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駐村幫扶 ? 存在問題 ? 策略
一、駐村幫扶工作的發展
由于建國初年為發展城市經濟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滯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前,農村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為此,黨和國家將“村”作為扶貧工作開展的首要對象,針對農村經濟停滯不前的狀況開展了一系列反貧困的工作,目前工作的開展已經經歷了大規模貧困緩解、區域反貧困、八七扶貧攻堅、整村反貧困和集中連片地區反貧困五個發展時期。對于貧困村尤其是貧困村中的貧困人口實施扶貧工作也成為了國家扶貧政策開展的重點。
改革開放初期,政府的扶貧政策與經濟開發主要實施對象主要是由縣一級為工作單位。隨后實施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及1994年的“八七”貧困政策,在縣一級經濟有所發展的情況下,國家開始將政策實施對象重點轉向了農村,并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以期在均衡城鄉發展,帶動農村走向脫貧致富之路,許多扶貧政策都已經進一步落實到了村一級。政策在落實到村一級層面時更細節化,更具體化,但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湘西的過程中,提出了“精準扶貧”戰略,隨后全國各地開始開展相應的工作,截止今日,已有12.8萬個貧困村開始了“精準扶貧”戰略,并且逐步開展了“駐村幫扶”工作。
二、駐村幫扶工作及管理中的存在問題
上述所言,“駐村幫扶”工作已逐步開展,但在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一)制度建設不完備
1.省級制度建設不完備。中國地大物博,各省情況不同,目前各省仍是根據中央制定的統一政策實施駐村幫扶政策,仍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完善政策細節。例如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各省尚未制定統一的扶貧制度、尚未統一管理扶貧資金、尚未統一培養扶貧干部、尚未統一進行駐村扶貧干部的考核。正是因為省一級尚未形成統一的制度細節,導致地方在實施上只能隨機而動,不具規范性。
2.地級市制度出臺不明確。地級市作為駐村幫扶工作開展的中間環節,當地政府根據自身地級市的特色,也進行了一些工作的統籌,例如對于扶貧資金的統籌分配。但是地級市在扶貧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對于一些細節尚未明確規定,仍沿襲傳統扶貧模式,對于新時期提出的“精準扶貧”工作不到位。
3.基層制度設計不合理。基層組織作為駐村幫扶工作的主要實施機構,在扶貧制度上仍然屬于跟隨省市的腳步,未尋找自身地方特色,對于在扶貧工作開展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難以準確開展,對于個人工作規范制定不合理。
(二)基礎工作不扎實
1.對于幫扶對象定位不準確。自扶貧工作開展后,各縣市開始迅速落實貧困村,各村又開始迅速落實貧困戶,并建立檔案。但由于各地對于扶貧工作開展較為倉促,為了迅速完成上級留下的指標,各地在貧困對象的界定與識別上比較模糊、草率,尚未進行長期的考核,未實現“精準”這一指標。且大多扶貧工作者尚未深入基層,對于提交上來的貧困對象尚未認真考察,導致幫扶對象識別“失準”。
2.駐村工作人員工作過于激進。政府為了進一步迅速落實進一步的扶貧工作,建立了駐村扶貧工作隊,實施“包村制”。但是由于駐村工作人員屬于上級分配的企事業單位和政府工作人員,大多不是本村人員,對于村里的情況不熟悉,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因此在工作過程中較為激進,有時候甚至“適得其反”。
3.基層組織工作實施力度小。目前農村建設日益完善,但是不得不承認許多村仍然存在黨組織建設不完備的情形,相應地,很多工作開展力度不夠,村中許多重大事件仍把持在宗族等傳統勢力中。
(三)統籌機制不合理
扶貧工作的統籌機制分為三個方面,包括規劃、資金、項目。在規劃上,各貧困村存在虛高的情況,未考慮到自己村的實際情況,實施過程則屢遇困境。在資金上,各地區在資金的統籌上存在不到位、不平衡等現象。在項目上,目前各村對于扶貧資金的運用上仍采用傳統形式,沒有落實到適合的項目上。
(四)利益協調不均衡
駐村幫扶工作的開展并非一個簡單的過程,這其中交雜著村莊的各種利益網絡。因此扶貧一大重點、難點在于平衡各種利益。只有協調好各方利益,才能保證扶貧政策地有效實施。換言之,扶貧工作涉及部門繁雜,包括農業、財政、組織、民政等多個部分,要想完成各式部門的工作需求,考量村工作的各個層面,需要駐村幫扶工作了解大量工作細則,客觀上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
(五)科學管理不全面
目前,政府對駐村幫扶工作人員的管理尚不全面。扶貧人員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需要了解農業、財政、組織、民政等各個部門的工作細則,對于工作難免出現懈怠的情況。另外,政府對于扶貧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不規范,管理較為松散。在績效考核方面,重視表面工作、軟件工作較多,相應的考核比重也較大;重視數據考核,要求每年固定減貧指標,給駐村工作組帶來壓力;考核指標設計稍欠合理。
