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要:社會的進步為人們開辟了全新的文化生活道路,物質生活開始向精神生活轉變,群眾文化建設也逐漸被廣泛關注。中華民族文化積累沉淀了數千年而經久不衰,除了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內涵價值深遠外,還源于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共通性、統一性。在任何時期,發展文化都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一部分,只有完成文化體系的建設,群眾的精神思想才會富足。本文對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的理論展開研究,對群眾文化未來的發展道路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發展;繁榮;群眾文化;理論研究
一、前言
文化在人們生活中存在的意義是非凡的、無與倫比的,它能滿足群眾生活對于思想、情感的基本需求,讓群眾的生活充滿快樂、有價值。社會上關于教育、關于娛樂生活的課題討論,都是在深入探討群眾文化這一民生問題,只有群眾文化獲得了傳承、普及、推廣,才能讓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發展得更穩固、更全面。
二、群眾文化的理論概述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具有民主性、地域性、廣泛性特征,因此它的文化內容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多面的。
(一)群眾文化的民主性
群眾文化是服務于群眾的,群眾是開展文化活動的主體,所以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要受益群體,也是主要承擔群體。因為活動需要資金運營,所以通常情況下,民眾會自發的組織開展活動,這些活動以民眾訴求為主,與民眾業余生活緊密結合。群眾文化民主性的一大特點在于,民眾對于群眾文化的主導性地位是絕對的,它不會因為地域、經濟、空間而改變,或受到影響,活動開展的原動力完全取之于民眾、用之于民眾。現代社會,人們開始慢慢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群眾文化能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讓群眾能以文化為載體,跟隨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生活、去參與活動。
(二)群眾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是根深蒂固的,任何民族都有著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為群眾文化來自基層,所以不可避免也會帶有“地域烙印”。如:東北的扭秧歌、二人轉,它帶有東北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與當地的經濟市場掛鉤,是當地群眾文化的特色。可見,任何一種形式的群眾文化都離不開地區文化的滋養和地方文化機構部門的支持,文化既需要滿足群眾需求,更要貼近群眾生活。
(三)群眾文化的廣泛性
發展與繁榮群眾文化的進程中,文化的共融、共通已經成了一個大的趨勢,人民群眾除了參與地區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外,還可以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參與欣賞其他民族特色文化活動。如:人口的流動會將文化帶到其他地區,影響改變其他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如:年齡、職業、性格、愛好相同的人群,會共同喜歡上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藝術、活動項目;再如:文化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形成的文化素養、風俗習慣改變人們的生活,過年看春晚、圣誕節狂歡、端午賽龍舟等習俗的養成,都是群眾文化廣泛性滲透的表現。當群眾文化廣泛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時,群眾文化的廣泛性應用便會有效發揮,向周圍快速發展、傳播。可以說,群眾文化的廣泛性是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的基礎,也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長久傳承、交流共融的關鍵。
三、發展與繁榮群眾文化的對策研究
從群眾文化的理論概述和特點分析可知,群眾文化對于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多元文化有極強的促進作用,它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基礎平臺,也是我們未來要正確引導的一種生活理念。群眾文化的存在,能為社會發展增添和諧因子,能統一群眾思想、能傳播正能量精神,是全社會發展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夯實社會文明的基礎
文明社會的建立需要穩定的政權、需要健全的法律,而文化社會的建立則需要依賴不斷提升國民素質,憑借群眾力量,綜合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協調發展。社會文明的基礎是人民群眾有富足的生活、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保持良好積極的生活態度,只有完成上述基本要素,群眾才會從物質生活中抽出身來,關注、建設、享受屬于自己的精神生活,選擇學習文化、接受文化、傳播文化。即便是以上先決條件都沒有達到,群眾文化也可以集合地區文化的力量,將某個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推廣、創辦下去,正如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提倡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先富帶動后富”,群眾文化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普及、推廣,以有效夯實社會文明的基礎。
(二)統一文化思想
群眾接受文化服務,從中接受文化熏陶、滿足精神需求,他們在群眾文化中受益,也會通過自身的文化活動思想和行為,改變群眾文化活動的活動形式。比方說,群眾在一起交流文化,各抒己見,他們的文化思想由不統一慢慢變得統一,文化理念由業余慢慢變得專業,在經過討論和學習后,最終形成規范的文化體系。如此一來,群眾文化就會結成一個個文化果實,擁有共同愛好的群眾,因文化結識,把自己對于文化的喜愛、理解和想法表達出來,影響改變著周圍的群眾,讓群眾之間的文化力量逐漸壯大起來。可見,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只是其發展后的必然結果,也是其創造價值、擴大影響的必經之路,對于群眾文化來說,只有被群眾廣泛熟知的文化、只有能帶給群眾統一思想的文化,才能為社會人文建設、和諧發展貢獻力量,其他文化思想與內容都應積極引導、努力改革。
(三)解放開放思想
文化思想的統一雖然是當前文明社會發展的主體面貌,但因為文化要服務于群眾,它帶給群眾的應該是正面、積極的文化影響和改變,而不是文化禁錮,因此,群眾文化要想從“發展”到“繁榮”,還需要解放思想。比方說,近幾年,國家一直提倡的“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群眾文化可以幫助群眾建立、塑造文化主題和文化精神,但不能限制或改變群眾對于文化思想、文化活動的自我見解、自我喜好。文化繁榮下的社會,文化活動必然是百花齊放的、個性張揚的、充滿特色的。相較于城市,鄉村在解放、開放群眾文化思想上還有待發展,如:各級政府應當重視鄉村的文化建設,鼓勵政府參與到鄉村的文化建設中去,打開鄉村居民對于文化生活的眼界,把更多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思想內涵的活動帶到鄉村中,讓鄉村居民感受到文化活動的魅力,并從中獲得快樂。
從這一角度看,統一文化思想和解放開放思想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群眾的文化思想水平是不同的,只有讓各地區群眾的文化思想都得到引領、都慢慢發展,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才能帶動文明社會的整體進步。
(四)發揚民族特色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的信仰、民俗習慣、文化特色皆不相同,如何在多民族基礎上發展群眾文化,一方面要保護民族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要發揚民族特色文化。如:對“非遺文化”進行調研,大力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助力當地經濟建設,支持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產業發展;給予民族文化發展的資源和平臺。又如:對民族文化進行研究,發展文化的同時推動經濟建設,經濟復興能促進民族文化的復興,只有經濟建設起來,民族文化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民族特色文化一直是我國群眾文化的瑰寶,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離不開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四、結論
發展群眾文化應立足于民生,從民生中找到民眾對于群眾文化的想法和需求,將其轉化成為開展群眾文化、推動文化活動的主題精神,群眾才會被群眾文化吸引,轉而去積極推廣群眾文化。總而言之,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的過程便是文明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也是國民素質整體提高和進步的過程,它之于我國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華.關于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的理論探討[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100-101.
[2]李雅卿.淺談群眾文化活動如何走向市場[J].才智,2015(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