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處于快速的發展當中,對于當前的新媒體藝術設計來說,應當結合當前的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取得進步,然而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出現對視覺傳達設計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視覺傳達設計應當根據當前的情況,重新進行定位,確立明確的發展方向,并對思想理念進行創新,取得相應的進步。本文從新媒體視覺傳達特征以及新媒體藝術設計沖擊下視覺傳達設計效果的提升兩方面進行分析和介紹。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沖擊;視覺傳達設計;探析
一、引言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相應的各個行業也需要取得進步。對于視覺傳達設計來說,新媒體藝術設計所帶來的沖擊可能會有利于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對于相關人員來說,他們應當從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地調整與優化,同時做好相應的創新,保證視覺傳達設計可以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取得進步。而對于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應當及時地提出方案,進行合理解決,推動視覺傳達設計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二、新媒體視覺傳達特征
(一)互動性
視覺傳達設計的最終目的是將設計者的設計內容展現給所有的觀看者,讓觀看者能夠感受到設計者的設計理念以及設計主旨等。在當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沖擊下,視覺傳達設計需要將傳達的內容更加的明確,讓觀者容易被傳達的內容所感染。而且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需要體現出互動的理念,通過數字視覺的形式,將文字、聲音進行有效的融合,并且在設計中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完整地體現出設計中的交互性[1]。
(二)多樣性
在借助新媒體思維基礎上,應當實現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而且為了保證視覺傳達設計可以滿足當前時代的發展,需要對其不斷地創新,通過設計傳達出更多的信息。而且在創新的過程當中,給相關的人員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他們不得不學習更多的新知識與新技術,才能更好地將傳達內容進行豐富,根據不同的設計目標選擇不同的要素。
(三)聯結性
對于新媒體藝術設計來說,只有具備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吸引更多的觀看者,所以需要結合多種要素,同時通過思考將這些要素與設計的主旨進行有效融合。傳統的設計一般靜態居多,也相對較為簡單,而對于新媒體的設計,它的要求是需要更多的動態性,保證設計內容與形式的靈活性,同時還要求設計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素養,根據設計的主旨來結合設計的相關要素,促進觀者的理解,賦予設計更多的內涵。
三、新媒體藝術設計沖擊下視覺傳達設計效果的提升
(一)多元化的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然后進行創新與探索,對當前的元素實現再創造,在進行視覺藝術設計的期間,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對于設計內容進行突出,展現出視覺傳達設計的獨特魅力。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現代化的理念與元素,通過應用新媒體的技術,賦予設計深刻的內涵與沖擊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選擇新鮮要素的過程中,應當考慮當前較為流行的元素,讓觀者產生新奇的感覺。而且還可以在設計當中加入表情包以及流行的音樂元素等,給人更多的視覺沖擊感。同時還要注重對元素色彩的搭配,通過合理的搭配,才能形成更好的美感。
(二)突出設計內容
每一個視覺傳達設計作品都是有其的主題與思想,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設計的主旨進行突出。應當從設計的畫面出發,能夠直觀地讓觀者明白所要傳達的思想。對于當前視覺傳達藝術在新媒體藝術沖擊的影響,應當在設計的過程中除了表現出自身的個性,同時也應當突出藝術性,對于所需傳達的內容進行高效傳播。而且對于一些視覺藝術傳達設計,不應當只是為了一些商業的宣傳,它更多應該是包含出所要傳達的內容,讓觀者產生共鳴,對觀者直接產生視覺的沖擊[2]。
(三)不斷探索與創新
對于相關的設計人員來說,他們應當從當前設計的基礎上,通過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實現對思維內容的擴展。而且對于一個設計人員來說,思考的能力是較為重要的,只有通過不斷地思考,才能對設計進行創新,做出更好的設計。一個最終的完整方案的形成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設計人員需要根據自己的一些靈感,然后不斷地結合相關的要素,對設計進行補充,使其傳達的內容更加地豐富。而且需要對文字、語言、符合進行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證傳達內容的美感,這也都是需要設計人員進行思考的地方。因此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創新,傳達更多新穎的內容。
四、結束語
新媒體是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它對于視覺傳達設計來說,既有一定的益處,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相關的人員需要從視覺傳達設計的實際情況出發,對于當前的發展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優化,確立發展的目標,樹立發展的理念。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設計、突出設計內容、不斷地探索與創新的方式,不斷地對視覺傳達設計進行提升,提高設計方案的創新性、藝術性以及個性等,有效地推動視覺傳達設計取得更大的進步,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雨薇,姜琳.新媒體藝術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方法探討[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5):244.
[2]胡雨佳.新媒體藝術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J].工業設計,2018(01):43.
作者簡介:李晨茜,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