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喬
摘 要: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應意識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影響,重新規劃自身的發展路徑,認清自身的責任與使命。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之間密切相關,商業銀行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二者之間的關系,規避金融風險,提高對普惠金融的重視,承擔起新時代的發展使命。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之下,商業銀行一般會將優化信貸結構、加強風險防控意識作為重要的實施路徑,還要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以實體經濟為服務對象改善服務水平,加大對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扶持力度,著力提升金融供給的時效性,維護實體經濟發展的穩定性,為金融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動力。鑒于此,文章系統地分析了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商業銀行的擔當與實施路徑。
關鍵詞:金融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實施路徑
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早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并在黨的19大政治報告中再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這充分說明了我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在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金融供給側結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其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與供給側改革的最終成果之間密切相關。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商業銀行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承擔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商業銀行應意識到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加快自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近幾年來,商業銀行屢次出現不良貸款的問題,發生概率逐年上升,致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信貸業務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利潤率大幅下跌。為此,商業銀行必須明確在金融供給側結構中的擔當,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扭轉不利的發展局面。
一、商業銀行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使命擔當
(一)關系到實體
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個行業的支持與配合,金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必要的保障。金融領域及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相當密切,不可分割,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搭建全新的生態互融系統,為雙方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在金融領域當中,商業銀行占據核心位置,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與任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必須轉變落后的發展模式,積極、主動地引進先進的理念,實現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主動對接,參與到產業結構升級當中,與產業結構一起做好轉型,發揮自身的利用價值,加快實體經濟的變革速度[1]。
(二)強化風險防控意識
當前,商業銀行正朝向復雜化、多樣化及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復雜化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的機構方面,而數字化及多樣化則在產品及市場中體現。這種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極大地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金融風險并不是完全不可抵抗的,只要做好科學的預防,提高自身的風險抵御能力即可降低金融風險的危害。去產能、去庫存等均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上述作為的影響,信貸資產質量會發生較大的變化,致使失業率短時間內大幅上升,這些都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控能力及風險抵御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眾所周知,新型金融產品具備穩定性較差及信息技術不完善的特征,而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商業銀行一定會面臨更大概率的金融風險。這要求商業銀行著重加強自身的風險防控意識,做好風險管理,維護自身經營與發展的穩定性,提升整體水平。
(三)加大惠普金融的發展力度
商業銀行為了以更好的狀態應對金融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挑戰,做出了諸多努力與嘗試,以農村金融及小微金融為代表的惠普金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統計可得,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占據24.6%的比例,涉農貸款稍低于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據比例為24.2%[2]。通過數據可知,惠普金融領域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商業銀行更應該抓住這一區域機遇,將金融供給側改革作為跳板,加大惠普金融的發展力度,逐步解決惠普金融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擴大其覆蓋率。
二、金融供給側改革中商業銀行的實施路徑
(一)改革信貸結構
全新的發展背景下,小微企業逐步引起了商業銀行的重視,此外,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為此,商業銀行不斷加大對上述二者的扶持力度。這不僅是發展實體經濟的最佳方式,也是加快惠普金融發展速度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現有的信貸結構于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仍舊存在一定的矛盾,無法徹底解決小微企業及“三農”的融資問題。要想改善上述局面,商業銀行必須做好信貸結構的創新與改革,利用信貸結構的優勢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簡單的說,商業銀行為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提供貸款服務前,必須對其進行細致的調研,了解市場發展狀況,尋找投資缺口,明確小微企業及“三農”領域產生投資缺口的原因,補齊短板,在資金上給予小微企業及“三農”領域必要的支持。
(二)遵循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
國家為加快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明確要求金融行業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原則進行發展。至此,商業銀行與實體經濟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2018年,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業獲得的貸款明顯增加,高達15.67萬億元。相對于經濟而言,金融僅能起到輔助及服務的作用。為此,金融行業必須始終遵循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原則,將二者與更加緊密的狀態連接在一起。
首先,新舊動能的轉換是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關鍵環節,因此,在各項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重新配置金融資源,確保現代服務業與其他行業之間進行深度的溝通與合作。以往的民營企業發展空間較小,很難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商業銀行可考慮民營企業的資信狀況及發展空間,給予其適當的支持,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的方式,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生存空間。部分民營企業屬于政策支持型的行業,面對這種類型的企業時,需謹慎發放貸款,提供資金前必須做好細致的調研。而一般性的民營企業要想獲得融資,不可再單純的局限于固有的融資渠道,應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尋找全新的融資途徑。
其次,必須提高對社會公共領域的重視,為其提供適當的金融服務,以教育行業及醫療健康行業為典型的社會公共領域都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建設,面對此類行業時,商業銀行可設定一定的優先級,加大資金上的扶持力度。需要注意的是,養老服務行業和醫療健康行業等與其他行業不同,很少能獲得可觀的收益,甚至會出現虧損問題。即便是盈利較少或出現虧損,商業銀行也不能放棄對社會公共領域提供的金融服務,仍舊需要搭建相應的平臺,以便其進行順利的融資,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為人民謀福利。
(三)金融科技的發展與強化
商業銀行要想達成拓寬金融產品線的目標,必須學會利用金融科技,此外,金融科技的應用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之間有所關聯[3]。只有善于應用金融科技,才能使商業銀行朝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高服務水平,金融科技的惠普價值是其他技術和手段無法比擬的。以往的商業銀行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甚至給銀行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金融科技的出現,正式扭轉了上述局面,為金融行業提供了重要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在批量獲客方面,還是在線智能風控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視的成就,是提高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及水平的方式之一。
總得來說,商業銀行需要通過與科技型企業溝通和合作的方式獲得技術上的支持,利用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優勢細化服務。此外,商業銀行與科技型企業之間為互利互惠的關系,科技型企業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后,商業銀行也可為其提供更加良好的金融服務,營造出互利共贏的局面,應用金融科技的技術成果推動服務重心下沉。商業銀行基層網點應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技術來擴大自身的金融服務范圍,在有效接入普通大眾和小微企業的同時優化金融科技的相關技術,讓創新成為推動金融服務效率提升的根本支撐。
如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商業銀行的作用與日俱增,除實體經濟的資金通融外,商業銀行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也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都會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較為直接的影響。當前,商業銀行的發展面臨諸多現實的困境,突出表現為利潤增長速度下降,不良貸款率逐年上升。受到傳統發展模式及經營理念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建設及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要想做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持,商業銀行應從自身入手加快結構性改革進程,找準著力點,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助力。上文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風險防控意識、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等作為切入點,對商業銀行在金融供給側改革中的擔當及實施路徑進行了分析。
參考文獻:
[1]劉淮金.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探討[J].現代金融,2016(5):6-7.
[2]王曼怡,趙婕伶.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路徑[J].國際經濟合作,2016(9):66-69.
[3]費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路徑[J].現代金融,2018,430(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