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衛新
【摘?要】目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課堂觀念,“把課堂比作高速公路,老師把學生送上高速公路,并在高速公路下一個路口等待學生。”在這樣的路上,教學有了更多的開放性。只有通過教師的點撥,借助原有的知識與技能去判斷鐵銹是鐵還是銹?從而精準解決學生新認知中的困惑。教學的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關鍵詞】伴隨;點撥;豐滿;教學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一名科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理念。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課堂觀念,“把課堂比作高速公路,老師把學生送上高速公路,并在高速公路下一個路口等待學生。”以為這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他們忽略了“高速路”是一個封閉的環境,類似這樣的探究活動目標指向性單一,研究結果唯一,學生在其中只是一種“偽主體”。實際上,學生更需要在這樣的“路上”發現、體驗、經歷、改變。在這樣的路上,教學有了更多的開放性。因學生的年齡、經驗積累等因素限制,開放性的課堂學生需要老師的陪伴與點撥,新科學教育需要科學教師做一個伴隨者與點撥者。
一、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教師伴隨作用
教師“不是拉著羊群朝前走的羊倌”,而應該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伙伴。在科學學習中,教師要事先規劃好學生參與探究的方案,要考慮學生需要的知識鋪墊,要考慮探究活動中各種可能的變化,隨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科學老師必須是學生學習的伴隨者,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共同去思考,共同去經歷,共同獲得探究學習的快樂。
(一)伴隨是適時點撥
比如,我們在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時,學生分組完成做不同形狀實心體的橡皮泥,再制作出不同形狀但能浮于水面的空心形狀橡皮泥。有的組完成順利,有的組卻遇到困難,屢試屢敗。這時,教師讓大家暫停,分別展示下沉與上浮的橡皮泥,尋找它們的不同點。通過比較發現上浮的橡皮泥都有共同的特點,排開水的體積足夠多。制作成功的關鍵在于橡皮泥要皮薄內部大。當學生們發現了這樣的規律后,再讓學生修正自己的制作,可以說是水到渠成。適時的點撥把“橡皮泥能上浮的要點了然于心”,為后續“沉與浮”的探究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伴隨是共同參與
比如,學生在解剖花的結構時,教師可以作為小組的一員,重點參與幾個小組的解剖活動。通過參與活動可以觀察學生的解剖方法是否正確,解剖過程是否合理,解剖技能是否熟練,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在學習使用顯微鏡來觀察生物切片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制作生物切片,共同使用顯微鏡觀察,了解學生對生物切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顯微鏡的使用能力。如果師生的共同活動能觀察到植物表皮微觀世界的奧秘,肯定會給學生帶來驚喜。類似這樣的探究活動,有了老師的共同參與,就會提高活動成功的概率。這樣的伴隨一定能激起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以及對科學學習的美好回憶。
(三)伴隨要拒絕限制
科學教學“要無限相信兒童的潛力”。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伴隨者,教師不能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做出過多的指導與限制,應該多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去設計實驗或活動、完成操作、做好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好伴隨者,觀察學生的思維、認知、操作等各方面活動,搜集課堂目標達成的信息,有效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法,讓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
伴隨式的教學過程,教師始終是探究活動的一員,應該熱情地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以自身的探究熱情影響學生,以自我的智慧來幫助學生,讓學生們在探究活動中逐步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掌握相應的科學技能,養成正確的科學觀念。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教師點撥作用
點撥是最好的伴隨。教學過程中的適時點撥能讓課堂教學峰回路轉,它是學生思維活動遇到困境時拔開烏云的那一縷陽光。受認知基礎等因素的限制,兒童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總會在教學重難點等關鍵環節遇到障礙,需要老師通過精巧點撥,架起思維的橋梁。點撥能突破兒童經驗、認知與思維的限制,去觸摸真理的曙光。
(一)點撥需要換個角度
比如,在教學《“消失”的水》一課時,學生通過第一次對比實驗后發現化纖線、棉線、毛線、塑料線的吸水能力是不一樣的,怎么判斷哪種線的吸水性強?學生們有了不同的看法。這時,老師提出了一個觀點:現在的對比實驗中對四種線是否公平?問題的提出實際是要求學生要注意如何控制實驗中的變量。在討論中學生會發現,這些線的長度、粗細等要素各有不同,材料吸水性對比缺乏公平性。教師提示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對比,讓這些材料比較時處于同一起跑線。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很快想到可以選擇相同的“重量”作為不變量,較好地解決了線的粗細難以控制的問題。統一了四種線的重量后,再來做第二次對比實驗,就很容易發現哪種線的吸水性最強。“粗細、重量、長短”是材料的特點,有時因技術所限難以統一,但研究者可以轉換思維的角度,變不能為可能。教師的適時點撥,其實觸摸的是學生的思維,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是一種高級的教學藝術。
(二)點撥需要精心設計
點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去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讓他們的思維觸發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發出耀眼的火花。
比如,在教學《物質的變化》一課時,需要學生掌握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學會鑒別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現象。兩者的區別判斷標準是觀察是否有新物質產生。學生對火柴點燃前后的變化認識很清晰,發現火柴點燃后,發光、發熱、冒煙、有黑色物質等現象產生,確定火柴燃燒產生了新物質,是化學變化。但面對鐵生銹現象,銹是不是一種新物質?如何進一步判斷銹的性質?原有的認知超出的學生的積累。這時,教師應該發揮點撥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思考僅靠表面的判斷還不夠,應該去思考“通過另一種途徑去判斷銹的性質”。如圍繞鐵的性質:能被磁鐵吸引,鐵能夠導電,鐵的顏色為銀白色……通過教師的點撥,借助原有的知識與技能去判斷鐵銹是鐵還是銹?從而精準解決學生新認知中的困惑。教學的精心設計能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銹的興趣,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