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本身所具備的育人功能與思政有著非常高的契合度,本文主要就對課程思政在高校音樂課堂的探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音樂課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被賦予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音樂傳遞著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它以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發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音樂的育人功能,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道德觀念、思想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及培養愛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發揮著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課程思政在高校音樂課堂的融入進行相關的探索與實踐。
一、加強教師本身“立德樹人”的理念,推進課程思政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社會經驗的引導者,每位教師都負有育人的職責,加強自身的理論政治理論修養和道德素質,才能達到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的目的。教師的職業素養,是社會賦予教師職業的道德要求,教師的自身修養、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履行教學行為規范,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具備科研道德素質,在其過程中必須做到端正科研態度、嚴謹治學,帶領學生以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行科學研究。同時,要不斷加強思政政治教育的學習和創新理論學習,了解新時代楷模事跡,學習他們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用于創新、與時俱進等高尚品行,提升自身的修養和思想政治素質。
二、從音樂教學的相關內容,實現課程思政的滲透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有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本身所傳遞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們的心靈。如,感受蒙古傳統音樂中的英雄樂觀主義精神,感受蒙古人民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以及民族團結意識、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段譅査吆印肥撬姑浪堑拇碜?、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的第二首交響曲,這部具有民族性格的、壯麗宏偉而充滿詩意,同時融入了捷克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意志,欣賞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感。
從講解偉大音樂家的生平背景、歷史事跡,感染學生。如,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都為人民革命事業和民族解放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并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開拓了寬廣道路。聶耳我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其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1935年初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和民族精神,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冼星海有著“人民音樂家”之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黃河大合唱》,他的一生為中國抗戰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他的音樂作品在民族抗戰時期廣為傳唱,成為喚醒民族覺醒意識的號角。通過講解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的生平事跡透視其人格品質,影響新時代學生,對于當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過程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史料記載,中華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在幾年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淀和精神財富。通過對我國不同音樂種類、不同樂器的文化歷史背景的了解,增強同學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培養學生熱愛我國傳統音樂,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教師在教授音樂文化歷史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其人文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包容的意識,對于全面培養新時代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三、以科學系統的教學方法,貫徹課程思政的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講授、實踐、討論交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的實施。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從音樂專業知識講解到歷史文化貫穿,結合音樂本身,積極引導學生融入其中,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領悟人文情懷以及愛國情感。在實踐過程中,針對某個音樂文化現象進行分組討論,并提出問題,在班級內展開互動交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激發內在潛能;針對代表性曲目進行合作歌唱、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寫作能力。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以及優秀的網絡資源,全面開啟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培養不斷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的勇氣。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陳艷偉.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J].北方音樂,2017,37(17):201.
[3]趙慶華.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17(22):197.
作者簡介:孫莎,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