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梅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 貴州 貴陽 551416)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增加,廣場舞以其豐富多彩、簡單易學、有益健康等特點深受群眾喜愛。因不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國內很多城市和村鎮都掀起了廣場舞的熱潮。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鼓勵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發展特色體育產業,大力支持發展健身休閑項目[1]。自此,國家對廣場舞開始大力規范與推廣。目前,一些中小學校已經開展了廣場舞的課堂教學及相關活動;湯珍[2]、管力[3]、張猛[4]等學者相繼開展了廣場舞引入高校專業體育課堂及公共體育課堂的調研及對策研究。我們嘗試對貴州職業類高校開展相關調查,并對廣場舞引入該類院校公共體育課堂進行可行性分析。
此次主要對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高等幼兒師范專科學院、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及普通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教師群體收回有效問卷80份,學生群體收回有效問卷499份。
1.教師基本信息
體育教師男性64人,女性16人;30歲以下的61人,31-40歲的16人,50歲以上教師3人。專業方向(圖1),以球類為主,占60%;形體類、健美操占18.7%,主要為女性教師,該方向占女性教師群體的69.8%,僅占男性教師群體的6.3%。
2.教師對廣場舞的認知及態度
(1)大多教師對廣場舞的認識不充分,女性要稍好于男性(圖2)。對其很了解的僅占2.5%,比較了解的有16.3%,一般的占43.8%,不太了解及不了解的占37.5%,其中比較了解以上程度的男性占12.5%,女性為43.8%。認為廣場舞與健美操差別很大的占23.8%,有較大差別的占28.8%,有點差別或沒有差別的占47.5%。37.5%的教師認為廣場舞適合50歲以上人群,認為任何年齡階段都適合的占40%。

圖1

圖2

圖3

圖4
(2)大多數教師參與廣場舞的程度不高。喜歡廣場舞的教師占10%,經常跳廣場舞的僅有1.3%,不喜歡廣場舞的占33.8%,從不跳的占76.3%。從性別上看,喜歡及參與跳廣場舞的女性要多于男性。
3.廣場舞開設情況
開設廣場舞相關課程的高校較少。調查顯示,學校公共體育課程開設的項目主要以球類、田徑為主,其次為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分別占52.5%、25%,廣場舞最少,占10%(圖3)。
4.廣場舞引入課堂的關鍵因素及其可行性

