四、結論
綜上,高中音樂中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廣為流傳,主要是因為其中所表達的感情以及價值取向能夠得到群眾的認同,當學習這些作品時,學生置身于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之中,這種來自藝術的強有力的情感與審美沖擊,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德育功能。教師在平時需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思考與感受,積極營造恰當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音樂的洗禮,真正實現“寓教于樂”“以美育人”。
參考文獻:
[1]蘇文.淺析當代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9(28):158.
[2]羅文佳.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家庭生活指南,2019(02):244.
[3]張靜.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基本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8(34):143.
[4]周汝婷.探究高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高考,2018(2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