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鈞 高子雯 于晴 劉歡 王一可
一、項目簡介
“抽象水墨與綜合材料藝術的實踐與運用”是首都師范大學本科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項目之一。研究內容:以抽象水墨和綜合材料為切入點,涉及西方現當代藝術、中國當代實驗(或抽象)水墨、傳統中國畫表現形式與精神取向等多方面、多個切入點的綜合認知以及當代水墨形態拓展練習。研究方向:包括對水墨技法、筆墨性能、畫面組織關系等水墨本體語言的應用,涉及當代實驗(或抽象)水墨等多方面的認知及水墨形態拓展練習。研究目的:能夠激發學生對水墨語言的感知力和敏感度,注重水墨藝術的創新性與探索性,在表現形式上大膽實驗。項目組成員:羅洪鈞、高子雯、于晴、劉歡、王一可。指導教師:韓立朝,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該項目得到韓立朝老師的悉心指導,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帶領我們欣賞國內外藝術家作品與學術研究文章,分析形式美和形式演化規律,并附有個人創作視頻;韓老師更是邀請我們到家中,進行現場創作,開闊了眼界,確定了創作方法和路徑;做了大量練習,與韓老師交流心得。現將項目成果和創作心得進行展示交流。
二、項目組成員分享心得
高子雯:抽象水墨語言的表達
抽象水墨語言以其獨特魅力和豐富變化吸引了越來越多藝術家的關注,抽象的表現方式沒有模式化的筆墨表達,而是依靠創作者自身對作畫材料、筆墨特點、組織規律的不同理解,體現出作者的情緒、性格狀態。現代水墨的未來發展基調,是遵循意象,是對世間萬物的自身理解,是一種提煉,改造傳達自身感受的藝術理念和藝術實踐方法,抽象水墨基于前人經驗,重點在于水墨藝術語言的時代推進。我們賦予線條、色塊、肌理等基本元素以獨特的意義,使之更加純粹化,我們更關注筆墨本身的應用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別出心裁、妙趣橫生的想法,使筆墨材料等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水與墨的自然滲化具有巧合性,因此更易于表達抽象的神韻,同時作品也被賦予了創作者的獨特色彩,它是無法被復制的。這樣的筆墨情趣更為關注作品的基本元素和構成關系,使畫面產生無窮的樂趣。
于晴:研究過程中的趣事
我嘗試的大部分實驗水墨作品都是抽象的,它需要調動起強大的想象力,沒有了以往可辨識形象支撐起的舒適區,又伴隨著大量的隨機性,構思和作畫的過程于是充滿了新奇和惶惑。隨機性常常會導致遺憾,但在實驗過程中,它帶來的即時的、碰撞性的靈感面貌又是格外珍貴且讓人欣喜。
對于整張畫面的構想,在紙上落下第一筆時便開啟了無數種可能。無論手繪、拼貼、并置或其他方法,每多一點進展,作品即將出現的可能性便縮減。直到最后一筆完成,所有的可能性成就了眼前的畫面,而在這之前,沒有人能預見它最終的樣子。經驗總是在落筆之后才會長進的,翻涌而至的想法也是在作品完成之時才來臨,遺憾的是這些收獲永遠無法重新來一次,就像某個哲人所說的,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學習的過程哪怕對自己而言,也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思維和動手的落差永遠無法填補,這讓遺憾和不滿足往往伴隨著每一張作品的結束而誕生。這是我在嘗試過程中逐漸發現的一件有趣的事。希望在接下來的探索中,能夠不斷追逐作品的“平衡”。
劉歡: 我對綜合材料藝術的理解和運用
每當欣賞西方古典或當代藝術的時候,無不為那些繪畫材料通過大師們的創作所展現的材質之美所折服。當下,在中國畫中,綜合材料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種表現手段和語言。在項目組中,通過韓老師的示范和講解,我學到了畫、揉、拓、拼貼等多種表現手法,運用不同媒介使畫面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肌理,通過不斷地解構與整合,最終完成了《殘》系列作品。在此之前,我學習的繪畫都是比較具象的,思維也有些固化。通過這段時間的創作實踐,使我放開了自我,打破了之前的作畫模式與方法,開始擴散自己的思維,更加重視對形式構成的分析和運用,積極探索材料、肌理與畫面效果的關系,尋求綜合材料在水墨變化中的無窮魅力。對于目前的學習創作的我,是一次幫助特別大的契機。在今后學習中,我將不斷探索綜合材料藝術,提升藝術修養。
