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逐漸得到滿足,進而轉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滿足。群眾文化的發展,能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提高閑暇時間的有價值性,有利于同他人進行交流互動活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有序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群眾文化;發展;研究
群眾文化指依托廣大社會群眾而開展的集公益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等特點于一體的文化形式,體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群眾文化具有開放性,不受地域、職業、性別和年齡等方面的限制,是全民性的群眾文化,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有利于提高社會凝聚力。群眾文化的發展,能使人民群眾的活動場所由室內轉移到室外,提高受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指數。同時,使受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不自覺的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文化境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 群眾文化的特點分析
(一)地域特色
近年來,地方文化逐漸呈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節目被發掘出來,街頭巷尾、文化廣場、旅游勝地等,都有地方文化的足跡。地方文化不但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特色,而且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傳統,并且所處地域不同,同一民族的文化業不盡相同,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作為民族精神的文化也在進行著融合,這樣就給我國的群眾文化發展創造了多樣條件。地方文化是典型的群眾文化,是按照地方的特色,結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好和愿望,通過舞蹈、歌曲、舞龍、舞獅等活動,展示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形式多樣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求逐漸轉向了精神文明方面,群眾文化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而逐漸呈現了繁榮的局面。如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鄉土文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城市文化,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文化,反映工人生產和生活的企業文化,反映戰士生活的軍營文化等。這些以服務于人民群眾為宗旨的群眾文化,不但起到了娛樂的作用,而且還起到了教育感化作用。
(三)較高的群眾參與度
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然會吸引各種愛好的群眾參與。公眾在文化活動中身心得到了放松,體質得到了鍛煉,在身心得到娛樂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藝術欣賞水平。一些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隊伍不斷強大,參加的人數不但越來越多,而且參加的階層也不斷擴大。
二、群眾文化創新發展趨勢
(一)發揚民間藝術
群眾文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他們自古以來就是民間藝術的創造和使用者。民間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比如民間工藝品、相聲、小品等藝術。這類藝術同時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并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群眾文化就是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無論是歌舞、曲藝還是手工技藝,群眾文化與民間藝術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系。發揚民間藝術不僅能夠豐富群眾文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間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起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二)促進群眾文化的規模化與產業化
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形成文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群眾對文化的消費也在增加。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先進的經驗,將群眾文化與產業緊密結合,在滿足群眾文化需要的基礎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使群眾文化創造出生機與活力。可以建設民族文化產業園、民族風情園、傳統文化展覽會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進先進設備,讓群眾在享受文化中刺激經濟消費,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創新發展模式
群眾文化不能受限于某種環境與方式,恰恰相反,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拓展活動空間,讓群眾能夠通過文化活動來進行交流和溝通,吸引更多的群眾加入文化建設中來。例如校園文化、商業文化、廣場文化等內容都可以加入新的元素,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因此,基于群眾文化的工作理念,應該從模式上進行創新,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發布信息,提升群眾文化活動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促進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意味著參與群體的廣泛,對于現階段的活動開展也要考慮到其社交功能。特別是在新環境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滿足其不同的文化要求。
三、結束語
群眾文化事業是充滿魅力、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事業,我們作為文化工作者,要堅持創新,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求飛躍,不斷創造群眾文化事業的新輝煌,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桂.淺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J].大眾文藝,2017(13):7.
[2]劉梅花.新形勢下鄉鎮文化站創新群眾文化工作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06):206.
[3]郝庚偉.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與管理[J].中外交流,2017(45):71.
作者簡介:王文圣(1968.6.1),男,籍貫遼寧,現有職稱為中級,岫巖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