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中信牢記吳作人“到社會中去認識社會,在自然中找自然”和徐悲鴻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懷、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并存的藝術理念,也正是因為藝術創作理念與艾中信本身親臨現場的寫生之趣相結合才將氣勢恢宏在作品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氣勢恢宏;油畫中國風;情感表達
艾中信評價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正是《開國大典》引起的反響,促使了20世紀50年代掀起“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艾中信也在這一時期秉持這一信念,于是有了韋啟美稱《通往烏魯木齊》、《開國大典》是五十年代初期的兩張“標志性油畫”。
一、氣勢恢宏的表現
《通往烏魯木齊》那寬銀幕般的橫向構圖,展現出氣勢恢宏的西部風情:無論是戈壁灘與原野并存的壯闊還是那遠處藍天白云和雪山積雪的交相呼應,這一自然之勢與人文情懷展現出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如火如荼。
艾中信到我國甘肅烏鞘嶺一帶寫生,人民以熱血之情創建新業,目睹神會便興奮不已,起初其心思只投入到工地畫人物并沒有打算搞風景創作,無獨有偶,在蘭新鐵路工程隊體驗生活之后,因地理位置和天氣氣候之妙,面對奇偉雄峻的祁連山在五月大雪之后,乍暖還寒,蘭新鐵路建設工地上的工人正熱火朝天地投入勞動。
面對此景,艾中信便把荒涼的西部戈壁與泛著淡淡黃綠的草原形成一個整體以此展開,近處工地上帶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帳篷和勢與天宮比高工作區的勞作機器形成鮮明對比,而畫面視覺中心帶著積雪的群山峻嶺與藍天白云融為一體,分不清天高還是山高之時,冒著蒸汽的火車直接把分割起來的畫面形成整體。
《通往烏魯木齊》采用了水平式和漸次式的構圖形式,山巒、大地、人群呈現出平行的趨勢,這種構圖不同于常見的三角形式構圖,但也不缺乏安定、均衡的特點,艾中信的“油畫中國風”在油畫創作中汲取了傳統中國畫的技法,先生他創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風景”的樣式,這一樣式在水平式和漸次式的基礎上把畫面折成集人物、現場與風景為一體的構圖風格,被美術界稱為壯闊宏大、氣勢逼人的“艾家樣”。
整幅風景是給觀賞者在多變化、多層次中尋求統一的,作品在構圖中巧妙地對物體遠近和空間進行了適度的調整和增添刪減處理,作品的重點是“通往”,于是把視覺中心放在景物的刻畫中,整幅作品給人一眼望去心馳神往之趣;在構圖中把人物描寫進行粗略處理,使整幅作品講究了均衡與對稱的統一。
《通往烏魯木齊》含有中國畫的筆墨韻味,北宋郭熙強調的“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是國畫常用的透視技巧,透視又是將風景作品“變活”的根本。
高遠體現的是山巒:山作為視覺中心,山的高聳以奔馳的火車分割,將火車引入的人群勞作和壯闊風景進行對比,襯托出山之高峻和人之渺小;深遠突出畫面的空間感:在通往烏魯木齊的路上把前面的人文景觀和后面的自然景觀盡收眼底。平遠塑造“山隨平視遠”的藝術效果:這幅作品也是艾中信在其藝術作品中逐漸營造氣勢恢宏的開端。
二、風景寫生中的色彩
在這幅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藍天白云與雪山的交相呼應,相同的色調有明暗深淺的變化,不同的色彩也會有明暗差異,在作品中我們看到藍天在同一個藍色系中做到了近明遠暗;其實在這幅著作中,色彩種類的使用并不過多,但同色系的使用較為集中,除去占據主體的山巒、積雪和藍天外,近景的色彩處理在明度上面也是十分豐富,黃土地的塑造使得丘壑在陽光的照耀下也有了空間的延續,草地和樹木在起伏不平的大地中也有了色彩輕重的變化。
色彩的鮮艷程度表現出初春時節乍暖還寒的清新,皚皚白雪的色彩純度較強,一方面體現中西部地區地勢嚴峻,雪山高聳,終年不化;另一方面可以體現出陽光照射,積雪反射,突出光感;山頂與藍天依據近實遠虛突出群山之闊,近處的山給人高聳入云之感,而后面的山與藍天以色彩進行相對融合表現出崇峻之感。
在《通往烏魯木齊》中,以戈壁荒山和白雪等冷色系給人高寒、荒涼的寂寞之情,這種凄涼是艾中信先生對西部真實場景的真情實感,以嫩綠草坪和反射的陽光給大建設時期人們辛勤勞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是所處歷史時期中國強大起來的自豪和東西地區溝通串聯起來的亢奮。
三、主觀感受與客觀規律
艾中信提倡現實主義,主張創作立足于生活,藝術作品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美感,欣賞著可以借助藝術作品來放松自己,而在藝術家的生活里,美感來自生活中的現實。《通往烏魯木齊》是艾中信他一貫擅長的寫意式用筆,“寫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畫家以平遠的視線,寬銀幕式的寬廣構圖,純正亮麗的色彩,細而不膩的筆法,描繪了壯麗的山川自然景色。通過對勞動工地上人聲鼎沸,推土機轟鳴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的描繪,表現出當時大自然的巨大變化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同時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歌頌了人的力量必勝,而這正是當時的主導思想。
作者簡介:馬原(1995.12-),男,漢族,籍貫山東臨沂,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