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作為一件中國傳統樂器,自劉天華改革之后發展迅猛。當前,二胡藝術發展之勢已進入正軌,但在二胡教學上仍有提升和不斷完善的空間。文章結合筆者的學習以及教學經驗,對二胡教學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二胡;二胡教學;教學方法
二胡藝術在20世紀劉天華革新之后發展迅猛,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大力推動了二胡藝術的前進步伐。當前,二胡藝術發展之勢已進入正軌,全國十一大音樂專業院校都設立了二胡演奏專業,二胡藝術朝著系統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的方向發展。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學生身份學習,后從2007年起至今十余年的音樂院校任教經歷,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身份的交集點對二胡教學的一些要素引發思考。文章擬從以下幾點進行論述。
一、關于較為抽象的肢體協調運動
二胡教學區別于應試教育,雖然有著不斷完善的教學系統,但有時仍然無法避免碎片化的信息。它是一種全身肢體的協調性運動,局部的動作有章法可尋,但整體的協調合作又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即便學生已經掌握了某個單項技能,仍然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碎片式的提示,以保證其他必要技能不影響單個技能的發揮,促進整體運動的協調。
有些演奏者的左右雙手技法都單獨練習得很完善,但合在一起常常出問題。例如筆者在演奏胡志平創作的二胡曲 《秋詞》《月的悲吟》時,右手弓子僅用弓毛擦雙弦演奏雙音,常常單獨練習右手時能夠拉出雙音,但加上左手完整演奏時經常出現雙音消失或不明顯的情況。胡志平的雙音演奏是他獨到的演奏技法,不同于傳統形式上人們熟知的弓毛和弓桿同時擦弦的雙音演奏法,它是將弓子繃緊、側立,僅使用弓毛的兩個側面擦弦奏出雙音,使奏出的雙音音色統一、柔和。在這種技法要求下,要拉出雙音已經實屬不易。加入左手后出現問題的原因不是因為左手技法有問題,而是肢體的協調性有偏差,解決這種問題往往需要大量的練習去尋找左右手乃至整個身體協調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通過某種“套路”能夠解釋清楚的,是較為抽象的。筆者曾經單獨練習掌握了雙手技法后,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摸索這種“感覺”。因此,二胡演奏既要有“套路”,又不能完全死守“套路”。
二、教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中十分重要
從學生的角度看,對自己做不到的疑惑往往有兩點。其一,是能力不足,技法空缺;其二,是對某種技法的疑惑和不信任,大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有這種心理。而示范的作用,不僅僅是彌補他的能力不足和技法空缺,更重要的是心理暗示,某種技法是可行的。
例如,在教一個附小啟蒙階段的學生習琴時,要對他的右手運弓發音,左手按弦取音,以及揉弦、換把等技法進行不斷的示范。這種示范的本質是填補學生在演奏技法上的空白,而大多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路徑并非著重于理論灌輸,而恰恰傾向于模仿。
而對附中和本科學生的教學過程當中,筆者則發現這種現象:當某一首曲目出現大量音準問題時,要求他多練音階;出現揉弦問題時,要求單獨連揉弦……這種教學方式的目的本質是讓學生在實踐環節出現差錯時,回歸到理論層面的修習,注重基本功的熟悉。有趣的是,學生自己似乎也知道這些道理,但往往卻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究其根本,學生在心理層面的排斥是核心問題。對待這類問題,照本宣科的“言傳”不如親力親為的“身教”。
三、不可忽視音樂素養的積累
二胡演奏的技法要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去維持和提高,這是一個長久和不間斷的過程,需要有扎實的基礎和耐心。由此可見,對于習琴來說,擁有扎實的基礎,門檻是比較高的。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對不同風格的曲調加以了解,這里的門檻則相對較低。除非精細深入地掌握某種地域性音樂風格需要長時間的研習,大部分的音樂曲調風格是可以通過短時間的專注學習而找到規律的。
有些學生在附中時期就能熟練地演奏一些現代創作的高難度曲目,但當他們上到本科時期,卻拉不好《河南小曲》這種技術難度不大的風格性樂曲。《河南小曲》是劉明源先生創作的一首具有典型河南風格的二胡曲,這首樂曲的演奏核心絕不僅限于右手不同的運弓方法和左手滑音、揉弦、滑揉等技巧。演奏者對河南地方戲曲音樂的了解和掌握、對河南方言的學習,都是演奏能力提高的途徑。同理,還有胡志平教授創作的二胡曲《月的悲吟》,其中的演奏技法當然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而對廣東音樂的研習了解也不可或缺。
二胡演奏中的技術練習和素養積累是兩個并聯的要素,單純的重視技術的練習是不可取的,那樣的演奏通常是“沒有靈魂的音樂”。
二胡藝術發展的步伐是與時俱進的,而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教育。宗白華先生三十年前曾說:“歷史上每向前一步的發展,往往伴隨著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這個道理如今仍然適用于二胡教學。現今時代,科學的二胡教學法逐漸大眾化,在這廣泛的普及面下,更需要我們二胡教學工作者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引發思索。
參考文獻:
[1]史改麗.探析提高二胡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J].戲劇之家,2019(19):197.
[2]于佳.高校二胡教育教學中的文化價值探討[J].戲劇之家,2015(21):76.
作者簡介:白丹,武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