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而且不管是國家建設還是社會發展,均不能夠離開文化建設的支持,一旦沒有了文化的支撐,那么民族發展也會因此受到諸多限制與重重阻礙,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高度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并在文化建設當中增加投入和關注度。在整個文化建設體系當中新常態下,我們需要著重關注的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認識到這是從整體上提高文化建設效果的根本,而這一工作的有效貫徹也將極大程度上提高國民精神文化的整體水準。
關鍵詞:新常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方法
在新常態下,傳播媒介和以往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產生與迅速推廣為人們帶來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信息,促進了文化傳播,同時也給文化建設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在全新環境之下,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傳播有效性,就需要迎合當前國家整體文化建設的要求,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改革以往的群眾文化建設模式,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傳播推廣打造優良環境并給予多方面的資源支持,為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一、加強政策制度建設,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
堅定文化自信是國家大力倡導的,而文化自信所體現出來的自信是最為基本、廣泛以及深厚的自信,同時堅定文化自信,還能夠給理論、道路與制度自信打下堅實根基。文化影響著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會促使人將優良文化自信融入血液當中,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不過為了保證新常態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規范文化建設的實施,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主旋律積極建設完善化的制度體系,促進優秀文化成果的傳承,也為基層建設群眾文化提供制度約束。不過在制度建設當中,需要特別考慮的問題是不同地區有著各不相同的實際情況,不同地區的群眾對文化的訴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對制定制度標準,把握制度建設的方向,在此基礎之上對制度內容進行補充和動態調整,使其能夠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相適應。除此以外,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積極制定并且貫徹落實有助于文化建設的發展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給予政策上的傾斜以及資金上的扶持,可以大幅度優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環境,提升整體工作活力,體現出文化建設在推動社會和人民發展方面的獨特優勢。
二、改革群眾文化體制,確保文化工作有序實施
新常態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要獲得突破與長足進展,就需要改變以往的文化體制,也就是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組織與管理來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在新時期背景下,如果仍舊沿用這樣的文化體制,仍舊只是憑借政府力量,那么不僅會讓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得到大幅度降低,也會給文化工作的推進帶來很大的制約。面對這樣的情況,為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在進一步堅定群眾文化建設地位和重要性的同時,對基層群眾文化體制進行改革,彰顯出文化實踐活動的公益性特征。在具體改革活動當中,要大力倡導企業、文藝社團、擁有文化藝術特長的群眾主動參與,促使越來越多的知名藝術家參與現場表演,并在表演之后組織必要的藝術交流實踐活動,使得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經驗更加豐富。除此以外,在群眾文化的活動組織開展方面要走創新道路,打破環境與形式的約束,拓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具體來說,在廣場文化,商業文化等開展環節要加強對時尚元素的融入,打造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載體,促進群眾文化建設與時俱進。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大量的新媒體手段應用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來,發布推廣文化信息,增加基層群眾文化的影響力與號召力,逐步打造富有影響力的基層群眾文化品牌,傳播出基層群眾文化的精神。
三、增加人才培養力度,打造基層群眾文化隊伍
新常態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不管是在影響力還是在實踐成果方面都越來越豐富,相應的給群眾文化建設隊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毋庸置疑,不管在何時,要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就要有高素質的人才,這就需要將人才培養和人才團隊建設作為助推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需要把群眾作為基礎,鼓勵群眾廣泛參與。首先積極培育基層群眾文化的骨干人才,尤其是在群眾當中發掘人才,并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教育培訓,使其能夠在基層文化建設當中發揮各自的特長與獨特優勢,確保了各項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文化部門要體現出應有的組織引導作用,對群眾文化人才結構進行優化建設,促進文化人才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同時注意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增強他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最后,文化部門需要意識到民間劇團的重要價值,積極整合各類優勢資源,體現出民間社團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當中的骨干作用。
群眾文化是我國整個文化體系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群眾文化的開展和落實效果又直接影響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還和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落實有著密切關系。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層文化部門需要分析新常態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特點以及實際需求,了解基層群眾參與文化實踐的特點,做好整體的策劃以及管理工作,讓文化能夠服務于國家與社會,更服務于廣大基層群眾的長遠發展,加快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步伐,有效體現群眾文化的獨特價值。
作者簡介:王水生,江蘇省興化市文化館館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