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促進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更好地提高工藝美術的品質。本文分析了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必要性,并總結了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現代設計;運用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保護傳統文化,不斷創新非遺保護的路徑。大力推動傳統工藝美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工藝美術,我們要立足于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加快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生活結合,促進傳統工藝產、學、研發展,利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傳統工藝帶到大眾的視野,將傳承傳統文化的理念傳遞給每個人,打造一場傳統與現代的視覺盛宴。
一、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運用的必要性
傳統工藝美術蘊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工藝美術品不僅具有鮮明的民俗風格,而且還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傳統工藝是現代設計的基礎,為現代技術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的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可能,會給人們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1]。因此,我們在發展現代工藝品時,要注意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將現代設計品中融入更多傳統元素,從而提高工藝品的價值。
傳統工藝美術主要包括陶瓷、刺繡、印染、編織等工藝,每種工藝都有各自獨特的風格;而現代設計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以及視覺設計,每種設計方式都有不同的設計理念。從一定方面來看,二者之間是有緊密的聯系的。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都需要賦予工藝品一定的美感,都要運用相同的手法進行設計。而且現代設計是建立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傳統文化中獲取了很多靈感,滿足了人們對于工藝品的需要[2]。在現代設計中運用傳統工藝美術可以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為工藝品賦予中華民族文化內涵,促進現代設計的發展。同時,能夠滿足人們對于工藝品的多樣化需求,讓更多中國元素的工藝品走進大眾的視野,進而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二、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
(一)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產品設計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比如家具、服裝生活類型的,汽車、電腦技術類型的都屬于產品設計的范疇。產品設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從最基礎的衣服來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傳統風格的衣服,喜歡傳統編織、印染等工藝。因此,很多服裝設計師在現有的服裝設計中加入了傳統的工藝以及傳統服飾的紋樣,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在家具設計方面,出現了很多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家具。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是以現代技術和材料為基礎,對傳統的家具進行開發,設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家具。同時,設計師保留了傳統的設計,將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進行重組,更加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
(二)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環境設計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物質環境的空間設計。在我們常見的人文景觀中,許多人工環境都是根據傳統工藝美術進行設計的。比如,我國的園林藝術是根據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進行設計的,根據我國傳統文化中“風水學”有益內容對自然景觀進行創設及調整[3]。室內設計屬于空間設計的一種。在當前室內設計中,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較為傳統的裝修風格,因此傳統工藝美術應用到了室內設計中,加強了室內空間的民族特色以及空間的時代感。在進行中式風格的室內設計時,可以選取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間格局,對墻壁進行裝飾,創造一個較為古典的環境。
(三)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
視覺設計是指人們利用視覺進行信息傳遞,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廣告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等等。視覺設計是我國現代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視覺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我們提高視覺設計的競爭力,促進視覺設計的發展。在現階段,傳統工藝美術在視覺設計中有充分的應用,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充分融入了視覺設計中。比如,在進行平面設計時,設計師通常會將傳統工藝中的壁畫、陶瓷等應用到設計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較為古典的平面圖。在進行包裝設計時,設計師通常會利用傳統工藝美術的理念進行設計,使包裝更具藝術性和設計感,能夠提高包裝設計的效果,給人們更好的體驗。
三、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藝術,如果得不到人們的保護與宣揚,就無法繼續發展下去,逐漸地就會被人們遺忘。因此,我們要把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發揮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設計的引導作用,設計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更好地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在二者融合過程中,我們不能照搬傳統工藝,而是要根據人們的需求,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創作的作品符合人們的審美,發揮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莎.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運用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43.
[2]阮瑞意.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3):35-36.
[3]黃翔.淺析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7(8):136-137.
作者簡介:劉玉玲,遼寧廣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