圖5

圖6
廣場舞能否進入體育課堂,其關鍵因素(圖4),廣大教師認為主要是“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及“學校對廣場舞的興趣”,其次是“學校重視程度”“是否有專業的廣場舞教師”“專業的廣場舞教材”等。針對“廣場舞引入課堂是否合適”這一問題,認為非常合適或比較合適的教師有27.5%,合適的占37.5%,不太合適和不合適的占35%;性別上,女性教師態度更為積極,認為比較合適程度以上的比男性高20%;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教師要比其他年齡段的更贊成廣場舞引進課堂。可見,大多教師認為廣場舞適合引入公共體育課堂。
1.學生業余生活及運動興趣
調查對象中學生女性298人、男性201人。學生業余生活,主要是以手機上網、打游戲為主,分別占77.2%、47.5%,體育運動最少,占39.2%。運動興趣(圖5),球類運功最受學生歡迎;相比男性同學,女性學生對健美操、瑜伽等形體類運動更感興趣。
2.學生對廣場舞的認知及態度
(1)學生對廣場舞的了解及參與度不高。學生認為了解廣場舞的占14.8%,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的占36.5%;喜歡廣場舞的有12%,經常跳廣場舞的占2.8%,偶爾跳的占21.4%,不喜歡的占37.7%,從未跳過的占75.8%;以上喜歡或跳廣場舞的女性同學要高于男性。口頭調查發現,實際上很多學生對廣場舞的套路及其特點不了解,特別是對廣場舞持排斥態度的學生,其印象還停留在廣場舞制造噪音及中老年婦女群體等等映像,較多學生還認為廣場舞舞姿不美觀。
(2)學生對廣場舞課程有較好的接受度,尤以女性學生的態度更為積極(圖6)。31.5%的同學非常愿意學校體育課開設廣場舞課程,31.7%的同學則持中立的態度,有36.9%的同學認為無所謂;24.3%的同學表示一定會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46.9%的表示可能會參加,表示不想參加的有28.9%。性別上,女性同學較男性更樂意接受廣場舞學習。
3.學生參與廣場舞的原因與動機
“參與廣場舞活動的主要動機”,認為可以健身強體、緩解心理壓力、健美減肥的最多,分別占61.7%、52.5%、47.8%,其次是培養終身體育愛好和社會交往,分別占32.9%和28.9%。“參與廣場舞活動的直接原因”,更多同學認為廣場舞動作簡單易學、音樂節奏感強,陶冶情操、練習場地不受限制等。
1.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等正式向社會發布最新組織創編的12套廣場舞備選推廣套路,這些套路適合不同的年齡階段。同時,還發布了智能廣場舞場設備系統,有效解決了噪音問題。可見,國家對廣場舞規范及推廣的政策導向是積極的。
2.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廣場舞是一項有氧集體運動,與球類、健美操運動相比,其動作安全、簡單易學、節奏感強、不受場地、時間、器材的限制,不僅可以陶冶情操、緩解壓力、釋放情緒、健身健美,而且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社會交際,豐富課外生活。廣場舞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3.師生對廣場舞具有較高的接受度
隨著行政部門對廣場舞的規范及推廣,廣場舞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調查顯示,有65%的教師認為廣場舞適合引入公共體育課堂,有70%以上的同學表示愿意或可能會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尤其是女性教師和學生。在口頭采訪中,通過與師生交流及展示廣場舞相關視頻,大多教師和學生對廣場舞的興趣愈加濃厚,對相關課程抱有很大期待。
4.高校具備開設廣場舞課程的能力
廣場舞動作簡單易學,學校的教師以年輕教師為主,這些教師相對容易掌握廣場舞動作、完成教學任務,特別是大多學校形體類、健美操教師占比近20%,所以無需引進新師資。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操課及其他方向教師也愿意嘗試廣場舞教學。
1.學校缺少廣場舞學習的人文環境
教師方面,大多體育教師專業方向為傳統的球類項目,對廣場舞相關內容和價值認識不足,存在一定的偏見。比如有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廣場舞是50歲以上人的運動,較多學校暫時并未開設相關課程或者有開設相關課程的意向。學生方面,廣場舞競技性不強,喜歡傳統球類運動的較多;課下以手機娛樂、打游戲為主,參與體育活動積極性不是很高;認為廣場舞舞姿缺少美感,對廣場舞還持有一定的負面態度。
2.廣場舞帶有一定的性別傾向
廣場舞來自民間,其鍛煉者多為中老年婦女,給大眾留下了廣場舞是中老年婦女運動的印象,實際調查也顯示女性師生對廣場舞的接受參與度要高于男性。
針對以上廣場舞推廣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大力宣傳,提高對廣場舞健身價值的認識,消除群體對廣場舞的年齡性別偏見。
二是及時培訓,嘗試創新制定相關課程方案。教育部門及相關高校應及時組織相關教師參加廣場健身操舞的學習培訓,并制定適合高職學生年齡特點和男女生零基礎的校本操舞課程標準,讓廣場舞能夠吸引廣大同學。
三是開展廣場舞相關的競賽活動。目前各個級別的廣場舞比賽,很多高校常常是臨時選擇帶隊教師及學生參與,水平參差不齊。實際上,在開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高校自身內部也可以舉行相關競賽活動,提高師生學習廣場舞的熱情,同時為更高的賽事練好兵。
四是可以作為豐富“校園跑步APP”的一項活動。為提高學生素質,大多高校推出校園跑步APP活動,我們也可以將廣場舞納入其中,作為學生體育鍛煉的一種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