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新媒體管理對于維護校園網絡安全,加強校園意識形態建設極為重要。但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定位不清晰、內容建設同質化,因后臺多為學生操作,疏于管理,存在安全隱患和網絡輿情風險。完善新媒體管理制度建設、建設高素質的網絡人才隊伍、完善新媒體信息發布流程和審核,對構建新型宣傳矩陣、做好高校宣傳工作意義重大。
關鍵詞:高校;新媒體管理;意識形態
大學生信息來源多樣,受新媒體影響較大,思想活躍。加強校園新媒體管理,做大做強校園新媒體,對緊急突發情況應對、維護校園網絡安全,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極為重要。
一、高效新媒體管理的背景
(一)高校新媒體管理的理論基礎
2014年,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2016年,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 2018年,在全國宣傳工作會上指出,要 “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 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天津舉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是國家網絡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信息和網絡安全、意識形態、網絡生態等方面的國家頂級戰略和觀點,為加強學校新媒體管理,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理論遵循。
(二)高校新媒體管理的社會條件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9%,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別為85.1%、42.5%。高校青年學生更易接收新事物,學校師生也更喜歡將新媒體作為自己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因網絡的匿名性特征,新媒體的表達更加直接、隨性、情緒化,給學校的師德建設、教學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帶來網絡安全隱患。
校園新媒體從最傳統的圖文到音頻,視頻到H5、微網站和小程序,校園新媒體呈現多樣化的形式。根據騰訊微校所發布的《2019校園新媒體觀察報告》,全國各大高校所持有的公眾號總量已超過45萬個,平均每天查看時長超過半小時的學生占比近七成,大學生對校園新媒體保持較高的關注度。
二、新媒體管理存在的問題
以微博、微信、QQ、抖音等為主的新媒體,因其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過程即時化、傳播內容感性化和輿論生態復雜化的特點,給高校網絡安全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沈陽性侵事件”“廈門潔潔良事件”“山東大學研伴事件”等網絡輿情事件,給學校新媒體管理工作敲響警鐘。
(一)新媒體的影響力和內容建設亟待加強
一是新媒體尚未形成聯動反應的宣傳矩陣。遇到某個宣傳熱點,學校宣傳部、團委、學工部等部門所轄新媒體只形成了小規模的宣傳矩陣,未將學院和社團的新媒體納入宣傳矩陣。在宣傳形式上,以互相轉發為主,缺少創新。
二是發布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高校新媒體平臺多數側重于校園生活、通知公告等信息的發布,對于某個宣傳熱點,在宣傳上學院、宣傳部門、各類學生社團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傳播結構松散,發布的內容單調重復。
三是新媒體定位清晰度欠佳。學校新媒體定位都是服務師生校園生活,在內容的建設上缺少垂直度和針對性,與學生興趣的匹配度不高,校園新媒體的公信力和關注度下滑。學院(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已運營幾年時間,對新媒體內容的把關越來越嚴,在新媒體的發展上越來越求穩,選題上大同小異,缺少活力和亮點,內容上也很難吸引受眾,不利于新媒體的做大做強。
(二)新媒體管理存在安全隱患和網絡輿情風險
一是多數新媒體后臺由學生操作。大多數學院(部門)微信公眾號、微博都是學生負責選題、內容編輯,學生賬號、密碼保護意識相對薄弱。有的社團人數達百余人,指導教師對于掌握賬號、密碼的學生沒有登記備案。去年@山東大學微博被盜號,發布不良信息的輿情,也反映學生掌握賬號、密碼存在安全隱患。
二是多數新媒體未能很好的回應學生訴求。新媒體更側重于學校信息的發布。學生會在自己關注的新媒體后臺表達訴求,但是新媒體后臺缺少專人維護,對于學生訴求未能及時回應。如果學生轉而尋找其他的表達平臺,學生訴求在各種圈群爆發,極易釀成網絡輿情。
三是學校未能清晰掌握各學院、部門微信群和QQ群等隱蔽圈群的情況。每個學校社團數量較多,社團增減變化較大,學院師生中“網絡大V”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即使高校每年進行新媒體的備案管理,但QQ群、微信群、“網絡大V”、社團的基本情況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給學校的摸排檢查管理帶來難度,學校不能完全掌握學院、部門隱蔽性圈群的情況。
四是網絡管理員、網絡評論員隊伍水平參差不齊。網絡管理員隊伍職責劃分不明,兼職網絡管理員是高校網絡管理員的主要群體,并且因工作分工,網絡管理員更換比較頻繁,個別學員(部門)網絡管理員年齡較大,對比較有影響力的高校輿情事件不關注、不了解。各高校尚未建立專門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很多工作人員對各類熱點信息只是瀏覽圍觀,主動參與互動、正面引導的較少。
