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雕藝術是以樹根的天然形態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其中創作的原材料是含有自然元素的。不僅在創作的原材料中,創作的造型中也不乏自然元素的存在。本文通過對根雕藝術在材料和造型上的自然元素分析,探究根雕藝術中自然元素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根雕藝術;自然元素;藝術特征
根雕藝術是雕刻藝術里一種獨特的存在,也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以大自然天然塑造的各類樹根為基礎,進行再次創作造型。通過對自然材料的選擇、自然造型的構思和雕刻工藝的處理,創造出充滿自然元素的藝術作品。
一、材料中的自然元素
在根雕藝術的創作中,最主要的創作主體是根材,是在材料上天然帶有的自然元素,也是天然的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古語有云“慧眼識根”是制作根雕的第一步,根雕藝術創作的材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大自然中能選擇的根材有很多,主要的有喬木、黃楊木、檀木、柏木、灌木、榆木、藤蘿、竹子等等。存在在泥濘中或是深埋土壤中的根材在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幾百年的炭化而成幾乎和化石一樣堅硬的古老陰沉根木,也是很好的創作原材料。在選材上,要選擇材質不易變形、性能穩定細膩、能長久保存的品種。
由于根雕藝術的制作原材料都來自大自然,所以在保存方面要求非常苛刻。要避免陽光的長時間直接照射,容易造成材質裂開的現象。也要避免環境過于潮濕,注意防蟲防霉。這是其材料上自然元素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環境因素問題。
二、造型中的自然元素
根雕藝術的造型一般會在自然的原材料上加以合適的雕琢,一般創作的造型類別為人物、動物、植物或者器物擺件等。根雕藝術作品在題材的范圍上十分的廣泛,根雕藝術在根雕藝術創作的造型中,帶有自然元素的造型是屢見不鮮的。其中例如動物造型和植物造型,就充滿了自然元素。
動物造型的根雕在創作構思的初期要把握好材料本身的自然外形,最大程度的保留自然的元素,隱藏創作中的雕刻痕跡,整個作品看似形似是最好的狀態。植物造型的根雕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多方位的觀察原材料的自然外形,進行思考然后確定造型。例如荷花和荷葉類的造型就經常被運用到根雕藝術中。在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荷花在詩詞中都是被人們所贊美和歌頌的。荷花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品格高尚的一種植物。
荷花和荷葉類造型的根雕藝術在初期創作構思時,要選材正確,根據想要制作的類型挑選材質的紋理。不同材質的原材料最后呈現出來的紋理是不一樣的,還要根據原材料的外部形狀和根枝的走向來確定荷花和荷葉的分布狀況。植物類別的根雕藝術在造型上充滿了自然元素,用大自然的材料創作大自然題材的造型,把自然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根雕藝術中自然元素的藝術特征
根雕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其他雕刻類藝術的優點,所包含自然元素的藝術特征是豐富多樣的,其最大的藝術特征就是回歸自然的本質。在選材上、造型上回歸自然,根雕藝術是源自大自然的藝術。在根雕藝術的創作中,其中主要的部分看的是原材料的天然形態,一般普通生長的樹木的樹根不會有特殊的造型,在極其惡劣的生態環境中成長的樹根造型會更加富有自然元素的韻味。因為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植物想要生存就得拼命地鋪開自己的根莖來汲取更多的營養,這樣才能存活下來。次要部分看的是創造者的巧妙構思。利用好本身的自然元素,人工的雕琢是來進行輔助的處理。材料上有著紋理的變化,造型上有著千奇百怪的形態,不同的根材在創造者的設計下展現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在根雕創作的過程中根據現存材料的天然造型,依勢造型,突出原材料的紋理肌理。例如崖柏以擁有顯著、獨特的自然元素紋理著稱,它一般生長在海拔較高的懸崖峭壁的崖縫中。在石縫中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和自然風化后枯死的崖柏樹根由于之前在非常惡劣的生態環境下,經歷過強力崖風的吹刮,形成了飄逸、靈動的不規則紋理和造型,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然元素的肌理效果和外形。
根雕藝術是對大自然中“神與形”的追求,是在生活中發現大自然的美,然后加以精心的創作雕琢顯示出獨特創造思維能力的造型藝術,要有較好的眼光去發現大自然中的美,善于發現美才能更好地在根雕藝術的創作中展現美好的自然元素。從挑選適合的材料、到造型的構思和實際的雕刻創作,根雕藝術的創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每一個步驟都能體現出根雕藝術中自然元素豐富多彩的藝術特征。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對物質生活要求逐步增高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根雕藝術作為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有著天然綠色環保的創作材料以及飽含自然元素的造型。材料上和造型上都體現了根雕藝術中自然元素的藝術特征。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更多人對根雕藝術的人的關注,真正推動我國傳統根雕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新然,黃雋瑾.淺談民間藝術中的自然因素——以根雕藝術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13(2):49-53.
[2]竇賢春.根雕藝術中蘊含的生態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16(8):24.
作者簡介:盛新賢,朱卓輝雕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