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摘要:在中職教育教學工作中,合作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合作意識的培養又是強化學生合作能力的前提。而合唱教學又是強化學生合作意識培養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中職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合唱教學,能更好地達到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在中職音樂課堂中利用合唱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關鍵詞:合唱教學;中職音樂課堂;合作意識;培養
中職音樂課堂中的合唱教學,主要是強化學生的合唱技能訓練,通過技能訓練的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而合唱演出是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和強化的重頭戲,因此,既要在中職音樂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合唱技能的訓練,又要注重合唱演出的組織,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一、合唱技能訓練中的合作意識培養
合唱技能訓練主要包含了發聲訓練、呼吸訓練、共鳴訓練、音準訓練和節奏訓練。且每個環節的訓練,相互之間都具有較強的緊密性,所以需要我們在每個環節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是在合唱技能訓練中,為夯實訓練成效,強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做好以下幾點:
(一)幫助合唱團員加強對指揮手勢的理解,強化與指揮員的信息溝通
在合唱團中,指揮員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即便是眼神變化,往往是指揮員與合唱團員的溝通,而這種溝通需要進行長時間磨合。因此,為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需要在初學階段直接告訴合唱團的學生每種手勢所要傳達的信號與意圖,這樣經過一定時期的訓練,這樣合唱團唱只要看到指揮手勢,就能明確其中的含義,從而建立相互之間的溝通。一般而言,指揮員需要在合唱技能訓練中做到教學與合唱在時間上的比例分配,切勿長篇大論,才能讓學生有著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同時在學生合唱訓練中還要強化學生的指導,引導學生正確掌握指揮意圖,才能提升合唱訓練教學的針對性。
(二)提升合唱訓練的有效性,強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在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時,因為很多時候需要進行重復訓練,但是必須提升重復訓練的積極性,且每次訓練都是對上一次訓練的改進,指出成員在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并引導每個成員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在訓練中克服自身的不足,最終促進訓練成效的提升。但是每個學生的聲部都有著自身的特點,這就需要有區別性的對待。比如,女生在訓練中常見的問題是氣息支撐時間不足,而男生則是容易出現節奏音準把握不好的情況,所以為了提升合唱訓練的有效性,需要采用集體訓練和分聲部訓練的方式相結合。再如在呼吸訓練時,有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循環呼吸等,為強化學生對這些呼吸技巧的掌握,教師需要意識到,合唱屬于多聲部藝術,為了使得音樂線條更加流暢,往往需要進行循環呼吸,而此時就需要注重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訓練,并將學生采取小組合作方式,一個學生在表演呼吸過程的同時,其他學生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在做好慢吸慢呼、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的基礎上進行循環呼吸,才能更好地強化學生對呼吸技能的掌握,同時還能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提升共鳴訓練的成效,提高學生訓練中的合作能力
在中職合唱教學中,共鳴訓練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因為共鳴并非自然聲,而是需要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共鳴,這就需要成員之間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才能提高學生訓練中的合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合唱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共鳴訓練中,為強化訓練成效,首先就要引導學生明確共鳴的位置,共鳴腔主要有胸腔、口腔、頭腔。其中胸腔共鳴主要是用于低音區的演唱,而口腔共鳴主要是用于中音區,頭腔共鳴主要是用于高音區。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為強化學生對共鳴訓練的成效,需要引導學生切實掌握各種共鳴的技巧,并在技巧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訓練。比如在胸腔共鳴訓練時,要求學生掌握其方法要領是:呈半打哈欠狀,咽部適當打開,而發聲點處于喉頭下部位置,待振動后傳輸到胸腔引發共鳴,尤其是低聲區訓練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而在口腔共鳴訓練時,則需要將口腔上下張開,上提笑肌和上顎,而下顎則放松,發聲點置于聲帶附近推送,再到口腔前上半部分形成振動,所以主要是在中音區中訓練的較多。而頭腔共鳴,主要是在上述基礎上,硬腭往后處放下舌根并將軟腭與小舌頭提起,使得聲波順著上顎輸送到鼻咽腔和鼻腔,從而引發共鳴,主要是用于高音區。因此,共鳴訓練成效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之間是否能有著良好的合作意識,這樣在相互訓練中就能學習對方的優點,指出對方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強化合唱教學的質量。
二、合唱演出組織中的合作意識培養
