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合背景下,非遺類民間傳統手工藝開始注重保護和傳承,開始由生產性保護向產業化保護過渡。品牌、技術、專利、宣傳等立體化運作,使得傳統手工藝的地位持續上升。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嵌銀漆器為例分析,如何使其揭掉被保護的標簽,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產品變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續的發展,才是非遺類傳統手工藝完成現代文化產業轉型,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表現。
關鍵詞:非遺類民間傳統手工藝;濰坊嵌銀漆器;傳承;創新
當下,在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突破發展下,非遺類民間傳統手工藝要做好保護、傳承、突破、創新,由生產性保護向產業化保護過渡。除此之外,如何使非遺類傳統手工藝揭掉被保護的標簽,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產品變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續的發展,才是非遺類民間傳統手工藝完成現代文化產業轉型,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表現。
一、簡述濰坊嵌銀漆器和發展現狀
(一)濰坊嵌銀漆器
濰坊嵌銀漆器是山東濰坊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依托傳統紅木嵌銀漆器的民間工藝,推進紅木嵌銀漆器產品的傳承和發展。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地域風格鮮明,工藝成熟。以名貴紅木、天然漆和金銀線為主要原料,經精工雕刻,金銀鑲嵌而成。距今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獨有的特種工藝。濰坊市現有從事紅木嵌銀漆器生產的廠家10余家,傳承下來的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產品共有100多個品種,1000多個花色,主要分為工藝品和家具陳設兩大類。
(二)濰坊嵌銀漆器的發展現狀
在物質文明繁榮的今天,曾在過去的年代中大放異彩的非遺類手工藝、需要大量人工時間精雕細琢而成的精美繁復的手工藝品,似乎不太適應當代生活的快節奏和品牌審美意識。為了市場銷量簡化非遺類手工藝的制作流程和降低材料技術標準,放棄非遺類手工藝品的精髓,無異于殺雞取卵。
和眾多非遺類手工藝一樣,濰坊紅木嵌銀漆器,也面臨著來自市場、文化傳承的各方面危機。企業的銷量低迷,市場的萎縮,使得紅木嵌銀漆器的工藝在當前大環境下前景低迷。
雖然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非遺手工藝的大環境下,濰坊地區的紅木嵌銀廠適應市場需求做出了改制,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廠成了濰坊紅木嵌銀廠有限公司,在市場推廣和企業管理方面有了與時俱進的變化。但是在當前市場新環境中,傳統的紅木嵌銀漆器的市場推廣依舊面臨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嵌銀漆器的消費群體不夠廣泛;嵌銀漆器在日常生活中不夠普及;嵌銀漆器在旅游市場上不夠出色等等問題。
二、濰坊嵌銀漆器的傳承創新
隨著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研究的升溫,各地域的非遺類傳統手工藝的關注度日漸提高。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關于非遺類傳統手工藝保護的政策和措施,保護和鼓勵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傳統手工藝除了產業化轉型之外,也需要結合當前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背景進行時代化轉型。融入當代設計理念,要把作品打上時代的烙印,表現出具有當代藝術的典型特征。
而在“互聯網+”的大數據背景下,這些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的是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深度發掘有針對性的保護和傳承措施,才能更好地促進傳統手工藝與時代接軌。
嵌銀漆器要想擁有創新型的發展,在“互聯網+”的環境下表現出深厚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對其進行立體化的剖析解讀。文化創意產品應該著重于產品的文化傳播特征和藝術感受。
數字VR技術介入文創產品設計可以改變人們對產品平面化的理解以及對時間、空間的認識,讓消費者產生全新的體驗方式和思維方式。故宮無疑是當下我國文化機構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樣板。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表示,即使開放再多的區域,故宮接待觀眾的上限就是1000多萬人次。我們希望是億萬級的、十億萬級的,靠什么?就要靠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文創產品的設計與推廣通過對VR、AR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藝術思維與科技工具密切交融、深層滲透,其所產生的全新的認知體驗可塑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文化傳播環境。
嵌銀漆器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優良的基因是不可改變的,創新的只是符合當代人的生活習慣的時代性,非遺保護既要傳承手工藝的技藝和文化內涵,又要有時代化的提升和開拓。在這樣的狀態中,重要的是守住中式審美的核心力,再去做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這樣才能保證濰坊嵌銀漆器的精良技藝與文化價值,讓嵌銀漆器真正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愛紅.山東濰坊紅木嵌銀工藝發展境遇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05):150-152.
[2]紀燕.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工藝表現蘊涵探析[J].裝飾,2014(03):73-74.
[3]胡秋霞.濰坊紅木嵌銀漆器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裝飾,2015(07):90-91.
[4]楊衛華.傳統手工技藝傳承教育的思考——以雕漆技藝為例[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4(00):26-33.
基金項目:青島科技大學2019年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基于“互聯網+”的非遺類手工藝傳承創新策略研究——以濰坊嵌銀漆器為例(201910426024)。
作者簡介:楊朕禹(1998.07.13),男,漢族,籍貫陜西寶雞,本科學歷,青島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