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河戲又名彈腔大戲,俗名“星子大戲”,據史料記載和縣保文物單位(蛟塘鐵門程氏祠堂)印證,西河戲起源于清雍正年間,形成于清咸豐年間,流行于江西北部的廬山、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市。因其產生地廬山市(原星子縣)地處贛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戲”。西河戲是江西唯一的只唱皮黃的彈腔,為研究江西乃及中國的戲曲形態與演變,提供了活的歷史資料。2011年5月23日,西河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西河戲;保護;發展;探究
一、西河戲現狀
現在的西河戲,固然有質地優良、本地觀眾基礎深厚、通俗易懂、便于傳唱等優點,但也存在劇情老套、程式僵硬、做功粗糙、唱腔果板等缺點。
(一)所唱的劇目大多劇情平淡松散,而且拖沓冗長,版本眾多,容易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
(二)演員的表演程式老套僵化,給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感覺。
(三)有些戲只有古代生活的風格,卻沒有融進現代生活的元素,讓人感到久遠而陌生,沒有生活的貼切感,觀眾找不到感覺。
(四)演員未經專業培訓,唱功千差萬別,做功隨心所欲。
(五)缺少相應的服裝、道具、布景、燈光、音響等包裝,觀眾得不到盡美的享受。
(六)缺少給人以無窮回味的經典劇目和膾炙人口的折子及唱段精品,難以吸引或留住觀眾眼球。
(七)沒有足夠的專業團隊去精益求精,群眾自娛自樂形式的演出難免出現劇本的隨意修改,該唱難唱的不唱,該做難做的不做等現象,缺乏對藝術嚴肅性的遵循。久而久之,西河戲的精髓將會在鑼鼓喧天中被逐漸遺忘。由此可見,古老的西河戲不經發展,不做一番精心的打造,將會逐步被現代的高度文明擯棄,牽強的保護只怕難續西河戲的文化藝術生命。
(八)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次,省級傳承人2人次,市級傳承人19人次,縣級傳承人26人次。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從業人員技術荒疏,青黃不接;傳統技藝聲譽遭到損害,傳承、發展亦大受影響,急需加以扶持和保護。
二、如何去保護發展西河戲
西河戲不僅是一個質地優良、值得傳承保護的劇種,而且是一個包容性大、可望性強、適合大眾口味的具有廣闊開發前景的劇種。多年來,許多省內外戲劇界、音樂界、新聞界的專家學者對西河戲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原江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趙小元高度評價了西河戲表演藝術,并殷切期望不久的將來出省出國;原江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熊緯風趣地說要自帶干糧棉被來廬山市住幾個月,體驗西河戲的優美聲腔。的確,西河戲的聲腔優美動聽,念唱做打獨具特色,有些方面可與國粹京劇相媲美。如此優秀的劇種正逢國家文化自信的大好時機,可謂百年難遇。為此,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機遇,扣緊時日,分秒必爭;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地做好以下保護發展工作:
(一)全面挖掘整理西河戲資料。市美術館、文化館對西河戲有關資料進行過專門搜集,涉及各個方面,但因人力財力等原因,資料并不全面,就聲腔一個方面而言,就缺乏完整系統的錄音資料,表演的影像資料也是東麟半爪,且傳承劇目有300余部,其收藏也多在民間。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做好全面搜集整理工作,使其全部成為書面資料或影像資料,對有些活資料,也要對號入座地落實到具體傳承人身上,尤其是對那些即將失傳的技藝,更要及時搶救挖掘,這不僅是保護西河戲的需要,也是發展西河戲的必不可少的前期性工作。
(二)成立西河戲傳承發展工作的專業班子。根據西河戲傳承發展工作的特點,需要建立一支過渡性的由文字、聲腔、器樂、影像人才組成的專業藝術班子,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展日常性的劇目整理、藝術搜救搜集、人才培訓排練等工作。
(三)加大力度,多籌建專業劇團。有了這些劇團;城鄉西河戲演出的常態化就有了保障,人才培訓排練和藝術研究就有了穩固的基地,發展西河戲就有了專門團隊,沒有這些專業團隊,西河戲的發展工作就沒有一個實質性的平臺,各種發展設想就落不到實處。
(四)在城鄉人口居住較為密集的地方建設西河戲劇院,供劇團辦公及西河戲傳習、排練、展演。劇院建設資金可通過民間融資模式解決,政府只需劃撥土地。
(五)參照其他戲種的做法,挑選一批有一定西河戲基礎和文化基礎的青年送戲劇學校深造,并在本市中小學校開辦西河戲藝術少年班,以推進西河戲演出水平逐步專業化,確保西河戲藝術薪火相傳。
(六)開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研修班,分期分批對西河戲從業藝人及部分票友貫徹提純、改良、提高的發展要求,逐步規范行業行為,提高演出水平。
(七)以嚴謹認真的態度,按照志書體例要求,編纂廬山市《西河戲志》,使之成為一部能客觀、真實、準確,并盡最大可能較全面地反映西河戲這一傳統劇種的歷史和現實及技藝特色的優良志書,使西河戲技藝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能保持其獨特的傳統風格和技藝魅力在人民群眾中得以廣泛、長期流傳和發展。
以上是個人就西河戲保護發展的一些想法,通過調查研究與工作實踐,充分認識到,西河戲只有發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再歷百年而不衰:西河戲只有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地方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群眾,才能起到為地方經濟發展推波助瀾之效應。
參考文獻:
[1]汪冰妤.星子西河戲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5.
[2]李金玲.西河戲:古韻期待新聲——淺析星子西河戲的保護與傳承[J].大眾文藝,2010(04):197+211.
作者簡介:陳艷林,廬山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