所有合唱技能的訓練,最終都是為合唱演出而服務的,所以合唱演唱的過程,不僅是對學生合唱技能訓練成效的考核,也是對學生合作意識培養而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合唱演出實踐活動中,為強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需要在合唱演出中做好對其的組織與策劃。
(一)借助各種演出機會增加學生合唱演出的頻率
音樂合唱技能的訓練,主要是分散進行的,學生學習的技能是階段性的,而合唱演出,則能更好地對學生所學的技能進行綜合表現,也是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培養的關鍵性環節,所以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為學生的合唱演出創造機會,增加學生合唱演出的頻率,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比如學校可利用慶典演出、節日演出的契機,開展校級合唱實踐合同,具體的可以是在軍訓時期、國慶節、文藝節等,通過合唱演出比賽的方式,增加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合唱演唱能力。再如,可以在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春節等,也可以每個學期組織全校合唱比賽,開展合唱音樂會,每周一可以利用班會時間合唱,每天下午上課之前進行午唱,并選派學校學生會、文藝部等對學生進行打分,技能訓練新的歌曲,又能活躍班級氣氛,尤其是能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合唱技巧。使得合唱團的合唱技能得到提升,夯實學生的演出經驗。
(二)合唱演出失誤臨場處理中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
合唱魅力無窮,不僅和音美,而且還有形式美,在合唱演出組織中,既要按照“選曲→熟練歌曲→編排隊形→演出服裝與化妝”的順序做好基本工作,又要在具體的演出中引導學生通過發揮合作的力量來應對合唱演出失誤的臨場處理。因為演出是以演出技術與充分排練為基礎,而且沒有可復制性,不會由于個人失誤而再次重來,所以針對臨場失誤,需要針對性地加強對其的處理。首先就是加強失誤原因的分析,有的是指揮員問題,有的是團員問題,所以需要結合實際針對性地進行處理。一般而言,演出失誤主要是由于無舞臺經驗,抑或是臨時組團排練時間不足,加上合唱中的臨場失誤不具有預見性,因此需要在演出之前要求合唱團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
在日常排練時,指揮員需要盡可能地為整個合唱團成員致力于良好情境的創設,把每次訓練都作為正在演出的過程,從而以最佳的歌唱狀態和情感來表達,這樣才能在臺上演出時減少羞澀感和緊張感。在臨近演出時,需要帶領合唱團熟悉場地的環境,對各種合唱設施要盡可能地熟悉,尤其是演出場地往往比日常教學的場地要大,舞臺變得更加空曠,空間變得更大,聲音變得更小,通過熟悉舞臺環境,能更好地避免緊張和羞澀的問題。
而在演出前一天,就要引導合唱團成員做好嗓子的保護,做好休息,指揮員需要進行心理調適與放松,通過腦海對手勢與歌詞進行重溫,對每個演出細節進行細致勾勒和回憶。但是演出中的失誤又會不可避免地 出現,一旦出現臨場失誤,就需要發揮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的作用,既要迅速調整心態,又要發揮指揮員在降低失誤中的作用,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就能提醒團員要集中注意力,通過指揮員的引導,來凝集團員的力量,而合唱團的成員則需要對指揮員的手勢與表情密切關注,并快速穩定心態,恢復到正常,從而繼續完成演出[1]。
三、合唱教學內容設計中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標準中,合唱模塊是六大模塊之首,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對聲樂表現形式的理解和正確發聲方法的掌握,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中如何發揮音樂要素的作用,通過對合唱作品的賞析,對合唱的基本形式和合唱藝術特點的認知,掌握合唱的技巧與方法,需要我們切實加強合唱教學內容的設計,并在設計中注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對教學過程設計進行優化。一是明確學生的學習任務,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地發揮出來;二是在演唱前需要做好熱身;三是采用生動語言與良好示范;四是做好合唱作品的設計,創設良好的情景來導入新課,并加強對學生注意力的關注,訓練要做到張弛有度,切實加強互聯網資源的利用,尤其是要選擇與學生相符的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選擇學生所喜歡歌曲,且難度相當,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合作下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合唱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掌握合唱技能的同時,還要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設計合唱教學活動時,需要注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例如在進行節奏訓練時,采取奧爾夫聲勢教學,引導學生將身體作為一件樂器,采取拍手和捻指和拍腿以及跺腳等人體動作來表現節奏,這樣在合唱訓練時,可以根據聲部來劃分,每個聲部一個動作,并根據聲部走向來訓練。而在律動訓練時,則要強調學生的課堂紀律要求,合唱隊員在起立時,要跟著節奏進行左右腳的交替抬腳動作,這樣合唱隊員就能根據琴譜來抬腳練習,同時配上手臂動作,好比做健身操一樣,采取律動的方式,幫助學生對合唱訓練的認知,從而在整個過程中通過相互配合實現合作意識的培養[2]。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合唱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需要我們切實引起重視,在合唱技能訓練、合唱演出組織、合唱教學內容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均梅.談合唱教學在中職音樂課堂中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9(21):98.
[2]吳海燕.談合唱教學在中職音樂課堂中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