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
摘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生動活潑,是每個美術老師的追求。但是隨著年級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初中生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學科,本身有天賦的學生,也放下對美術的興趣,即使以美術作為未來發展方向的學生,也不滿足于學校美術課程,需要個性化美術指導。本文提出可以將本地資源與初中美術課堂進行融合,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美術修養。
關鍵詞: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美術資源;融合
一、引言
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技法講解和繪畫演示。但美術來源于生活、歷史、文化,傳統的美術教學無法從多元化多角度展現美術發展、演變的過程,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要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把本地資源中的藝術素材引入課堂,讓美術與地方特色相互滲透融合,使美術課堂內容鮮活多彩,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
二、本地美術資源概述
各地都有其豐富的人文景觀、特色的傳統小吃、精致的工藝美術品,以及傳統戲劇等資源,這些文化積淀極具特色,又能為美術課程的開發作為素材。
以杭州為例,除了西湖等自然風光,還擁有良渚文化、吳越文化等地方文化。杭州四季花卉眾多,時令小吃豐富,形態色彩多樣。還有諸如杭扇、絲綢、刺繡等工藝美術品。在戲曲方面,擁有杭劇這樣地域色彩濃厚的小劇種。
除此之外,杭州從古時開始,文化底蘊濃厚,擁有大批著名的畫家,南宋四大家中的三位,都生于杭州。各處還分布著大小各類美術館、美術院校、畫室。像是浙江美術館、浙江西湖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各種美術館,并且這些美術館都是免費對外開放,所以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美術鑒賞資源。如浙江美術館收藏有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等大師作品,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觀看作品,被文化熏陶。中國美術學院,各類畫室等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資源豐富,學習氛圍濃厚,也為杭州的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作為互聯網之都,杭州擁有完整的互聯網生態產業鏈,可以作為未來互聯網教育,美術在線教育,數字藝術發展的基礎。
三、課堂教學與本地資源融合的意義
初中美術注重通過為學生培養良好的藝術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而傳統的美術教學只注重專業知識的灌輸,美術技法的熟練,這種脫離生活的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把初中美術課堂與本地資源進行融合,是把過去單純的美術技法學習,上升為美術歷史文化學習。因為美術來源于生活,根植于歷史文化,最后形成獨特的風格。所以通過生活美術教育,把美術學習課堂向外拓展到生活場景中,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美術、體驗美術,進行美術文化交流與傳承,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對美術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四、課堂教學與本地資源融合策略
(一)本地資源的分類
本地資源主要包括公共美術資源、自然文化資源、網絡資源。
公共美術資源主要指的是本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公園、雕塑等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藝術設施。這為教師帶領學生開展校外美術實踐提供場所,還擁有大量珍貴的美術資源,可供學生鑒賞和學習。
自然文化資源包括,本地的地理風光景色,民俗民居文化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寫生,讓學生在自然風光中,尋找繪畫的素材和靈感。
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收集大量圖片、文本、影音資料,還有在線美術課程教育,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學習,還可以通過互聯網,與本地的其他美術學生、教師、藝術家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本地美術教學進展和動態,更新教學思維,與其他教育者、學者專家進行交流。
(二)本地資源的篩選
雖然本地資源豐富,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資源都適合作為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資源,必須從其中篩選出最符合初中生年齡生理狀態、鑒賞能力、興趣愛好,又具有美術課程開發價值,適合美術課堂教學的資源。所以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與本地資源融合之前,應先對本地資源進行篩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生理發展階段、美術知識鑒賞能力的資源。
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參考以往教學經歷經驗,和學生一起對資源進行篩選。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轉換成和學生一起,共同對資源進行篩選和開發,讓學生也成為課程的設計者,教師從旁輔以教學經歷、課程設計經驗,教師學生各自發揮所長,對資源進行高效地開發利用。
(三)教學與本地資源的融合
1.跨學科多領域結合
本地歷史、文化、地理等諸多原因,導致本地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所以在課堂教學與本地資源融合的時候,可以將其他諸如歷史、地理、音樂等其他學科的資源也進行重組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的同時,也對其他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多形式美術教學
本地資源形式多樣,也使得美術教學的形式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中教師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灌輸式的形式。學校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而是作為整體教學活動中的一部分。美術教學訓練也不只是畫圖這一種形式,而是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欣賞參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的探索。
教師在導入浙美版初中美術《美麗的西湖》之前,可以先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西湖十景,并進行素描寫生。通過戶外寫生,讓學生觀察西湖,感受西湖的美,讓學生對西湖有直觀的感受。
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描繪眼前的西湖風景。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進行鉛筆畫、簡筆畫、素描、油畫等繪畫形式,在寫生中,讓學生練習對實物的臨摹。如果美術功底比較薄弱,也可以用語言描述等其他形式。
在課堂上,教師是讓學生對著實物進行觀察、臨摹和想象,這種學習環境,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現在通過戶外實地寫生,讓學生和大師們一樣,通過外出,尋找靈感、積累繪畫素材。同時,讓學生體會藝術來源于生活和自然,增加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隨后帶領學生去美術館參觀,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之前的戶外寫生,主要是通過畫,讓學生展現內心的世界和對外在的認識。而參觀美術館,主要是通過藏品鑒賞,體驗他人的生活經歷。同樣的題材,在不同人不同時代背景下,有多種呈現方式。一個大師在各個年齡段,也有不同的繪畫風格、思想展現。
3.本地資源向課堂的轉化
教師引導學生先對本地的工藝品進行篩選,選擇出具有特色的工藝品,分析工藝品出現的原因和歷史背景,通過動手操作,轉換成課堂教學的內容。比如參觀王興記文化創意園,通過了解杭扇的發展歷史,了解不同的造型色彩,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通過制作杭扇,進行了美術繪畫和工藝品制作的訓練。
五、結束語
利用本地資源,可以豐富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所以教師要積極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結合,不斷進行探索,挖掘本地資源,開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學內容,從而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新和改革傳統美術教學體系,讓初中美術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楊豐杰.讓信息技術成為將本地特色資源有效融入美術教學的助力器[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132-133.
[2]李德軍.鄉土文化與本地中小學美術融合的教學研究[J].文學教育(下),2019(7):160-161.
[3]張愛年.將本地特色資源有效融入美術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