三、加強和改進新媒體管理的對策
加強高校新媒體的管理,對高校新媒體的有效管控,對于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安全觀和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壓實網絡安全和網絡意識形態責任,完善新媒體管理的制度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補齊制度短板。高校新媒體作為近幾年才出現的新事物,很多高校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不知如何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短板。新媒體信息發布、網絡直播、評論員隊伍建設等方面所涉文件較多,高校應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完善學校網絡安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網絡新聞與工作信息發布相關文件。
2.壓緊壓實新媒體管理責任。重視新媒體“歸口管理”的備案管理、指導教師審核內容,明確網絡管理員職責,做好新媒體的管理工作。明確權責,如有違反文件規定的,切實追究領導責任、管理責任和直接責任人責任。
(二)建設高素質網絡人才隊伍,提高輿情監測水平和網絡輿情應急處理能力。
1.加強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積極引導網上輿論。改變現在網絡評論員只有馬克思學院骨干教師擔任的局面,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高素質、專業化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充分發揮其他專業教師骨干、優秀學生、師生黨員在輿論引導方面的作用。
2.建設高素質的網絡輿情監管隊伍,不斷提高網絡管理員、網絡評論員的技術水平和網絡安全意識。學院(部門)完善校園網絡輿情的制度建設,明確網絡管理員職責。將學院(部門)新媒體的意識形態安全統歸到網絡管理員。充分發揮黨委宣傳部直接指導的學生社團的作用,將學生社團的學生骨干作為輿情監測的兼職人員。同時,加強網絡管理員隊伍和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培訓,將專家授課、網絡評論員交流,校內培訓與外部培訓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網絡管理員在網絡輿情中的監管作用。
3.不斷提高師生的網絡素養水平。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新媒體傳播信息的辨識度,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的社會信息,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加強學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師生的網絡素養。對網絡管理員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教育培訓。
(三)積極開展新媒體的備案管理工作
1.依據“歸口管理”原則,做好新媒體的備案管理工作。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對各學院(部門)的新媒體按照微信、微博、微信群、QQ群的分類進行備案管理,學校團委對校級團學組織的新媒體進行備案管理,各學院(部門)對所轄新媒體和師生“網絡大V”進行備案管理。并由黨委宣傳部對新媒體的備案管理情況進行抽查。
2.對可操作新媒體后臺的學生進行備案管理。因社團學生具有很大的流動性,指導教師需每學期對掌握新媒體賬號、密碼的學生進行備案管理,并盡量減少掌握賬號、密碼的學生人數。在社團的日常管理中,反復強調賬號、密碼保護的重要性。
(四)加強新媒體建設,守好學校網絡意識形態陣地
1.及時回應學生訴求。學生往往會在自己所關注的平臺提出需求,這時新媒體如果因疏于管理,不能及時反饋,會降低學校的信譽度,甚至會影響學校形象。新媒體不僅要做好信息發布,展現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還要及時回應學生訴求,將可能引起網絡輿情的言論消滅在萌芽狀態。
2.完善信息發布流程,信息發布前做好內容導向性審核。新媒體在信息發布前,要認真審核,確保無誤后再發。發布的信息要注明指導教師姓名。發布后,負責學生需對發布信息進行統計,確保發布信息可查。
3.鼓勵新媒體的發展,壯大學校主流意識形態陣地。高校新媒體的發展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加快對短視頻及直播等新媒體形式的研究與運用。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在抖音平臺上吸引了年輕受眾,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課取得較好的效果,鼓勵多種類型的新媒體發展,加強和改進網上正能量宣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校園信息共享、聯動反應的新型宣傳矩陣。
參考文獻
[1]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 《2019校園新媒體觀察報告》http://it.gmw.cn/2019-04/01/content_32704921.htm
作者簡介:孫蘇威(1986—),女,碩士學位,科員,政工師,單位:天津商業大學,研究方向:網絡安全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