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玲
摘要:藝術的功能之一在于充實并拓展人的精神世界。油畫《阿爾卡迪牧人》所展示的內(nèi)容除了畫面的自然審美,另外就是對人的存在的價值考量,這種表達所內(nèi)蘊的思想給予人們以深遠的藝術啟迪。該油畫寓深刻的思想于優(yōu)美婉約的“畫意”中,由此表達了“樂土”里也有死亡,而世俗的幸福則極為短暫與脆弱。
關鍵詞:古典主義;理性;永恒
尼古拉·普桑創(chuàng)作于1637-1639年之間的一幅古典主義油畫《阿爾卡迪牧人》,此時正處于文藝復興運動末與啟蒙運動初之際,在文藝復興后期與啟蒙運動早期這個轉型過渡階段,作者受到人文主義精神的熏陶,同時也汲取了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精神,創(chuàng)作了該幅作品,這是作者的一幅最有影響力的畫作。一般而言,一件藝術作品的誕生,與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個人教育、性格等存有緊密關聯(lián)。有同仁對該油畫與其他畫作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結論。本文從該油畫誕生的時代背景、畫家生平、作品的藝術特質(zhì)等幾個方面展開闡述,著重探討該油畫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的宏大時代背景下,作者的藝術表達風格如何呈現(xiàn)大時代思潮的某些印痕,以及作者本人如何憑借畫筆呼應時代的脈搏,彰顯藝術家在特定時代的關懷與期待。
一、“最好的時代”
該油畫是普桑受法國王室委托為路易十四所作,畫中描繪了三男一女四個牧人,這四位牧人正在荒郊野外的一處墓地旁辨認墓碑上的碑文,大意是“牧人們,如你們一樣,我生長在阿爾卡迪,生長在這生活如此溫柔的鄉(xiāng)土!如你們一樣,我體驗過幸福,而如我一樣,你們將死亡。”整個畫面表現(xiàn)的是對人的“死亡”的思考。阿爾卡迪是希臘傳說中的幸福之地,畫面表現(xiàn)牧人在這個幸福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墓碑和碑文,這引起了他們對“死亡”侵入他們的快樂世界的驚恐與惶惑。此畫作是古典主義的典范作品。事實上,古典主義早在路易十四之前的黎塞留時期就開始興起,主要倡導者是法國詩人馬萊伯,其在當時混亂的文壇推行秩序而走紅。戲劇、詩歌都必須遵守“準則”。1636年,高乃依的《熙德》受到指責,說他違反亞里士多德的“三一律”,高乃依被迫自我辯護,并在此后循規(guī)蹈矩。古典主義時代由此開始。繼之而起的文學、藝術以恪守這些準則為榮,使之成為典范。
文藝復興拓展了歐洲人的思想范圍,解放了被宗教神學束縛的人,知識和思想的拓展造就了一種精致的懷疑主義,普桑的《阿爾卡迪牧人》正是沿襲這一古典風格,用經(jīng)典的范式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表達對人生的思考。十七世紀的啟蒙運動,以理性反對封建專制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主要內(nèi)容:呼喚理性,批判專制,特權,追求民主、權力、自由。普桑深受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在人文主義精神與啟蒙理性的精神的熏染下,促使他后來的繪畫風格展現(xiàn)出一種濃郁的古典主義取向。因之,普桑遇到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二、一個勤奮的中庸者
1596年普桑出生于法國的一個中產(chǎn)家庭,從小就愛上了繪畫。有史書記載他刻苦、努力,堅韌,對于藝術極其誠摯。他做事嚴謹,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同時是一個博學者,專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讀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詩文、數(shù)學、解剖學、透視學。在年輕的時候,他繪畫技藝已經(jīng)學成,周游法國各地并靠自己的畫作而生活。
雖然在法國小有名氣,但是他厭惡法國社會的動蕩不安,君主專制的暴虐,人心的傾軋,加之對羅馬藝術的仰慕,在1624年他來到了羅馬,開始了他人生的黃金時期,他逐漸成名,盡管他30歲以后幾乎都生活在外國,但在藝術上他仍然被尊為法國畫派的宗主者。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羅馬,普桑還是十分滿意的,他在此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羅馬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也是在這里普桑的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1665年11月19日,普桑這位71歲的古典主義大師逝世于羅馬。
