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子葉
摘要:群舞《中國媽媽》是一部可圈可點的優秀當代舞作品。該作品以生活為源泉的創作精神、以情感為靈魂的創作旨要、以細節為修養的創作品質,為我們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媽媽救助撫養了日本遺孤,并將其送回故鄉的感人故事。
關鍵詞:中國媽媽;創作特征
一、以生活為源泉的創作精神
生活是舞蹈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舞蹈創作的方法雖多種多樣,但最關鍵、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認真感受、體驗生活,牢牢扎根于現實生活。
(一)動作語匯的生活化
舞蹈《中國媽媽》的動作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編導多提取生活中的動作作為素材,并對素材進行細致分析、理解,再加以提練、夸張、美化,從而形成了生活氣息濃厚的舞蹈動作。生活性動作具有解釋說明作用,它可以把臺上臺下圈入同一個經驗范圍,在作品傳播中容易達到情感共鳴。該作品中多次運用了“唾棄”“指”“揮手”“耕種”等一系列生活化動作,這對于舞蹈情節的發展有著解釋說明作用,便于觀眾理解作品。舞蹈第一部分,媽媽們憤怒的跺腳,快速有力的踢腿,真實再現了她們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舞蹈中女孩與母親之間相互糾纏的動作也是充滿了生活氣息,或背或抱,動作一氣呵成,充分表現出女孩對母親深深的依賴與不舍;作品中還反復出現了類似于生活中“掰玉米”的動作,這有效傳達了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情感,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
(二)舞臺美術的簡潔化
“舞臺美術包括燈光、服飾、道具等,它是根據演出的統一要求,運用多種藝術手段來渲染舞臺氛圍,塑造出作品所需的角色形象與環境背景。”舞臺美術對于舞蹈的作用不容忽視。舞蹈《中國媽媽》沒有華麗的服飾造型,沒有炫目的舞臺布景,連燈光也是十分簡潔質樸,這使得該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與現實生活更為貼切。飽受戰爭迫害的媽媽們,身著色澤暗沉、簡單樸素的粗布衣,頭盤發髻,抗日戰爭時期典型的東北農村婦女形象映入眼簾。小女孩開始身穿日本和服,其后利用視覺上的遮擋,迅速換裝為中國女娃,鮮紅的大棉襖與藍色的傳統和服形成鮮明對比,在昭示著女孩身份轉變的同時,又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在燈光方面,該作品運用了黃色和藍色兩種主色調。作品第一部分描述“憎恨”時,整個舞臺像一片漆黑的深淵,逐漸的舞臺后方閃爍出黃色光束,演員們手指方向泛出血紅色側光,營造出槍林彈雨般的戰爭場面,讓人站栗與憤怒;描述“養育”時,出現了明亮的黃色燈光,寓意著黃燦燦的玉米地上,一位日本小女孩正在中國媽媽們的細心呵護下快樂成長;描述“送別”時,舞臺回到大片暗藍色,像漆黑幽靜的夜,充滿了離愁別緒;尾聲處,一束白色追光照射在遙遙相望的母親身上,蒼老而孤寂的身影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作品的舞美設計極為簡潔,在不喧賓奪主,突顯舞蹈動作自身魅力的同時,又以生活為經驗,巧妙增強了舞蹈情感的表達效果,烘托了舞臺氣氛。
(三)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中國媽媽》取材于劉國強撰寫的一篇關于中國母親撫養日本遺孤的文章,編導以客觀現實生活為基礎尋找創作動機,經過仔細分析、篩選、提煉素材,走進“母親”這一角色的深處,從眾多的“母親”形象中,塑造出無私撫養日本遺孤的這一特殊“母親”形象。該作品運用樸實生動的舞蹈語匯,深刻揭露了中國媽媽們內心的糾結與矛盾。從開始媽媽們對日本遺孤的憎恨,到對其產生憐憫之心,最終接納并撫養遺孤長大,很好地展現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表現了人物深邃的內在情感,因此,塑造出了有著較高審美價值的典型“母親”形象。
二、以情感為靈魂的創作旨要
(一)個人情感與社會情感統一
人的情感可分為自然性情感與社會性情感兩大類。自然性情感通常又稱為人的初級情感。社會性情感則被稱之為人的高級情感,它是根據社會上多數人的精神與物質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舞蹈《中國媽媽》最成功之處,便在于它所表達的情感,已絕非震撼二字能夠形容。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藝術大家都在嘔心瀝血的歌頌著母愛,在這耀眼的光華下,掩映著無數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而《中國媽媽》所表達的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母愛,而是超越了狹隘民族情感、博大且深厚的大愛,這絕非媽媽把撿到的孩子養活成人,并送回故鄉那么簡單,這當中所夾雜著的國仇家恨,要有怎樣博大的胸襟才能夠包容。這樣的情感表達,已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自我宣泄,而是充分考慮到了個人情感與社會情感需求的統一,它弘揚了熱愛祖國、扶正揚善、無私奉獻的中華民族精神,帶來了恒久的藝術感染力與震撼力。
(二)抒情與敘事結合
