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奇星 楊心怡
摘要:我國發展至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美育的培養,國內部分高校的開設了陶藝專業,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大學生的需求。應當適時積極進行陶藝教育改革與課程創新,以契合時代對陶藝類人才的需求。本文將闡述和討論陶藝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在高等教育發展轉型的新時期,探索改革新時期陶藝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時代;陶藝教學;改革
一、國內外陶藝教學概述
中央美術學院的陶藝方向隸屬于雕塑系,主要培養學生認識和表現陶瓷這一元素的能力,加以空間感、體量感和結構感的訓練,著重引導學生學習新觀念、新思想,學會思考,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學習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陶藝教學中,并不局限于某一陶瓷產區的工藝研究,而是將全國的,各個地區的陶瓷工藝進行學習和研究,便于學生們借鑒吸收和掌握學習。中國美術學院,在注重觀念表達和形式探索的同時利用實用類技術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純藝術類的表現形式,運用到陶藝教學中,強調在傳統中進行創新。景德鎮陶瓷大學利用景德鎮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陶藝、陶瓷工藝和材料、窯爐燒制保持優勢,培養了許多陶藝人才。
韓國的陶藝教學形式較為開放,除了陶瓷專業理論與技能課程外,基本上是以課題討論,訪問藝術家工作室,專業實踐的形式教學。陶藝教育的宗旨都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目的,這樣的教育體系能讓學生與當今的時代發展更好的銜接,有利于大學生的就業。美國高校的陶藝教育在藝術理論上以全球各地藝術形式為理論研究對象,強調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使大學生掌握各種設備的性能和結構,要求學生熟練實踐操作上的技能。強調主體意識借助泥土與火表現自己在審美情緒,通過富有生活情趣的主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訓練學生對形體創造力的,事物觀察力,空間想象力的能力。
二、中外陶藝教育的差異
中國陶藝教育重點傾向于學術性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藝術教育培養的人才與工業人才的培養不同,在教學上沒有統一的答案和目標,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的灌輸并不能產生好的作品,相反越多的標準程式越會扼殺好的作品呈現;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設置了課程的目標,所以使學生在創作中都受到了一種解讀性的思維支配,這種教學方式,特別容易產生思維惰性。教師在教學中,面對所有同學會采取一種普遍而實用的藝術思維和技巧,而學生也因為這種教學方式而失去了獨立自我的思維空間和藝術表現,所以會出現某一位老師帶的全班的學生完成的作品風格,都與這位老師的作品風格有著相似和雷同。學生在教學中出現這樣的問題,在陶藝教學中是顯而易見的,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失去了獨立性,陷入了尋找標準答案的怪圈。相比韓國和美國的大學陶藝教育,都是側重的是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以學生想法為主,不會強加個人的思維和標準給學生。只在作品制作實踐上指導學生如何完成自己的作品,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作品雖然稀奇古怪,但是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陶藝教學改革思考
教學制度如何深入改革,關鍵是探討以人為本還是以制度為本的問題,找出桎梏學生發展的制度,促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做到解放思想沖破傳統教學觀念,擯棄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思維模式,以下本人從幾個方面談如何進行陶藝教學改革。
(一)試行校企合作進行“雙師制”教學。高校藝術教育一大的不足是教育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學生畢業后無法從容地面對社會就業需求,不了解社會現實的發展狀況,在學校有時間的情況下沒有充分的利用時間找到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除了高校教師教學以外,高校還需要從社會上聘請藝術名家來校指導課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著名陶藝家和業界資深人員傳授先進的專業理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動態和需求,從而更好地與行業對接,從容地面對就業問題 。
(二)提高大學生學習陶藝的興趣。高校要改變現有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原創思維,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成長。多安排大學生進行課題討論,改變學生不主動思考和學習的局面,陶藝教育的宗旨都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目的,這樣的教育體系才能讓學生與當今的時代發展更好的銜接,有利于大學生的就業。
(三)實行更加開放的陶瓷工作室政策。由于教學管理制度的約束,學生在教學資源使用上,無法自由地使用各種教學儀器設備,制度成了阻礙學生進步的桎梏。大部分陶藝生讀完四年后甚至不會獨立使用電窯、氣窯等設備,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無法獨當一面,而不得不選擇其他就業出路。所以教學需要更加人性化,讓學生充分使用教學資源,使學生能獨立完成實踐環節,具備較強的造型能力,熟悉和掌握陶瓷工藝的基本流程、裝飾手法,掌握陶瓷釉料的配置方法,掌握陶瓷燒成的基本原理,在燒制過程中的氣氛,同時在藝術修養上和審美能力上都有較高的知識水平,逐漸成為一名熟練型的陶瓷技師乃至創作型的陶藝家。
作者簡介: 馮奇星(1983.1-),漢族,湖南省岳陽市,碩士,助理實驗師,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方向為陶藝教育;楊心怡,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