三、古典的“再現(xiàn)”
西方藝術家認為古希臘古羅馬后再沒有比那個時期更純粹的藝術作品了。人類少年時代的語言是毫不造作的自然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卻一去不返。而《阿爾卡迪牧人》讓我們再次領略了這種樸實、簡潔的風格。
嚴格來講,該畫作不僅代表了普桑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典范。畫中人物的組合、對照、呼應,人物的姿態(tài)正面?zhèn)让妫直叟c腿形成的對稱角度,衣服簡約的褶皺都是古代藝術單純嚴肅的面目。作者在畫中營造的是一種古典的靜穆的理性的美感,畫面色調(diào)柔和統(tǒng)一,構圖嚴謹,人物塑造優(yōu)雅,刻畫精準,四個人物的有著近乎古典雕像式的凝重、典雅、莊嚴,普桑說過:“在作畫的過程中,我每時每刻都在抑制著自己的情感,以期保持作畫的理性。”所以,從畫面上觀者也能感覺到畫面的莊重、和諧與理性,這也是古典的理想美的范式。該畫運用平穩(wěn)的構圖,深沉、肅穆、莊重畫面氛圍,排除了一切歡樂的成分,本應富有悲劇色彩的畫在柔和的色調(diào)中并沒有讓觀者感覺到悲哀,一切都是那么平靜、自然、單純、坦蕩。它沒有宗教的神秘性,普桑遵循著古典式的嚴肅與嚴謹,從作畫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看出他是深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的陶冶,同時他還吸收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理性主義精神的影響。
也許該畫作在色彩豐富程度上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要求,但是在十七世紀的歐洲的古典技法上,它恰恰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的優(yōu)秀特色。當時的人只崇拜拉斐爾,古藝術的形象在他們心中還是十分鮮明的,他們所受的教育也是人文主義。所以造成他們的審美喜好偏向于古典式,喜歡簡潔、單純、理性、嚴肅、平易的美,反對感性、浮華、不實、夸張和標新立異。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在畫面上欣賞到的外在的形式美,而這幅畫最精髓的地方,在于其形而上的哲思帶給觀者的啟迪。墓碑上的碑文揭示的這幅畫的主題,引出觀者對人生乃至人生價值的無盡思考,畫家借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世俗的幸福極為脆弱。畫中滲透了生與死、短暫與永恒、幸福與悲哀的對比,讓觀者心存惶惑焦慮。畫家把對生命的思考表現(xiàn)在作品中,這不僅是引發(fā)他人思考,也是自己在尋求答案。從當時人們崇尚美的范式、追求科學理性來看,畫家的本意應該是后者。
四、結語
與普桑同時代的英國著名玄學派詩人、散文作家約翰·多恩說過:“太陽失落了,大地失落了,人類的智慧,不能告訴人類到哪里尋覓”。美國一個現(xiàn)代藝術家波伊斯說過,藝術作品內(nèi)在的眼睛比外觀的形式更為重要,通過觀念的升華和價值的重塑,來表達人類的精神價值和形上美感,啟發(fā)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阿爾卡迪牧人》彰顯了古典的魅力——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它更要向人們訴說:人生只是一個短暫的存在,而死亡才是永恒的主題。
參考文獻:
[1]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2][美]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4][德]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商務印書館出版,1984.
[5][挪]G·希爾貝克 N·伊耶.西方哲學史[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6]馬正.論西方繪畫作品中的生命意識[D].吉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未刊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