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巧
摘 要:在小學階段,班主任通常扮演著多重角色。一般來說,他們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班集體的領航員,有時還負責聆聽學生的心聲,做他們信賴的好朋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極大影響。而在管理過程中,必要的溝通是少不了的。將語言藝術適當運用于班級管理工作中,可以拉近師生距離,促進管理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語言藝術
語言是一門藝術。對于班主任來說,合理地運用語言藝術,可以和學生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讓班級管理的基礎更加穩固。而另一方面,優雅、積極的語言又有著春風化雨般的熏陶效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教育,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知識水平。由此可見,語言藝術的應用意義非凡。但在日常工作中,許多班主任又往往不得其要領。究竟怎么運用語言,才能收獲自己想要的效果呢?本文試著從內容、形式和情感因素三方面出發,探討小學班主任管理的語言藝術。
一、內容通俗易懂,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中心人物。而在小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面對的是一個個朝氣蓬勃、稚嫩純真的孩子。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遠遠不及成年人,既聽不懂深奧的道理,也理解不了太復雜的概念。考慮到這種情況,班主任與小學生溝通時一定要“蹲下來”,它既指身體動作,也包括思想和語言方面,要主動和學生換位思考,從他們的認知水平出發去組織管理語言。換而言之,班主任說的每句話都力求要讓孩子聽得懂。在面向班級交流時,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小學生跟上自己的思維節奏,師生間的交流才會更加順暢。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強調班級規章制度的重要性時,許多教師都會習慣用“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之類的例子來向大家強調,身在班級之中,就要遵守紀律。但以小學生的知識程度,理解這些俗語還有些困難。因此我們不如將語言稍作轉換,變成“班級是我們的第二個家,每個成員都熱愛它、維護它,這個家庭才能和諧團結,給每個人帶來快樂。”學生在贊同之余,也會心生好奇:要怎么才能維護我們的班集體呢?這時我們再趁熱打鐵:“只要我們每個人都遵守班級規則,讓班級秩序越來越好,就是在維護它。”在親切溫和的交流氛圍中,學生信心滿滿,維護好班級秩序的意志愈發堅定,師生的心理距離也在無形中拉近了。
二、形式靈活多樣,探求有效溝通方法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這也就決定了班主任在面對學生時,要秉承著靈活的態度,從學生自身的情況出發,尋找適合他們的交流方法。比如活潑外向的學生,他們的表達欲望強烈,溝通時往往更注意大體而非細節。而內向沉默的學生呢,他們的性格往往敏感而細膩,和教師交談時偶爾會流露出膽怯,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往往沒有那么順利,這時班主任就要抱著耐心和謹慎的態度,緩緩敲開他們的心門。假設一場考試過去后,部分學生產生了成績退步現象,班主任要和大家展開溝通,了解同學們成績退步的原因,同時幫助他們規范個人的學習行為。與外向學生溝通時,我們不妨單刀直入地問:“這次考試感覺如何,是不是成績有些小滑坡呢?”然后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幫他尋找退步原因,指導他改正學習中的小毛病。與內向學生溝通時,則要設法抓住他們的優點,先給予肯定,再針對成績退步的現象進行分析,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例如“這次你的語文成績很亮眼,老師要肯定你的付出。要是咱們能把數學成績也提高一些,班內的排名就上去啦,繼續加油吧!”這樣一來,學生從班主任的語言中收獲的不是批評,而是動力。受到鼓勵后,他們也就有信心接納弱點,正視成績退步的問題了。
三、重視情感作用,給予學生人文關懷
情感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調和劑,更是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借助語言向學生傳遞關懷與愛心,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呵護他們年幼的心靈。譬如天冷的時候,許多孩子都和班主任抱怨:“老師天太冷了,我不想起床,也不想上課。”孩子的思緒天真而爛漫,對于他們來說,這只是和信賴的人分享日常情緒、表達自我,并非真的懶惰。作為班主任,當然不能斬釘截鐵地說“必須來上學”“不能偷懶”,而是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用溫和的語言進行勸慰,例如“我們都一樣,老師也有天冷不想起床的時候。可是想到要給大家上課,教給你們新的知識,就鼓起勇氣來了。希望你也能鼓起勇氣,按時到校上課。咱們一起克服困難,好不好?”學生聽了這樣的話語,不但會更加信賴班主任,還會努力踐行“契約”,每日準時到校。情感的融入,不僅能將班集體變成積極向上的團隊,同時也能促進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實。
良言一句三冬暖。良好的語言藝術不僅有利于展示班主任的個人魅力,更能推動班級管理工作的實施。在新時期的小學教育中,希望班主任都能汲取先進經驗,用有效的語言做有效的管理工作,讓孩子們的身心得到更有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仲奎.探究小學班主任管理的語言藝術[J].教育,2018(11).
[2]王丹丹.試論小學班主任管理的語言藝術[J].中國校外教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