三、駐村幫扶工作及管理的改善策略
(一)核心政策亟需出臺
按照中央關于精準扶貧和駐村扶貧工作的要求,需要在現有《方案》和《意見》的基礎上,出臺核心政策以進一步完善駐村扶貧制度建設。
1.完善駐村幫扶工作人員的工作細則及考核機制,保證工作人員工作真正到位。
2.將扶貧工作中的扶貧資金納入地方財政管理體系,確保任何一筆資金都用到實處,不能影響其他經濟工作的開展。
3.對貧困村的發展進行整合規劃。對于貧困村、貧困戶的扶植不能僅限于發放低保資金,應該發展適合村莊的項目,實施“以工代賑”,讓每個人都能能做到“以勞動換救濟”。
4.重視扶貧工作,實現共同富裕。無論是省級單位、市級單位、縣級單位還是基層組織,都應該重視“精準扶貧”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二)基礎工作必須扎實
在駐村幫扶工作開展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基礎工作,尤其是前期的“精準定位”環節一定要落到實處。工作人員在“識別”貧困村、貧困戶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長期工作,融入實地,做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駐村工作已基本成形,各縣市也要結合駐村工作實際予以適當微調,對弱勢單位增加幫扶力量,并在資金安排、項目安排中予以政策性傾斜,確保駐村工作隊之間的差距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切勿造成扶貧工作過于明顯的傾向性,導致群眾的不滿。
(三)統籌機制必須落實
各地要按照“上級扶持政策不變、單位資金項目管理權限不變、資金來源渠道不變”的要求,對于財政支出中的扶貧資金應該統籌管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職能部門資金為主導,以扶貧部門資金為引導,以其他部門資金為配套,采取源頭整合、統籌安排、合理調劑和集中分配的模式,統籌安排扶貧開發的資金資源,要結合貧困村規劃,統一規劃、統一項目、統一安排、統一實施和統一管理,全面實現扶貧開發項目統籌發展。
(四)利益分配必須平衡各主體
駐村幫扶工作所面向的對象是整個村,屬于一個整體,而在一個村莊中涉及到各股利益主體,因此在工作開展中要實現利益均衡,絕不能因私人原因偏向任何一方,犧牲其他人的利益,這就要求需要做到:
1.加大組織力度。對于各個方向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狀況,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應該在了解現實狀況的基礎上統合各部門意見,統一分配扶貧項目,確保各貧困戶都能享受扶貧政策,貧困村在經濟、文化等全方位脫貧。
2.協調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各方主體,充分考量村與村、村與鎮、村與縣、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關系,明確責任主體,確保工作的有效開展。
(五)管理工作必須完備
駐村扶貧工作設立的初衷在于實現扶貧工作的科學化管理。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面向在于扶貧工作的公開化,實現政務公開,讓工作在“陽光下”開展。要想保證工作透明化,就要做到兩個方面:建立監督機制與實時公開工作信息。各點的駐村幫扶工作可以實時在村務公開欄公開,保障村民了解工作狀態與內容。而監督工作的開展則要設立專門的信息接收平臺,隨時接受村民的反饋與建議,上級政府也應該隨時不定期考核各點工作的情形,保障駐村干部的工作熱情與工作進展,確保駐村幫扶工作落到實處。
四、結語
在扶貧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駐村幫扶工作是工作開展的主要部分。面對駐村幫扶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政府組織及工作人員應該做出相應地調整與改善。只有做好駐村幫扶工作,才能有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實現新時期農村的偉大振興。
參考文獻:
[1]董憲佐.關于“精準扶貧攻堅戰”相關難點及措施的探討[J].經貿實踐,2018,(13):79.
[2]童澤勤.淺析農民科技培訓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7,(18):52-53.
[3]丁寶寅.論精準扶貧背景下駐村幫扶干部的作用[J].智庫時代,2017,(15):65-66.
[4]高滿良.精準扶貧背景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建設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2):213-214.
(作者簡介:張博,本科,助理政工師,單位:河北省易縣醫院人事科,駐村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