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黠旖妮
摘 要:一個民族只有發展到一定的時期才會產生文化,民族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寫照,又是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文化是民族自己的東西,與民族自身的存亡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這個民族也就隨之消亡了。所以,一個民族的傳承和發展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文化符號;民族態度;文化產業
前言
民族文化是某個民族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民族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寫照,又是這個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結晶。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尤其是在民族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動力。所以,在社會文化變遷相當劇烈、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席卷全球之時,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刻不容緩。
一. 民族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精神理念是一種文化的深層性內容,相應的,民族精神則是民族文化的深層次內容。作為一種既存的文化因子,它能熏染、浸潤、溶解人民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行為方式,從而使一個民族歷經艱難曲折但卻能我自巋然屹立。“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對民族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再回首近兩個世紀來中華民族所走過的道路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風雨歷程,追尋歷史的足跡,人民可以發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強大與發展,往往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
二.全面認識少數民族文化是傳承和發展的基礎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云南在全國又有著特別之處。這里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狀況決定了這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特別是服飾,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通常情況下,我們通過個人身上所穿的服裝就可以分辨出這個人是哪個民族的人。此外,各個民族還有許多自己獨特的民間技藝,比如大理白族的蠟染和刺繡,藏族的口傳史詩《格爾》,納西族的《東巴經》,彝族的民間漆器,還有遍布全省的諸多民間木版年畫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間玩具、民間陶瓷、民間印染等等,也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三.采取正確的態度是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關鍵
“中國有56個民族,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少數民族中有文字的只有21個,并且還有一些民族的文字是新中國成立后才創制的。因此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生活及宗教信仰等,長期以來都是依靠口傳記憶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 據統計,云南省目前沒有文字民族的民間藝人僅有上百人,而且其中部分藝人年事已高,口述文化傳承面臨失傳,有些甚至會出現“歷史性斷代”。“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亟待搶救和保護。”對于少數民族眾多的云南來說,25個少數民族中16個跨境而居,阿昌族、布朗族、拉祜族、獨龍族等15個民族是云南省所特有。這些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容。但也因為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隨著現代化進程與民族融合的加快,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流失正在加劇,文化的多樣性正在逐漸消失。
四.云南省走特色之路邁向民族文化強省
作為全國最早提出建設文化大省的省份之一,早在1996年云南便確定了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標,并于2000年制定頒布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綱要》。2001年年底召開的云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正式把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列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中。 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自上而下地推動文化產業工作,把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設立專門機構,制定一系列政策,從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保證了文化產業的快速、有序發展。這是像云南這樣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能在短時間內使文化產業得以迅猛發展,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成功經驗之一。
五.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需要多元化發展
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也要走多樣化的道路。
一是政府扶持。2005年3月,在政府扶持下,云南省大理市成立了“蒼洱藝術團”,其宗旨就是培訓民間藝人。所請老師的工資由文化館來發,受培訓的學生不收學費。學生畢業后,發給藝人證書。云南省劍川縣文體局也采取類似的方式,他們從縣財政中拿出4萬元,把劍川青年歌手李寶妹和姜宗德聘為職工,每月發1100元的工資,請他們專門培訓鄉村民間歌手,每年辦3期。縣文化館制定了一些考核指標,如果兩個藝人成功培養出一個鄉土藝術人才,就獎勵300元到500元。
二是民間人士的自發培訓。有些私營企業家也對民間藝術特別感興趣,把民間文化藝術作為自己的經營內容,專門培養或聘請民間藝人,有力地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政府不可能解決所有民間藝人現實生活需要的情況下,借助企業的力量來進行文化傳承的方式,應該大力支持。但必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機制,避免把這些活動蛻變成過分突出的商業性行為,影響到民間藝術真實性的延續和傳承。
三是家庭傳承。這種傳承方式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比如納西族的祭司東巴、彝族祭司畢摩、哈尼族的貝瑪等,都是實行父傳子的傳承方式。
四是“不離本土”的傳承與強化培訓傳承方式的結合。如果把文化傳承人的培養與社區民眾的日常生活割裂開來,進行封閉式的培養,那是很難成功的。筆者認為,“進行不離本土的培養”這個提法是對的,但前提是他們的本土應該具有能夠培養他們的條件,即文化資源、文化環境;同時他們必須有相應的條件能安心學習自己的傳統藝術。如果把封閉式的強化學習訓練與在鄉村進行的日常狀態的民間藝術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實施,那無疑是非常有用的。
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條例是非常必要的。云南省迄今已經由云南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一些旨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地方性法規,比如2000年5月26日頒布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5年12月2日頒布的《云南省納西族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這些法規條例在法律的層面為保護云南民族民間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報》
[2]《社會文化人類學初探》云南民族出版社
[3]《云南怒江流域多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有關問題(2)》