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
摘要:音樂教育致力于以音樂的形式輸出與感染,力求令受教育者明白其中的美與創作思維,使得學生能夠發展全面,對其未來發展起著良好的促進的作用。本文以音樂教育為立足點,淺析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如何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音樂文化;素質;培養;意義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主張個性與獨立的社會,同時也是需要集體榮譽感,注重交流的平臺。音樂教育因其獨特性,能很好地將自然與社會銜接起來,通過各種各樣的音樂實踐,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能使學生產生健康的人格與三觀,為其走入社會面對未來困境有更積極的應變能力。因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不經感慨過去對音樂教育的忽視,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重視,音樂教育的地位與以往有了很大的突變,但在少數地區,音樂教育仍然比較落后。盡管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使國家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只有科學的進步并不足以說明一個國家的強大,只有國家軟實力的齊頭并進才能真正強盛一個國家,所以,重視音樂教育,并且運用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當今在教育中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音樂文化素質培養的內涵
音樂素養,從字面上的意義上來看指的就是音樂具備的修養和音樂的文化素質,音樂是獨立的一門學科,是音樂的基礎必修課,而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的綜合素質教育,它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方面的。在我國的音樂教育學院中,音樂素養是入學必考和入校必修的科目。與此同時也是目前器樂考級必須配套的音樂理論基礎。音樂素養是培養音樂教育的學生的音樂素質全面提升的重要科目。生活與音樂相輔相成,音樂教育中不單單是教會學生了解音樂美,同時的還要發現自然生活美,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創造力,激發出音樂教育在全面素質教育與未來發展中的作用。正如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鼓勵發揮學生的獨特性,培養多方面的人才,音樂教育無疑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
音樂教育的直接作用是提升道德素質,例如思想修養,品德修養等。關于道德素質教育,如果沒有主觀情感作為奠基石,那么就只能是空談。音樂教育是德育的主觀情感誘因,音樂教育會潛移默化地體現在德育中,提升受教者的道德素質。 而音樂文化素養的學習正是為了促進受教者對專業科目的學習,全面提高綜合音樂素質,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培養創造力。
二、音樂文化素質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意義
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與國情息息相關,在計劃經濟體制時代,音樂教育保守且不符合教育規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世界各國先進思想的引進,國人思想與音樂教育思想不斷變化,無論是學術還是藝術都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況。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陳舊的觀念與落后的思想會直接阻撓音樂教育的發展,對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對于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音樂作為一種美妙的語言,其動聽的旋律,能愉悅人們的身心,給人真善美的體驗。積極的音樂教育能令受教育者產生正確的審美角度。與此同時,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能培養學生產生健全的人格與積極樂觀的性格。正面積極的音樂可以陶冶受眾的情操,音樂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審美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為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才,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與素質培養進行研究和探討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音樂教育對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
藝術里面,音樂最能表達主觀意志和情感,無論是悲傷或是快樂,均能以音樂的形式獲得體現。正面積極的音樂能直接帶動人的主觀情緒,一旦與人的情緒或是心靈產生共鳴,便會使人滋生對人生美好的期盼與渴求,對人生中遇到的一切事物或者是困難都能報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充滿這奮斗的激情與勇氣。
音樂能直接開發智力。智力的構成是由注意力、協調力、想象力、思維力等組合的認識能力,而毫無疑問的是音樂教育能在此方面有正面的影響,在傾聽音樂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受到藝術的心靈洗禮,音樂令人產生遐想和想象,具有啟迪人們創作力的作用,能直接或間接的推動注意力、協調力、想象力和思維力這幾個構成智力的要素的產生,從而完善和提高智力品質。
由此可見,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不可缺少,音樂教育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啟蒙,能直接有效的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思想。“讓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這是音樂教育不變的初衷所在,音樂教育可令受教者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五美在國家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意味著音樂教育必不可少。
(二)間接作用
積極健康的音樂具有豐富感染力,可培養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可直接培養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甚至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我們國家的國歌用義憤填膺的基調,鏗鏘有力地唱出了每一位戰士的壯志雄心,每一個音符都填滿了力量與勇敢,讓人不懼炮火只為上陣殺敵保家衛國,這種革命精神與英雄主義的曲子蘊含了崇高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著國家不懼危難,歷經千難萬險,終拼搏出了如今繁華和諧的社會。
顯而易見,音樂教育可以潛移默化的使得受教者產生共鳴,能陶冶情操,使得受教者產生情緒共振,致使受教者的思想素質進一步得到升級。
四、音樂教育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一)音樂教育模式的改革
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模式。 學校教育中音樂教育毫無疑問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能促進素質教育的完善。
素質教育是為了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鼓勵發揮學生的獨特性,培養多方面的人才,音樂教育無疑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素質教育下,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音樂教育的組成,要使得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那么勢必要深化音樂教育,使其成為培養合格優秀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措施
音樂教育并不以培養音樂大師為目的,而是為了發揮音樂正面積極的作用,促進學生智力與人格健康的發展,使學生成為擁有自己獨特鮮明個性的符合社會發展的人。 那么,在音樂教育中如何推廣素質教育模式呢?
第一,發揮音樂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實踐活動能迅速地協調身心的發展,而音樂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智力提升,樹立正確三觀,團隊集體意識等,能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發展,多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二,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校內外的音樂活動為學生適應社會加強溝通能力塑造了良好的平臺。
第三,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欣賞的形象性、情感性特征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各種聯想、想象。享受音樂的途中,學生可從中獲取積極向上的情緒。
第四,施教者要重視受教者的獨立性。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處于一種平等的、和諧的、融洽的狀態,這種教育環境便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建立平等的師生互動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只是進行簡單的知識灌輸和傳授,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創造和參與,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當今社會,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要積極探索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規律,抓住機遇,高度重視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育濤.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及其建議[J].亞太教育,2015(22):64-65.
[2]武艷.音樂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27(03):78-79.
[3]龐卓.音樂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四個功能[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1(Z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