王一可:我對抽象水墨的點滴見解
在這次抽象水墨項目的學習與實踐中,我對畫面的把控能力在不斷增強,不斷消化擴充對畫面構圖、筆墨、語言組合等方面的理解,有習得內在框架的重要性和各種材料因素的表現方式,還有如何豐富畫面語言、建構抽象形式的認知等,這些都是這一時期從韓老師那里得到和加強的。但對自我追尋的理想畫面和藝術發展方向卻不斷產生疑問,在不斷地確立與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對抽象的感受不斷加強,其中有對自然界抽象因素的模仿,有對畫面點線面構成的形式美探索,有對傳統水墨作品的抽象化處理,現在我逐漸確立起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方法和相對清晰的方向,都是未來可能需要不斷實踐研究的方向。 抽象水墨實踐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對自我的追問往往得到的是一種孤獨、迷茫,還有對新生命的熱切。這些也可能會成為自我藝術發展方向上的主觀情感依托。
羅洪鈞:抽象水墨實踐和研究總結
源自在水墨語言多元化探索中獲得進步與對韓老師藝術作品與課程講解的魅力這兩個原因,選擇了“抽象水墨與綜合材料藝術的實踐與運用”這一項目進行研究。中國藝術近些年的變化離不開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那么如何探尋西方當代藝術與中國水墨藝術的平衡關系與抉擇挑戰,于我而言,兩者應在和諧的環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成一種超脫物外的藝術新境界。正如韓老師所言:“我在努力尋求一種既與當代審美文化相一致,又不失傳統文人畫之禪逸精神的形式語言。換言之,既不失傳統筆墨之精粹,又涵容當代藝術之大義。”這對于當代中國畫專業的學生而言,更應重視藝術的多元化探索,讓中國畫筆墨不拘泥于傳統程式中,讓“筆墨有意味,畫面就能夠自由起來,就可能走向深層的抽象性境界”(韓立朝語),并將抽象化語言作為重要的表現方法,才能在多元化的當代藝術語境中確立自我價值。
抽象藝術雖為西方舶來品,但中國水墨藝術中自帶了寫意性以及抽象性元素,某種意義上,抽象契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注重精神性,抽象的線條直抒胸中逸氣,由此可推,中國當代藝術完全可以走抽象藝術之路,至此,給予我的啟發是:部分畫面甚至全部畫面都可以圍繞抽象這一命題進行創作,在具象造型中亦可加入抽象元素與抽象思維,更加注重精神性的表達。
三、導師寄語
通過學習研究和創作實踐,項目組的幾名學生在水墨語言和形式多元化探索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們基本掌握了抽象水墨(實驗水墨、綜合材料藝術)的構成要素與表現手法,洞察了形式語言的演化規律和方法路徑,建立起對畫面的感知力和審美判斷力,并能從其他藝術門類和樣式中汲取營養進行轉化與再創造,由已知推導出未知。該項目多方位、多手法的練習能夠有效拓展藝術視野,增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對現當代水墨藝術的認知和藝術創作力。我相信,他們在今后的藝術創作和探索中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
參考文獻:
[1]賈方舟.現代水墨的趨勢與前景[J].藝苑(美術版),1999(3):3-5.
[2]劉曦林.寫意與寫意精神[J].美術研究,2008(4):56-62.
[3]韓立朝.胸中丘壑是吾鄉——我的山水畫創作[J].美術觀察,2018(9):92-94.
[4]大衛·貝爾斯(美),特德·奧蘭德(美).藝術與恐懼[M].劉緋,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