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林
摘要:高職院校相比于普通高校,對實踐能力更加重視。通過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發揮實訓的作用,為學生積累實訓經驗,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本文將對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意義;原則;措施
一、前言
在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中,產教融合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校內實訓的建立,是產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也加深了學校和企業的聯系,為培養優秀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二、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意義
(一)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將有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職業教育是與社會聯系的最快方法,也是與社會聯系的最接近方法。畢業后,所學到的技能將在公司中展示出來,因此有必要順應時代潮流并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今,時代發展非常迅速,行業標準也在迅速變化,設施升級也在加速。受過訓練的學生無法滿足要求,因為不可能更新學校的設施以支持教育并每隔幾年更新設施。學生加入公司后,必須繼續進行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再培訓,這將不公平地消耗公司和學校的教育資源。當公司和學校共同努力建立和共享培訓基地時,公司可以為學校部署最先進的設備,并與學校合作提供基于訂單的培訓。這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立即工作,從而降低了培訓成本并提高了學校人才培訓的質量。教師可以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可以與公司開展尖端的項目研發工作,優化教育資源整合,學校知名度也將得到提高,真正實現了公司的互利雙贏。
(二)校內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將提升設備的使用價值
盡管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能力在不斷提高,建設和實踐基礎設施的資金也在不斷擴大,但大量的實踐訓練基地專門用于補充教育。但是,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因此成為學校的生產培訓基地。在校園內共同建立和共享培訓地點將使公司能夠為其設備提供技術指導。學生可以在現實世界中學習最前沿的技能。同時,公司可以在培訓學生的過程中創造與他們相同的東西。該產品通過提高設備使用率和學校參與社會福利服務的能力,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校內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將有利于校企產教深度融合
近年來,該國積極推動學校與公司之間的深度融合,但沒有建立良好機制的模板。在校園內基于培訓的共建和共享為學校,企業,學校生產,教育和教育的深度整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為避免熱點現象,可以實現相互促進,共贏。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尋求有效的機制來促進培訓基地的共建和共享,越來越多的這種系統模型可以實現增值和增值。促進了學校與公司的合作。實現“1+1>2”的協同效應,那么校企產教深度融合將會得到井噴式發展。
(四)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訓了許多中高級技術人才。同時,當前的職業教育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合理,素質需要提高。學校條件薄弱,體制機制差。培訓基地的共同建設和共享為促進學校與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提供了一個平臺。該平臺的使用促進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加深和促進了工業與教育的融合,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區域發展的技術和技術人員,社會服務,形成適應發展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三、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原則
(一)仿真性原則
以校園內訓練為基礎的施工應盡可能將施工與服務管理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實或模擬的專業氛圍。在校園,生產設備,流程,管理水平,人員配備以及整個模擬流程的其他方面建立工廠培訓基地。這完全反映了學校的生產環境,使學生可以在這種模擬環境中接受最佳培訓,從而提高整體質量。另一方面,基于校內培訓的建設還考慮到了學生培訓的可重復性,從而使學生可以在反復培訓期間充分提高自己的技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安全性和責任感,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發展。
(二)先進性原則
校園培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理念,以及場地選擇和建立管理模型的特定領域。技術學院及時進行指導,及時獲取和更新指導內容,方法和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身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量身定制的培訓路徑。當然,先進性的原則不是要求理工學院盲目追求,而是要結合學校的發展特點與生產和教育實踐來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與培訓過程中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經驗和專業技能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并促進職業學校課程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
(三)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是職業學院在建立校園培訓基地時對環境和設計的要求。建立校內培訓基地應面向廣泛的方向,并向所有學生,行業和企業開放。學生掌握某些基本技能,并可以根據公司的要求承擔各種培訓任務。校園內的培訓基地也與社會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校園培訓基地不僅對學生開放,而且我們還提供相應的培訓。大多數校外培訓地點都使用雙重質量的教師任命系統,以確保密切的校企關系和社交才華。需求和生產促進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技術進步,有效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四)可擴展性原則
由于高職學院的資源有限,因此在高職學院建立校內培訓中心應盡可能反映出可拓展性。建立培訓的學科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實施資源共享。除了培養用于復雜應用程序的人才外,技術學院的目標是增加對職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提出終身教育,創業教育培訓,職業技術培訓和開發新技能的概念。因此,校內實訓基地必須要具備可擴展的特點,統籌安排。
四、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管理模式
(一)形成以實訓中心為核心的基地管理體制
理工學院為每個專業設有一個培訓中心,培訓中心由培訓中心管理,培訓中心準備教學計劃,技術學院的部門和培訓中心共同計劃實際的培訓。培訓基地和培訓中心的建設主要負責集中資金的建設和實施,使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二)健全與專業教學計劃相配套的實訓教材體系
學校教科書的編寫應充分反映學校自身的特點,反映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學校的發展,并滿足專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接受程度。同時,教材必須進行創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學習,逐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
(三)健全教師評價機制,完善基地考核激勵機制
教育質量與老師息息相關。在建立實踐基地的過程中,要同時鍛煉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以提高理工學院的教育質量。實踐基地的教師在引進新教師時,應更多地注意他們的素質培訓,并注重他們的素質和能力。此外,可以在公司內找到合適的教育者,并進入教育實踐基地,以確保教育質量。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促進教師的持續進步。它把教師的獎勵和懲罰機制與管理機制聯系在一起,同時直接將兩個總分與教師的績效聯系起來,以推動教師的進步。通過建立獎懲機制和管理機制,充分激發了教師的教育積極性,教師在提高教育效能方面也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的優勢項目。學校要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也為學生適應社會積累必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麗,胡楠楠,滕飛.高職醫學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探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8):89-91.
[2]黃兆牛.中高職銜接一體化的實訓基地建設探討[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5(2):57-60.
[3]陳年.淺談職業院校“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5(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