過去,舞蹈界人們常說“舞蹈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但舞蹈作為一門抒情性藝術,其抒情與敘事的“長”與“拙”,只是相對而言,不應將它們絕對化對待。《中國媽媽》就是一個將抒情與敘事完美結合的舞蹈作品,它在抒發“大愛”之情的同時,敘述了中國媽媽收留并救助日本遺孤的感人故事。舞蹈第一部分,演員們運用捶胸頓足等極為激烈的動作,來控訴侵略者的罪行,表達出了對日本侵略者無比憎恨之情,同時又為其后的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舞蹈第二部分,日本女孩抱著頭,無措地蹲在舞臺中央,媽媽們圍攏上前,有人憤怒地唾棄,有人心存不忍,經過艱難抉擇和內心掙扎后,媽媽們最終接納了日本女孩,作品的故事情節也在此時發生了轉折;第三部分,描述了小女孩在中國媽媽們的悉心呵護下茁壯成長的感人場面,為了養活小女孩,媽媽不顧數九寒天辛勤地勞作,女孩心疼地捧起媽媽粗糙的雙手,貼心地幫著媽媽一起勞作,為我們展現了感人至深的母女情;第四部分,中國媽媽不舍地將小女孩送歸故鄉,將作品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該作品無處不在敘述著情節故事與矛盾沖突的發展,也無處不在抒發著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了敘事與抒情的完美結合。
三、以細節為修養的創作品質
對于舞蹈藝術來說,細節的處理往往影響著作品最終的成敗,細節源于舞蹈家的態度,體現著舞蹈家的藝術修養。舞蹈《中國媽媽》是一個十分注重細節處理得作品,演員身體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緊緊圍繞著作品的主題內容服務。
(一)手部訴說的故事
手部是人類身體的第二張嘴,它不僅能夠勞動,還能傳情達意。弗洛伊德就曾說過:“沒有人可以隱藏機密,假如他的嘴不說話,他會用指尖說話。”可見,手部動作對于舞蹈作品的傳情達意至關重要。作品《中國媽媽》以媽媽的“手”是作為表現情感的主要窗口,一系列有意味的手部語匯,生動演繹了中國媽媽的博大胸懷與人間真愛,彰顯出特有的創作品質,傳達著生命的意義在于愛的延續與付出。
作品中媽媽的形象反復出現了“指”的動作,演員們身體重心前壓,手臂向前伸直,這一手勢強烈表現出了氣憤、仇恨和敵對之意。其后,媽媽的手從緊緊握拳到逐漸顫抖著張開五指,這樣一個小小的暗示,拉開了該作品開端的簾幕。當中國媽媽用溫暖的手,輕輕撫摸日本女孩臟亂的頭發時,這只手傳達出了深深的母愛之情。此外,作品中還出現了媽媽用雙手來回搓著女孩冰冷雙手的動作,這一動作是生活的刻板再現,雙手在來回地摩擦中,喚起了內心情感的升華。作品最后,中國媽媽手捧和服,含淚送別日本女孩歸國,當媽媽們再次做出“指”的動作時,是在為日本女孩指引家的方向。該作品細膩的手部語言,為我們訴說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腳部泄露的秘密
腿腳位于人體的下方,由于服飾的遮擋,其言說能力不如上肢那么清晰明顯。但也正因如此,人們想用上肢進行隱藏時,下肢便會不自覺地吐露出來。舞蹈《中國媽媽》的腿部動作十分豐富,不同的腿部動作泄露出了人物不同的情感變化。如舞蹈中,母親的形象始終保持著屈膝的姿勢,這種以膝蓋為中心的彎曲是虔誠、順從、自卑、樸實的象征,符合了北方勞動婦女的形象;再如舞蹈一開始,編導運用了大量極為激烈、沉重的“跺”“踹”等腿部動作,尤其是演員坐在上,雙手撐地,右腿向上伸直用力跺踏地面的動作,將人物憤怒的情緒推到了頂點;當作品的情節發展到媽媽們養育女孩時,編導則運用了較為輕盈的步伐,演員們大幅度的扭擺著胯部,表達出了歡快、輕松的情緒;當媽媽們勞作時,步伐則變得鏗鏘有力,形象的塑造出了在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樸實形象。該作品巧妙地運用了各種的腿腳動作,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個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
(三)面部透露的信息
面部作為人體的微身體語言,是最原始的情感與情緒的非語言傳播者,它有著不可替代的表情達意功能。舞蹈《中國媽媽》在面部表達情感這一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作品第一部分表現“憎恨”時,媽媽們怒目圓睜、咬牙切齒、表情嚴肅,憎恨與憤怒的情感一目了然;在“養育”部分中,媽媽們與小女孩的臉上,無不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這與作品第一部分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最后“送別”時,媽媽們的眼中飽含淚水,那痛苦、憂傷的表情,強烈表達出了對女孩的不舍與思念之情。編導正是通過人物細膩的面部表情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才能塑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結語
舞蹈《中國媽媽》以生活為源泉,以情感打動人心,以細節突顯真情實感,烘托出了崇高的主題。它的成功告訴了我們,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無論是動作語匯、題材內容,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須從生活中提煉,要以情感人,且注重細節處理,使之具有更高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劉建.無聲的言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賈安林.舞蹈批評導論及精品賞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5]姚倬云.中國媽媽的創作手法[J].大眾文藝,2016(1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